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7220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曹操的奸诈残忍与极端利己………………………………………………………1

(一)、奸诈残忍…………………………………………………………………………1

(二)、奸雄………………………………………………………………………………1

(三)、极端利己…………………………………………………………………………3

二、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4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4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4

(三)、智勇双全、军事天才……………………………………………………………5

三、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5

(一)、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5

(二)、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5

四、文学家的曹操………………………………………………………………………6

(一)、文姬归汉…………………………………………………………………………6

(二)、建安文学…………………………………………………………………………6

(三)、登高必赋…………………………………………………………………………7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一、曹操的奸诈残忍与极端利己

(一)、奸诈残忍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

曹操一出场便显示出奸诈的特征,曹操的叔父见曹操游荡无度,就几次让曹操的父亲进行管教。

有一天曹操和叔父在路上相逢,立刻假装中风倒地。

叔父赶快跑去告诉曹嵩,曹嵩跑来一看,曹操好好的,询问究竟,曹操说:

“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而。

”从此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不是,曹嵩都不信了,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手段,狡诈端倪初现。

《三国演义》中,曹操梦中杀人更体现了其奸诈,“操恐人暗谋奋己身,常分付左右:

“吾梦中好杀人:

凡吾睡,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搜盖。

操跃起拔刻斩之,复上床睡;

半响而起,佯惊曰:

“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狠毒、残忍性格和行为描写,确能激起人们对曹操的切肤之恨,无疑也成为曹操被唾骂为“奸雄”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固然是曹操狠毒、残忍性格的大暴露,却也是时势促成的结果。

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他不得不狠狠打击反对他的政治势力。

否则他将被这种势力吃掉。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洲屠城、华佗被害,许田射猎、杖杀伏皇后、梦中杀人等情节,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奸诈、残暴和不仁不义。

(二)、奸雄之道

1、政治层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

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

”献帝进退两难。

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

“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

”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

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

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

”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

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

这回又是荀彧献计:

“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

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

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

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

”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

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

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

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

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

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

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

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巫告杨彪通袁术,将其下狱。

北海太守孔融刚巧有事在许昌,据理力谏。

曹操却说:

“此朝廷之意也,吾不知。

”如果说以上的陷杨彪、哄孔融只是小打小闹,那么,“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处世层面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

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

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

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

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

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

”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

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

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

可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

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奸绝”的真面目。

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

“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

‘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

半晌而起,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众以实对。

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叹道: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而起了杀心。

到了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

这一则则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3、用人层面

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

这种权术,又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

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

为我所用,唯才是用。

曹操与袁绍曾经讨论时局,袁绍说: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一争天下。

”曹操则曰: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句话道出了曹操的政治谋略:

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

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

”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

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其中就有一大批很有才能的人,如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以“忠义”号召于人。

“施厚恩以结其心”,是曹操笼络人心的又一手段。

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

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

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

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

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

如此等等。

只为笼络人心。

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

在笼络人心方面,“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是很常见的手法。

早在战国时代,蔺相如就对廉颇用了这种方法。

在廉颇的多次刁难下,蔺相如表现出了他坦荡的襟怀,从而使廉颇自惭形秽。

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

(三)、极端利己

《三国演义》第四回,写了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家人这一血淋淋的故事,让人触目惊心。

曹操首先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既可憎又可怕的印象。

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因多疑而误杀吕之全家。

陈宫谴责他:

“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他却回答说:

“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一臭名昭著的名言,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也道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

也体现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刻画这点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对曹操态度的倾向。

董承等五人因衣带诏败露,不仅其全家老小七百余口被斩,而且曹操还剑弑董承之妹董贵妃。

并宣布:

“但有外戚内族,不曾禀奉于吾,辄入宫门者,腰斩之。

守御不严者,罪同”。

使汉献帝从这以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一个人独揽大权。

祢衡一向轻视曹操,就是不给面子,曹操用祢衡做鼓吏以羞辱之,祢衡就能当着曹操的面脱裤子,“裸身而立”。

面对当众脱裤子的祢衡,曹操没有直接将其杀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会放过他。

曹操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更何况祢衡当着那么多的人羞辱了他。

事实上,最后祢衡被杀,正是曹操在辗转中把他推向了死亡。

因不满许攸的言行,未阻止许褚杀许攸;

