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7778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测试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人教必修2Word格式.docx

中方代表认为,尽管对方说得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思议的。

这说明,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受到西方的阻挠B.国家的工作重心还未转移

C.国民的思想还较为保守D.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对外开放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经济所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

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等思想,并付诸实践始于()

A.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D.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9.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

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国有企业改革B.经济特区崛起

C.“九二共识”D.联产承包后的农村

10.著名的特区改革家袁庚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期间,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深圳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特区中最闪光的亮点。

他奋臂高呼一句口号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这句著名口号是()

A.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B.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C.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D.稳定也到一切,发展才是根本

11.为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江苏省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3的地区生产总值,吸纳了全省3/4的实际到帐外资。

这里的“一定区域”是指(  )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港口城市D.经济技术开发区

12.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15支上市股票价格三天之内暴涨570%……第二年初,全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增加到2700多个,是一年前的20多倍,……全国消费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上涨50%以上。

对于这种经济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A.改革开放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B.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后,经济发展出现过猛、过热情况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以后,经济建设出现了新高潮

D.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涌入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异常发展

13.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

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

这一报告(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D.奠定了广东对外贸易交流的最前沿地位

14.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1910年陆士谔在《新中国》中不约而同地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地点放在了上海。

而在2010年的5月1日,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

以下这个聚焦世界目光的城市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A.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中美关系破冰之约在这里签订

D.上世纪80年代末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15.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

贯穿图6的主题是()

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猪羊肥大赛黄牛 

1981年蛇口标语

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16.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外贸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金额

进口金额

出口金额

1978

206.4

108.9

97.5

1980

381.4

200.2

181.2

1985

696.0

422.5

273.5

1990

1154.4

533.5

620.9

1995

2808.6

1320.8

1487.8

2000

4742.9

2250.9

2492

2003

8509.9

4127.6

4382.3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根据海关统计数字

表中数据直接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①外贸出现入超逐渐转为出超 

②外贸出现较大波动

③外贸总额不断攀升 

④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下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84年4月30日)封面。

上面的英文字为“CHINA’SNEWFACE”、“WhatReaganWillSee”。

两句英文的含义分别是“中国人的新风貌”和“里根将看到什么”。

里根总统此时访问中国可以看到的新风貌是()

A.上海浦东得到开放开发,到处是高楼大厦

B.新增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快速起步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店的商品琳琅满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业获得大发展

18.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

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抛弃“左”倾思想,推行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二、材料解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知识,围绕“文化创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就图示中至少3个角度进行阐述,阐述要有史实依据。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曾“照搬别国经验”,分别指什么?

但在实践遭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材料二对材料一的思想有何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什么形势下发表的?

概括他在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正确与否的标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题干时间限制“20世纪九十年代初”,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情况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对外开放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1990年,中央政府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的史实。

故A符合题意;

B项提出于2013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

C项所述出现的时间早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

D项发生于1985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段“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

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A地区属于东部沿海(长江入海口);

再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可知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80年代开放的经济特区是在广东和福建,排除A;

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内地没有特别行政区,故C项错误,排除;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排除D。

故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上海浦东的开放,旨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

属于逆向性思维选择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20世纪80年代”、“与那个年代无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开放浦东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因此时间上不合题意,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

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拥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民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综上可知,ACD三项均与史实和题意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改革抱着观望犹豫的态度,故B正确;

ACD三项所述出现的时间均与“1984年”不符,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中方的思想阻碍对外开放,不是西方阻扰,排除A项;

题干未涉及工作重心问题,排除B项;

题干信息反映了中国虽然与外国进行交流,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外国企业提出的“合资经营”模式坚持反对的态度,说明国民思想比较保守,故C项正确;

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特区的设置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特区是指国家设立的特定的经济区域,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

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

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回忆、再现所学可知,最早把经济特区思想付诸实践的是1980年,确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A正确;

BCD明显与题中“设置经济特区”的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的知识,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题解题思路在于对“几个并列的栏目。

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新增的栏目不能和已有栏目重复,并且和其他栏目没有包含关系。

以此原则可以用排除法处理,做出答案。

A项包含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故排除;

B项包含在“开放格局的形成”中,故排除;

C项包含在“一国两制的成就”中,故排除;

D项符合题意,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了。

材料“深圳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特区中最闪光的亮点”说的是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C正确;

A出现在大跃进运动时期,排除;

BD属于政治口号与深圳经济发展速度无关,排除。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从“为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江苏省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可以看出“一定区域”包括的范围较小,所以是经济技术开发区。

所以D符合题意;

ABC包括的范围都较广。

至少是一个城市.所以排除;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A项排除;

中国确定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经济建设出现了新高潮不符合此时的史实;

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

根据材料所述的1992年到1993年年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发区、消费品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均大幅度增长,这表明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后,经济发展出现过猛、过热情况,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所述时间是1978年10月,当时中央还没有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所以A错;

材料中的报告与广东经济在全国中的优势地位没有关系,因为广东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华侨众多的优势,所以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故B错;

对外开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间不是借鉴的关系,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借鉴的是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组织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成功实践,排除C。

1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从时间上来看,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美关系破冰之约在这里签订都是这个聚焦世界目光的城市有可能出现的情景。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三幅图均体现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体现了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望,B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材料图片信息;

图片没有体现右倾错误,且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81年蛇口标语都是正确的,C不正确;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为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不能全面概括图片;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口金额、出口金额、进出口总金额都呈增长的趋势,并且出口金额逐渐大于进口金额,由此分析可得出①③正确,材料表格数据体现不出“外贸出现较大波动”,②不正确;

④与表格没有关联,排除。

故A正确,BCD错误。

17.【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能力。

1984年里根来华访问,不能看到A,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

1985年新增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时间不符合,排除B;

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排除C;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符合题意。

故选D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

本题注意材料中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的时间是1983年,A项抛弃“左”倾思想,推行改革开放是1978年,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84年,D项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是1990年,故选A。

19.【答案】

观点:

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论证:

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 

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上任选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结论: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和生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精神的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材料评析题,作答时一定注意答题格式,可采用观点、论证和结论三大步骤,要求结构完整。

首先由题干“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可见本题的观点必须围绕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而展开,可以确定观点为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其次论证角度可以从中华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相关史实有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可改革开放等。

论证角度可选取制度结构的济世经邦,相关史实有秦朝的制度创新、中华民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

论证角度可以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例子有四大发明等。

论证角度可以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如唐代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洋务运动和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等。

关于结论,要回扣观点,对观点进行补充或升华。

20.【答案】

(1)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正确调整农轻重关系。

(3)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已从农村起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也从设立经济特区迈开步伐。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三个有利于。

【解析】

(1)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发展特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一“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材料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得出二者共同思想主张的结论。

(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调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外国经验”主要是指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道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最终探索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和正确调整农、轻、重关系的发展思想。

(3)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调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是从农村起步和从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迈开步伐。

(4)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南方谈话”发表的背景,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其理论的成熟的标志,由材料三“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信息,可概括得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