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7504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斯洛后来又添加了另外两类需要:

求知和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3]。

生理需要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的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就会产生。

自我实现则是所有的需要中最为高级的需要,不是每个都能自我实现的。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的系统,并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系列。

我们有必要把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同中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

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3岁一19岁,这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

中学生与平常人一样受到饥渴、饮食等一些基本需要的制约;

他们喜欢一种可以预见的、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假如碰上新的、有威胁的、或可怕的刺激就会做出恐怖与不安的反应;

他们热爱父母、家庭,渴望父爱、母爱,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喜欢周围的异性同学或者年青的异性老师;

他们也有了自尊自爱,有了面子观念;

最后他们还想一展特长,一飞冲天呢!

随着生理和心理发展,中学生们对外界的需要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各个阶段的需要重心发生着转移。

幼儿和小学阶段,人的需要大多集中在生理需要,同时伴随着安全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

初一、初二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安全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审美需要也有一定的体现:

初三、高一学生更注重尊重需要,需要理解;

高二、高三学生则更注重求知和理解需要。

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表现欲望,即有自我实现需要。

二、中学思想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中学思想教育就是把党和国家对中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中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

思想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使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状况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思想教育有以下目的:

(1)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促进学生德性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培养完人格。

(2)以我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和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实际为基本生长点,法现人生普遍问题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要。

(3)帮助中学生直接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并教给他们获取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技能,从而使之获得人生价值超越和升华。

从中学思想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为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直接服务的。

而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

根据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手段的异同,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变化无常正是中学生思想和行为发生裂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对人的认识与活动也有重要影响。

为了满足需要,人常常要对各种事物加以观察,探求各种新的方法与手段,从而去解决某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正是教育者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源泉。

我们要真正使中学生自尊自爱、真诚友爱、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必须重视中学生的不同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推动他们不断自我反省和主动修炼。

我们必须把思想教育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

 

三、积极发挥“需要层次理论”的作用

1、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特别应付出爱心、从关心学生细微入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妙”,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应该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诚真意的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

教育之爱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

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的满足,一种期望,一种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把内部的需要深化成行为的动机。

对学生的爱,应该从关心学生的细微入手。

这些细微着重体现在中学生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上,要使学生在吃、穿、住、行需要和人身与财物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

于是,我认为教师关心学生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留意学生的饮食穿着,嘘寒问暖。

哪怕是节日里的一句问候,寒冬里披上的一件风衣,夜自习后回家路上的一段陪送,都会让学生心头温暖甚至感恩戴德。

(2)坚持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庭对学生的关心情况,力所能及的解决学生的家庭困难,帮助学生理顺家庭成员关系,纠正家长教育方式等,也会让学生与教师亲近异常、感受到胜似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3)在教育过程中不能采取简单的责骂和体罚。

惩罚的目的在于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但也常常伤害到学生。

责骂和体罚更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留下心理障碍。

因为学习的事情而不让学生吃饭、回家或打耳光、罚站、停课等现象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思想工作者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不当的惩罚常常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痛苦伤痕,使之丧失前进的勇气和热情,甚至会形成可怕的变态心理而葬送一些未来的人才。

陶行之就曾告戒我们:

“你的教鞭下有瓦待,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2、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主要在于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中学生和其他的人一样,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最渴望的就是“家”和来自“家”的爱。

他们这种归属和爱的需要就只能是在家庭和学校里寻求。

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是迫在眉睫。

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育人,班集体的育人功能首先是从班集体内在的对集体成员的心理影响功能开始的。

我们不应该把班级再看成是纯属教学基本单位,而是要树立班级是教育、教学、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生微社会体系的观念。

班集体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全面发挥,促使集体成员的凝聚心理、驱动心理和同化心理迅速形成。

[5]只有这样,班集体这个微社会系统才能产生更多更有效的教育功能。

一个健全的、良好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的目标,而为之采取一致行动;

(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和管理队伍;

(3)有统一的班规和严格的纪律;

(4)有正确的占主导地位的班集体舆论;

(5)有良好人际关系,热爱劳动、集体荣誉感强等良好的班风和勤奋的学风。

在致力班集体的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为班集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学生微社会体系扩大到整个学校。

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干部团体的培养和重视学生自己的政治生活,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鼓励帮助学生创建和建设学生组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

组织学生各种文娱、科技、体育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团体的力量和合作的愉快;

美化教室和校园,让学生找到一个舒适的家园……良好的班集体和校园文化氛围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学习,才不至于厌弃学校和班级,从而留住学生的心。

3、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因材施教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虑学生的兴趣、才能、个性的不同而充分发挥起特长,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领悟能力的不同采取相异的教学。

[6]中学生是由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群众,基本素质和个性不同,决定了接受不同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好学生、坏学生,优等生、差等生的区别,只有先进生和后进生(或潜能生)的分别。

承认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是热爱学生的最好体现,这才不会做出歧视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事情来。

在尊重学生方面,首先要注意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于后进生,切莫轻易地否定他们,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应付出更多的热情来关心他们。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差异,善于随时寻找捕捉后进生在学习上和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千方百计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想念自己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

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学校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客观、科学、艺术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促进动力的作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反之,则让学生糊涂、茫然、羞愧,自信心丧失,人格崩溃。

一些思想工作者不重视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做工作的时候仅凭个人好恶、情绪支配都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这样只会让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正义感。

学生可以怕你,但并不尊重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就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败。

在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时应注意几点

(1)评价标准要与时俱进,与社会、时代一致,具有多元性。

(2)评价要直实、可靠,不能添技加叶,具有客观性。

(3)评价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正误并加以调整,具有及时性。

(4)评价要讲求方式方法,把握好最佳时机,具有艺术性。

只有在把握好以上几个原则,中学思想工作者才能进行好评价工作,才能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又完成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2]:

《心理学导论》 

黄希庭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P184、P192

[3]:

《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 

[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著

林方译商务印书馆P104一P105

[4]:

《德育原理》 

胡守芬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36

[5]:

《特色学校100例中学卷》 

崔相录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P71

[6]:

《中国教育史》 

李定开、谭佛佑主编 

四川民族出版社P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