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5785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Word格式.docx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

“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

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

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

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

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

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9)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4、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

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

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从哪个自然段能体现出来?

通过读课文,整理出问题: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提示

c.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d.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d.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一、A、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0米以上„„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海拔:

3000米 

长504千米 

平均深:

2268米 

最深处6009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B、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

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C、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D、朗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学生朗读找到的句子,教师相机板书:

奇异: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生物的多样性 

E、文中多处出现“从„„到„„”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吗?

更让人感到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的很神奇,如神来之笔。

二、第三关:

质疑解惑,挑战自我 

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班内交流。

三、第四关:

得知得智,学以致用 

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生介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各段中有总结作用的句子。

比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等。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师:

这篇课文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

作者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

高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形成了壮丽景观。

接着,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然后,作者从水、山、生物三个方面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象,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性,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奇异的景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及课文内容。

2、初步认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和动态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背诵第七、八自然段。

 

板书课题:

鸟的天堂 

提问:

“天堂”常常用来比喻什么?

课文中“鸟的天堂”是指什么?

读课文,归纳问题:

1、 

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2、 

所见有什么不同?

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4.合作学习提示

e.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f.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1、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榕树有什么特点?

(大、美) 

(1) 

宽阔的河面。

远处岸边一棵巨大的榕树枝杆横卧伸向河心。

由于浓叶遮挡,河面变窄。

镜头渐渐推进,横卧在河面的枝杆离水面很近,上面堆满了树叶,看不清榕树的主杆

1、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2、河面为什么突然变窄?

为什么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也弄不清是许多株?

一株?

还是两株?

2)远处: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翠色欲滴。

答:

一枝榕树的“特写”。

一簇树叶堆在加一簇上,密密层层,阳光照在翠绿的叶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问:

1、对照课件内容,找出课文中描写榕树美丽的句子。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句子的?

2、“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这句话中的“垂”、“卧”写出了榕树的什么?

3、“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它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正在”、“展示”什么意思?

这句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生命力强) 

4、“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空隙。

”写了榕树的什么

特点?

(叶多、茂盛) 

5、“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这句怎样理解?

(那绿色叶

子之所以能反射出明亮的光是阳光照射的结果。

) 

6、“似乎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写

出大榕树的篷勃生机) 

作者为什么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小结: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

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

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

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

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1)用“ 

”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

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2)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鸟儿还在休息。

先写静反衬后面的动) 

(3)用“……”划出鸟儿活动的句子。

想想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

寂静 

后来:

一声叫,一只、飞 

接着:

二只、三只 

继续:

热闹,到处……到处……

作者在13自然段中怎样描写那只画眉鸟?

写法与12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第12自然段通过写鸟声、鸟影、鸟形、鸟色对鸟群作出 

全面的介绍。

第13自然段则通过具体地描写一只画眉鸟说明鸟儿在“天堂”里欢乐的生活情况。

这叫做点面结合的写法。

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5)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离去的?

他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个句子中两个“鸟的天堂”意思有什么不同?

句末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与第一次为什么不同?

什么原因使这棵榕树成为“鸟的天堂”?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象今天这样,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感受小鸟的快乐,珍爱自然的美丽,创造和谐的环境。

第四课火烧云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神奇。

2、学习课文生字词。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了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5.合作学习提示

g.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h.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方面?

颜色形状

2、颜色方面

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1、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2、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3、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吗?

4、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

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

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三、形状方面

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

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2、引读4——6段 

3、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4、小组讨论,交流。

5、指名说。

(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

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第五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3、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1、题西林壁题:

“书写”壁:

“墙壁”

释:

在西林寺墙壁上题写的古诗。

2、横看成岭侧成峰横侧是观察庐山的角度

解释:

横看庐山是个山岭,而侧看又变成了山峰。

3、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近看仰视俯视

远看近看,仰视俯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

4、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因为

解释:

不知道庐山的真正的面目,是因为在这山中啊!

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游山西村

2.体会诗人游山西村时的心情。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才要足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体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树成林,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村庄。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

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

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当时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总结:

即使走到了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样新的想法吗?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备注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可能的回答: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自学提示: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1、自读,自学,采用勾画等形式记录重要的词,句。

2、小组内讨论,把你自学的结果展示给组内同学。

交流话题一:

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

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要抓住特点观察。

(2)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文章分几个段落?

2、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有几层?

有多少平方米?

是什么样的?

勾画出来

可能答案?

朝阳,隐蔽等等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是什么?

2、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是什么?

3、怎样建筑的?

2、学生自己学习勾画出重要的词句

3、组内交流汇报

话题一:

蟋蟀住宅外部特点?

蟋蟀的住宅朝着阳光。

(向阳)

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

(隐蔽)

蟋蟀在平台上弹琴(拟人句)

门口有倾斜的隧道(排水好,干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