不满弥衡而妄言,而借黄祖的刀杀了弥衡;

孔融非议他而杀之;

荀彧阻止他称帝,而逼荀彧自杀,凡此种种都透露出曹操的极端利己,容不下异己的心理。

二、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

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特有的本能。

如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

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

正值麦熟。

操即令军割麦为食。

吕布闻讯引军赶来。

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

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日:

“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

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

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

”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

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能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曹操无论在谋略还是战术方面,都能运用自如。

在战略方而,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

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充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

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

“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

”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

“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

”曹操回答说:

“‘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

”又说:

“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

”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曹操逃回乡里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苟全性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曹操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是政治家应有的风度。

曹操所期望的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此等志向岂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

也是为封建礼教不能容忍的,做一个忠臣良将是何等荣耀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过多的奢望呢?

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样悲天悯地,愤世嫉俗,恐怕就难以成就其后来三国鼎立之业。

(三)、智勇双全、军事天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

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的重点是写他如何精心筹谋、驰骋疆场、统一北方。

当时,孙权年少,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也只不过是个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人。

而这个时候,曹操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步成长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讨伐董卓的斗争中,曹操成了领导核心。

在他的发动、组织、领导下,那些豪门士族、即十七路诸侯,都响应他的号召,纷纷前来与他会盟。

这些事,初步显示了曹操的魄力。

以后的斗争中,曹操各个击破徐淮,以弱胜强战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等,指挥得尤为妥当。

还有以后的日夜兼程击当阳,战术多变讨关西,知己知彼算合肥,离间孙、刘解襄、樊等,无不是其非凡军事才能的体现。

曹操也很重视将士在战争中的作用。

每次作战的关键谋略,以及巩固根据地、屯田解决军粮等,他都能充分听取属下谋臣将士的意见。

这对战争胜利是极其有利的。

官渡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三、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

(一)、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

这是曹操用人思想的基础。

曹操的爱才,是因为他确实需要人才,所以从内心深处真正爱惜人才,他想方设法集聚人才,为自己所用;

当然光爱才不行,还必须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爱才。

因此他对人才态度谦恭,充分展现自己的爱才之意。

只要高士来,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于色。

如初平二年,荀彧弃绍投操,被操赞为“吾之子房。

”建安五年,许攸来投,曹跳出迎之抚掌笑曰:

“子远,卿来,吾事济也。

”另外他也广施恩惠,大义收买人心。

张绣降曹操又叛离曹操,还差点要了曹操的性命,就连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死于张绣手中。

后来,张绣又投向曹操,曹操不计前仇,封他为侯。

容忍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等,曹操把爱才的心意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先后发过三次求贤令,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也说明曹操的“人才工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

“孟公绰叫他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余裕的,却没有能力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曹操引用孔子这句话,说明有德者未必有才。

四、文学家的曹操

(一)、文姬归汉

如果说迎献帝显示的是曹操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斗争谋略,那么迎蔡琰则充分体现出曹操的人文品质。

“文姬归汉”这一千古文坛佳话,遂为曹操换来不朽美名。

“文姬归汉”,女诗人蔡琰在流亡12年以后重归中华,为华夏文化留下了《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光辉作品。

《悲愤诗》有五言及骚体各一首,为《后汉书》所载,可信为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则《后汉书》未载,也未提及蔡琰作《胡笳十八拍》事,然在民间广泛流传,与蔡琰之名相得益彰。

它记述作者的离乱生活,抒发对乱世的怨恨和对故土的怀念,情感真切,意境传神,向为读者推崇。

其次,蔡琰之父蔡邕系东汉著名学者,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探音律”,其著述因董卓之乱而“隐没多不存”,唯诗、赋、碑、诔等短篇“凡百四篇,传于世。

”而这是仗蔡琰之力的,《后汉书•董祀妻传》曰:

操因问曰:

“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

”文姬曰:

“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

今所咏忆,裁四百余篇耳。

”操曰:

