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746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演讲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册docWord文档格式.docx

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学生完成书上的涂一涂、算一算。

先让学生说说3/7、5/16所表示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涂列算式,并看着图写出得数。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结果后,让学生观察(3/7×

2=6/7,5/16×

3=15/16)算式中的数字和得数中的数字有什么联系。

2、学生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归纳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用分子与整数相成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使学生享受探索的的乐趣。

第三环节:

“先约分再计算”。

让学生计算6×

5/9:

大部分学生都会将得数写为30/9,对此,教师可以打个问号,引起学生的再次思考,指出分数计算的结果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为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我将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让学生观看,看到精彩处停下来,我会激发学生参加以下的知识闯关活动,获胜后就可以接着再看。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第一关:

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一练的第2题。

巩固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关:

试一试1

第三关:

试一试2

接着播放动画片。

四、课堂总结,深化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谈收获,从而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看今天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单明了。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我的说课流程是: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这部分我这样设计:

1.出示课件:

让学生找一找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课准》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

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仔细观察,用手摸摸,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观察、触摸,使学生建立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第二步:

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三个问题:

(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结合这三个问题分组研究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课件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

第三步:

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实物,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由教师归纳小结正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讨论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和学生一起整理、比较,共同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这样设计这部分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步: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利用课件使学生明白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注意:

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也不同,一般把底面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底面的棱叫做高。

这样设计即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步:

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讲解课件并配合演示,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正方体,也就是说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融会贯通。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练一练

(1)长方体有( 

)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

面是( 

),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的长度( 

)。

(2)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面积都( 

正方体是(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其中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 

)厘米。

这些练习题虽然题量不多,但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整理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好的板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P25—27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2、地位及意义: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基本特征以及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应非常广泛,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日后深入的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其他只是提供必备的条件

3、学生:

目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学习的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为主,认知水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逻辑滚动的,并且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才能有效的进行合理的教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

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魅力。

5、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6、教具、学具:

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

二、说教学法

本节课为了充分地解释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具体具有获取知识的恩年管理,设计的教学法如下:

1、教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概念是学生刚接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表面积,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从而获得知识。

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于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根据《新课标》中所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是、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样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三)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四)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一)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动画呈现情境图。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

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

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

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

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观看并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1:

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

生2:

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意图: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使数学真正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

操作提示:

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

我的发现:

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呢?

1、学生动手操作。

2、观察发现角儿思考。

3、小组交流。

(师巡视指导)4、自主发言。

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

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深化主题

1、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

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2、出示讨论提纲:

你是怎样算的,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

在这一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说服的技能,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

3、认真倾听并适时点拨: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计算时可以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4、生汇报:

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可以把长方体6个面分为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所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2+7×

2+5×

2生2:

可以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的积先算出来,再乘以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

5+7×

3+5×

3)×

2……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

为什么?

学生会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后,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同时,“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我以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为载体,从侧面、多角度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创新,从而深化主题,掌握合适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能顺理成章的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把知识进行内在联系,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

1、完成P19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单位:

平方厘米)

自主发言。

基本练习由单独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表面积的计算,这样可以内化知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完成P19练一练中的第2、3、4、5题。

巩固练习在不改变知识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P19练一练中的第6题。

书本上的练习是循序渐进的,是符合学生认知理论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教室墙壁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对你有什么帮助。

课后实践活动,量一量牛奶盒的长、宽和高,并计算它的表面积。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露在外面的面面积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露在外面的面”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露在外面的面》是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中继《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的第四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观察物体的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及找规律等内容之后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中,有序地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并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目标:

结合正方体堆放的情景,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情感目标:

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并使学生感捂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有序的观察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我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和“情景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这节课主要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 

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

学具:

每组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

四、 

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问:

有几个面?

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把正方体纸盒放在讲桌上,问:

能看到哪几个面?

3、课件出示情景图,导入新课

问:

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哪几个?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

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有4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

上面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

师:

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

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

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

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

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

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

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

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课件出示,提出问题:

请你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这组立体图形,看到的是哪个平面图形?

2.学生操作

师:

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

小组同学先摆一摆,再数一数露在外的面有多少个,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

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

露在外面的面有多少个?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摆出的几种情况:

此环节随机处理: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把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板上,同时板书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

看着这些立体图形和它们露在外面的面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虽然我们都是用的四个小正方体摆的,但是摆的不一样,露在外面的面也不一样多。

有时候露在外面的面都是9个,但摆的方法也不同)

师小结:

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同;

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现在已知正方体棱长10厘米,从黑板上的立体图形中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摆法,并算一算露在外面的面积

学生汇报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刚才我们是用4个小正方体在墙角摆,露在外面的面数有所不同。

现在我们用8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数会怎样变化:

1.课件出示合作提示(教师做必要的演示和解释)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

再逐个增加小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3.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四、拓展练习,应用提高:

(课件出示)

1、练习课本21页的第三种摆放方式。

2、将3个棱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

五、课堂小结:

(板书)

露在外面的面

1、请同学们总结出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方法。

方法一:

看每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在计算全部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

方法二: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再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2、请同学们总结出摆放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平放一排的规律:

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

3+2)

竖放一排的规律:

4+1)

多排多层摆放的规律:

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竖排数×

5+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倒数》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课题是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新授课,倒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19页分数除法的第一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