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5580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在感情上需要哪些照顾和满足呢?

一、反应、共鸣和肯定

孩子最早期的需要就是能有一个温暖的人在身旁,专心地反应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

在头15个月的共生期里,孩子需要一张具有慈爱眼睛的脸孔,在这眼神中所包含的将是这孩子日后自我调整时的核心和基础。

婴孩的内在感觉形成自我的核心,这些早期的内在感觉来自母亲对他的感受。

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人是通过感觉来经验一切的,儿童最早的心灵是一种健康的自恋,而父母自身的自恋需求如果未获满足,他们在为人父母之后,便可能会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而孩子为了生存,往往也会很合作地在情绪上满足父母。

曾有一个女孩,我们姑且称她为珍妮。

珍妮的哥哥在她不到1岁半时过世了,所以她从小就负起安慰母亲丧子之痛的责任,珍珍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面容,而且已经习以为常。

成年以后她有一个维持了18年的恐怖婚姻,但是仍然强颜欢笑照顾吸毒的先生和孩子。

直到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才摘下了戴了多年的微笑面具,哭得一发不可收拾。

二、接触、温暖和归属

如果父母的情感和自发受到压抑,就无法给予孩子所需的接触,而触摸是信赖的来源,缺乏肢体触摸对婴儿而言是致命性的欠缺。

成人则将肢体触摸的需要延伸到感情的层面上,感情的抚慰包括得到注意力和重视,也包括自己的成就感和获得赞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喜爱,否则就会被迫去创造一个幻想中的关系来满足自己,以便让自己有力量前行。

因为感情的抚慰是个人的基本需求,如同食物之于身体。

因而孩子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感情的抚慰,甚至于包括用不健康的方法,例如闯祸、惹麻烦……等等,终极的目标仍然是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和感情层次上的接触。

三、自我接纳与自我实现

一个人的独特性需要得到肯定和接纳。

孩子需要在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

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

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外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

每一回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一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在用眼神及语言拒绝它们。

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了。

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活跃。

这些潜藏的部分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

例如愤怒可能在毫无预警的状况下突然爆发。

有时我们会说:

“我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或者“我失控了。

”除了愤怒以外,悲伤和恐惧的情绪也同样可能偶而发作。

我记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被准许生气,因为愤怒是七大罪之一。

小时曾有一位好心的修女拿一张病患的肺部X光片让大家传阅,并说这就是犯了罪(随便发怒)的灵魂的样子。

我当时曾吓得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敢生气了,我一定要对人友善。

我也像大多数的男性一样,被教导要“有泪不轻弱”以及“无所惧怕”。

即使是快乐,我也不能快乐得太久,因为父母会说:

“非洲的小孩都快饿死了,你还乐些什么!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你大概也快要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在这种情形下,真我必须封闭,而代以假我出现。

假我可以符合父母的一切要求,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

弗撒姆和马生(Fossum 

and 

Mason)在《面对羞愧》(Facing 

shame)一书中曾说: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感情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来生活。

起先是有意识地赞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的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四、自主、独特、空间与分离

孩子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也需要有身体上的空间。

身体的空间是建立身体界线的基础。

我的3个孩子没有一个会完全遵照我的指导和示范,因为他们总会加入自己的方式和风格。

纵然他们会因此犯错或受到挫败,这也是上天许可和大自然为他们安排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机会。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无法比较。

每个人也都需要自主。

自主的需求在一岁半就出现了,那也正是个人在心理上离开父母、寻求自主的开始。

那时,共生期已满,个人结束了对父母的完全依赖,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两岁的孩子爱说:

“不”。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今天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受到性骚扰及面对酗酒和吸毒的诱惑时,难以抗拒和难以说不了。

强暴孩子的人很象是寻找猎物的猎人,他们擅于辨识何处有最为乖巧顺眼的孩子。

在发展自主性的阶段里,最大的危机是羞愧感。

孩子必须学会与羞愧和疑虑共处,这些感觉本来是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限度,知道自己会犯错而不是全能的。

然而过度的羞愧感却使孩子扭曲了意志的力量,把操纵环境的能力转向用来对待自己。

艾里克森(E•Erikson)在《儿童与社会》一书中说:

“羞愧感使人的思想和行动处处受制,进而导致一个封闭的病态自我。

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感兴趣,心甘情愿去做,而是自身早已麻木地习惯了重复的行动,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他往往借助固执己见,或者对琐碎事物的控制来获得权力感……

“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这也是他日后只重事物表现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羞愧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具有传递性。

有强迫性控制欲的父母是最会羞辱孩子的,而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有一种强迫控制的不成熟心态。

这样的父母提供了羞愧的最佳示范,这样的父母如何能让孩子学会自爱?