“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

”文姬日:

“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可见正是蔡琰博闻强记,才保留了蔡邕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曹操在乱离积弱之际,舍得以重金赎回与其争霸伟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女诗人,在军务繁剧之中,关心蔡邕文稿流失,并愿以十吏之力抄补蔡邕文稿,如果没有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没有对诗文辞章的热爱,是不可设想的。

蔡琰既美且贤,在胡中十二年,已生育二子,为左贤王所爱重,如果不是屈于曹操的势力,或者为曹操的诚意所感动,也是断然不会同意她重归中原的。

据此,我们即可断定,“文姬归汉”不失为曹操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二)、建安文学

汉末建安时代,饱经战乱,社会经济遭到重创,致使神州大地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长安自古繁胜,经董卓、李(催)郭(汜)之乱后,也萧条凋敝,甚至出现“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的惨状。

但在文学上却是一个群星璀璨、佳作缤纷的时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观。

对此,刘勰的解释是“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而“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的曹操,正是推动建安文学发展的合力中的强大的动因。

当然,曹操在剪灭群雄、问鼎逐鹿的斗争中,由于历史发展泥沙俱下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剪灭”文学,如以“不孝”的罪名斩了位居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因容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而诛杀了无辜的大名士杨修等等,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曹操的“文人式的领袖人格”,决定了他重文事、倡文学、尊文人、尚文治,他将天下文人收为己用,集于邺中,以文略济武功,因文才而录用官吏,致使曹魏政权中文臣如云,万方数据武将如雨,尤其是风雅文学一流,一时争奇斗艳,“作家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彬彬之盛”,构成了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阶段。

曹操本人的诗文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一翼。

(三)、登高必赋

曹操不仅在诗文创作,文学活动组织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在文学理论上也有可称道之处,值得重视的是,他登高必赋的创作感受。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叙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春,铜雀台落成,曹操大宴文武,武士射箭献技,各有所获,曹操意有味尽,顾谓众文官曰:

“武将既以骑射为乐,足显威勇矣。

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何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众官皆躬身而言日:

“愿从钧命。

”时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

“登此高台,何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包含了一个隽永的美学命题:

登高必赋。

王粲、陈琳所作诗章成了登高而赋的见证,曹操本欲亲作《铜雀台诗》,因手下禀报军情而“投笔于地”。

“登高必赋”的渊薮在先秦儒家经典。

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传》日: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列为大丈夫也。

”又《韩诗外传》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孔子日:

“君子登高必赋”。

《毛诗•定之方中》正义日“升高能赋者,谓升高者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确系应物斯感,吟咏性情之作,孔子也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都具有登高而赋的特点,但作为创作主体,自觉地意识到感物言志,登高而赋,从目前资料判断,最早当见之曹操。

首先,它是曹操自身创作实践的总结。

曹操的许多佳作皆为登高感怀之作,这里的“高”泛指大自然的无穷造化,不必局限于高山峻崖,如《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气磅礴,正是诗人开阔胸襟,宏远抱负的象征,便是登高必赋的典型体现。

其二,“登高必赋”已成为一个永恒的美学命题,具有隽永的理论内涵,在后世影响巨大。

中国古代诗文一向重视对自然的感应,“吟咏情性,莫非自然。

”《礼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指出了创作与自然的关系。

陆机《文赋》: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明确指出了诗文是“应物斯感”。

至刘勰《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高必赋的倾向日益凸现,理论意蕴日益丰富。

魏晋时代是文学繁盛的时代,也是审美意识大发扬的时代,文人们一方面醉心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执着追求,另一方面也试图打破礼教的束缚,反对“以心为形役”,追求放达脱俗的境界,“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他们自觉地师法自然,追求领略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并且借托自然来抒发自身的理想和抱负,山水诗山水画等创作别开生面,形成了“胸中多丘壑,笔下有奇观”的自然美学观念。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二版

2、敦皓政、陈文新.《三国演义评注本》. 

崇文书局.2006。

3、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4、丁学彬.说三国话人生[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1。

5、郭素媛.论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6、陈寿.三国志[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