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950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

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

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5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

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

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

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6空首布:

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

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

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7妇好墓:

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

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

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

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大明宫:

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

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

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

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

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

宫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9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见于《汉书》记载。

黄肠

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

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墓为典型代表。

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室墓所代替。

10越窑:

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

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看大百科考古卷)问答题

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

(1)旧石器时代早期:

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

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

陈家窝蓝田人:

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

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

牙齿属一老年人。

公王岭蓝田人:

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

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

和县人:

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

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个体。

郧县人:

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

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为属直立人。

南京人:

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

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巫山人:

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

发现一左侧下颌骨。

金牛山人:

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

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

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

(2)旧石器时代中期:

丁村人:

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

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

新洞人:

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

大荔人:

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

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

许家窑人:

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

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巢县人:

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

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长阳人:

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

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齿等,比直立人进步。

马坝人:

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

9万年左右。

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

桐梓人:

在贵州省桐梓,距今11。

5或11。

3或18。

1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立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

(3)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

在北京,距今1.8万年或2-3万年。

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11个个体,山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

河套人:

1922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残片等。

资阳人:

在四川资阳,距今39300+2500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龙人等。

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

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

沙苑文化:

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鹅毛口遗址:

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

发掘者推定其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南庄头遗址:

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

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

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

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

玉蟾岩遗址:

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

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

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

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

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

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

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甑皮岩遗址:

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间。

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

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

岭南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实行定居;

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

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

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

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

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

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

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

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

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

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

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4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

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

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

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

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

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

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

如:

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

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

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

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

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

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

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

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饰墓壁。

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为砖室墓。

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

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墓的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

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宫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

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

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

室墓。

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

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

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

长江中下游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辽代砖室墓,除方形以外,还有圆形的。

一般多为单室墓,等级高者则“多室”。

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并施彩画。

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较大。

元代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日趋简化。

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

南方元墓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

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

1994年考题

1直立人(见93年题)

2文化层: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年代。

3类型学(见93年题)

4相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

学和类型学的研究。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

6铜石并用时代(见93年题)

7玉猪龙:

玉猪龙又叫猪龙形佩饰?

神器?

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的典型器物。

最早发现在辽宁建平县,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饕餮纹:

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

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

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9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

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

,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

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

10元大都:

元代都城遗址。

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

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

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

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

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问答题

1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

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

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00年间。

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

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

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

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

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

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

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

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2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意义

 

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

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心地区在今关中地区,从已发掘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宝鸡北首岭等多处聚落遗址来看,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如下:

村落规模均不大,相互间的差别不明显。

各个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村落营建之初皆经过规划,村内存在着功能上的分区,居住生活区、手工业区(窑场)同公共墓地分离,空间上基本不相混杂。

居住区外一般有围沟环绕,房屋存在分群现象且每个建筑群往往由大、中、小三类或中、小两类房屋构成,房屋不论大小,大都系单间,各建筑群之间看不出明显的分化。

村落所有房屋的门道都朝向中部的广场,反映出强烈的凝聚式、内向性特点。

同一村落的房屋既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群,每群房屋又有大、中、小或中、小型之别,说明当时的每个村落的社群组织都应该存在着四个或三个不同级别的结构。

(参见半坡、姜寨聚落图)

4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

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

大中型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

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布局图见大百科全书)

5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

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

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因素。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6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

著名者如下:

定窑:

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

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

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

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

汝窑:

在今河南省宝丰县。

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

窑场,也称汝官窑。

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

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

釉色以天青色为主;

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

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

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

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