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840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

(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

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

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

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

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

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

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容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第二课时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初读感知。

1、初度要求: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1、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2、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3、配乐赛读、齐读。

4、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出 

塞 

王昌龄(唐) 

人未还 

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同情 

飞将在 

和强烈爱国精神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孔明借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难点:

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2.教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

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

(诸葛亮)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㈠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再强调。

字音:

“曹、晌、嘱、诈”;

字形:

“瞒、擂、纳”。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4.再读词语,读中积累。

  5.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㈡理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课文分段。

  3.集体反馈。

  第一段(①②):

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谋害诸葛亮。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③):

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诸葛亮准备造箭)

  笫三段(④~⑦):

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⑧):

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诸葛亮借箭成功)

  4.教师小结: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四、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立军令状准备船只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这两自然段,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文章的一开头就给我们制造了紧张的氛围,周瑜杀气腾腾,而诸葛亮则镇定自若。

“三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

“此人决不可留!

吾决意斩之!

  ⑵鲁肃曰:

“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4.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第二课时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

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

  隐瞒支吾叮嘱诈骗擂鼓呐喊神机妙算

  2.听写上面的词语。

  3.教师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

那么结果怎样呢?

(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周瑜非常惊讶,不禁感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自愧不如他呀!

”。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小组台作探究。

三、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反馈: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数学建议:

⑴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说根据。

⑵教师根据下面的要点,引导学生探入体会。

⑶适当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中加深感悟。

⑴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分析: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②追问: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

(指名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

  

(2)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向。

  2.教师导读: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体反馈。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

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后人借这件事创作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仲

  1.教师小结:

《孔明错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将计就计;

⑵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一歇后语讲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

其史,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呢!

  (教师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读一读)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诸葛亮焚香弹琴一一故弄玄虚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3.学生一起读一读。

  4.学生补充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还有很多。

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们交流。

  3.默读课文,想想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说说课文的内容。

  4.联系全文思考:

为什么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7*放风筝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手形象。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2、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

3、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1课时

一、导入激趣

1、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2、课作出示放风筝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以下字的读音。

恰似(sì

)窗屉(tì

)兴头(xì

ng)晦气(huì

忌讳(huì

)打发(fā)宝钗(chāi)螃蟹(pá

ng)

三、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新闻记者提示中的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对第

(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的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出最多。

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可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

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的架子。

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

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

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

“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

”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3、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投影出示句子。

“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

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

a“飘飘摇摇”是什么意思?

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摇摇”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飘动。

“飘飘摇摇”这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

b“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

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c“一时”“转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风筝随风习去后很快消失。

d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

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

后业,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

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

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

四、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句。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欣赏品味句子方面去谈。

7*放风筝

贾宝玉姿态:

飘飘摇摇

林黛玉放风筝

丫头们等形状:

鸡蛋、黑点儿

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结合前后文,透视封建社会统治者专制强权下的残暴统治。

重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生:

收集有关《水浒传》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听《好汉歌》或观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录像,导入激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知道的水浒传故事和对《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了解情况。

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2、《水浒传》简介。

3、题目简介。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学生读、注意正音。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1、学生通读课文,思考: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讨论、交流,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

无赖寻事

发展:

力伏无赖

高潮:

倒拔杨柳

结局:

无赖心服

3.课文记叙了鲁智深的哪两年事?

这两件事反映了鲁智深是怎么样一个人?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五、精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往往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

选文将鲁智深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矛盾斗争中来描写其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请找出这些描写手法并加以说明。

1学生默读课文。

2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a.语言描写:

后边那二三十个无赖尺得目瞪口呆,正想逃,忽听鲁智深一声吼:

“不许动,谁走我就让谁下去!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b.动作描写:

鲁智深不等张三、李四动手,便先发制人,用“飞起”“踢”几个词,表现出他的心思缜密、反应敏捷、武艺高强。

c.心理描写:

鲁智深怀疑众无赖假意奉承,“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

这倒是虎口拔牙!

”表现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1)课文主要是介绍鲁智深,为什么穿插许多描写无赖的细节?

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写众无赖与鲁智深的冲突,是为了表现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本性,表现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

从他后来对待无赖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性格豪爽,不计前嫌。

鲁智深出身于军官,经验丰富,因此粗中有细,机警敏捷,正因为如此,才没中无赖的圈套。

整个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形象,如不穿插写无赖这一群体形象,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自由朗读课文,感悟体会。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方面去谈。

开端:

发展:

力伏无赖嫉恶如仇

倒拔杨柳智勇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