羞愧最具伤害性的地方是它所引发的过程。

它起初只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后来就转变为心中真实的习惯感觉了。

比如说,我在生气时,就感觉到自己仿佛是在犯罪一般,觉得自己很不好。

同样,当我害怕、悲伤和快乐时,也是如此。

在我生长的家庭里,唯一不会引发羞愧的感觉就是罪恶感。

罪恶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

在健康的家庭中,罪恶感形成了良知,使个人能因此变得可靠及负责任。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罪恶感比羞愧感更为成熟,因为罪恶感的前提是已经有了某些内化的价值观。

它使一个人在做了某些违反价值原则的行为时,感到后悔。

弗撒姆和马生说:

“罪恶感是针对个人行为的痛苦感觉,表达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及负责。

羞愧感却是针对自己这个人的痛苦感觉。

倘若牵涉到无法改变的自我,及不能挽回的犯错行为,再多的补偿及认错也无法改变羞愧感及自贬的感觉。

在不正常的家庭里,罪恶感是不健康的。

在这里家庭中的成员都放弃了自己的独特性,只扮演该扮演的角色,以维持封闭系统的平衡。

谁若试图脱离系统,放弃僵化的角色,追求独立及独特,就会面对系统的愤怒和排斥,并且承受沉重的罪恶压力。

我们必须了解这种罪恶感乃是病态系统的症状。

须知,在不健全的家庭里,是成员为了家庭而活,并非家庭为了成员而活。

羞愧感之所以能够内化,乃因为个人的趋向受到了羞愧和贬抑。

一个好奇的3岁小孩会探索自己的身体。

那是一种正常的趋向,我们可以想象下面的场景:

有一天小华发现了自己的鼻子并且叫出它的名称,妈妈大为高兴,还叫外婆一起来看小华指认的鼻子。

他因此得到许多赞赏。

之后他又指出自己的耳朵、手、手指等,也同样获得家人的称赞。

有一个星期天,全家都呆在客厅(说不定还有客人在场),小华指出了自己的性器官,并期待引起相同的喝采,但是这次没有。

妈妈迅速把他抱离客厅。

他从未看到妈妈脸色那么难看过,即使他把大便抹在浴室墙上时都没这么糟。

于是他了解到:

“我们家中没有性器官这样东西。

”自此他的性欲及性的趋向受到了羞辱,他只能秘密地面对他的性成长。

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一个开放及有活力的家庭所应该有的。

难怪据调查,有百分之六十八的夫妻在性关系上有困难,最多的是“性欲失调”。

试想,一个人在一个视性为禁忌的家庭中生活了20年,如何可能在婚后顿时在性方面变得开朗和有活力?

有些人唯有在秘密及不法的性经验中才会感到兴奋,一旦它是合法的及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时,欲望立刻就消失了。

对人类的性欲贬抑扭曲是何等可悲的事啊!

倘若孩子从小就被告诫要作小淑女或小绅士,不可动作粗鲁,不可过分好奇的话,孩子的攻击趋向也可能受到羞辱,甚至于在训练大小便期间,孩子的排泄趋向,也有可能会被大人不经意地羞辱,以致于他们后来会变得像我一样在卫生间时要将浴室的水笼头打开,以免人家知道我正在大便。

一旦欲望受到了羞辱,以后每当自己的欲望出现,及感到某种自然趋向时都会为此而羞愧不安。

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其它的欲望上。

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被人拥抱触抚过,并在他想去与人接近及希望有人触摸时被羞辱过,以后每当他有这种欲望产生时,就会觉得很丢脸。

许多小男孩都因为渴望被拥抱而受到过嘲笑,于是学会了用转移或自我防卫来压抑这些需要,以为男子汉不应该需要这些。

因此,男人倾向于把亲密的需求诉诸于“性”,女人却倾向于把亲密的需求过度地情感化及情绪化。

男人需要亲密感的时候,往往用性来掩饰,他会说:

“性能使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感。

”其实,亲密感和性完全是两码事。

长此以往,男人会由此而降低他对性的欲望。

女人却比男人更会因为性的需求而害羞不安,因此她们会借着温柔慈爱的行为来掩饰性欲。

其实亲密的需求和性欲都是正常的,但是在一个失去功能的家庭里,所有需求都可被冠上难听的罪名。

一个不能做自己又无人支持的孩子,他的任何感觉和需要仿佛全都不对劲了。

五、快乐、痛苦和刺激

儿童需要乐趣和游戏,他们需要适于年龄的挑战性刺激,也需要经历适当的痛苦和磨难。

溺爱孩子等于剥夺了孩子从生命的正常痛苦中学习的机会。

痛苦是成长及智慧的源泉。

有这样一首歌:

“没有受过伤的心是空洞的,你的悲伤越深刻,你的喜悦就越丰富。

”夺走了孩子这些勇气和智慧的泉源,几乎可以说是不人道的。

完美主义及严苛的父母则剥夺了属于童年的笑容和天真,过分严肃的宗教家庭也很容易压抑孩子的自然的情绪。

宗教信仰带来的应该是平安、喜乐、自由和对生命的庆贺。

我很困惑何以有些家庭会用“救赎的好消息”去扼杀孩子童年的乐趣。

基督信仰的精神不应如此。

六、信赖依靠及自我预测

孩子需要可以信赖、依靠的父母来测试自己的限度。

这种测试是自我需要的。

唯有可依靠及心理平衡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安心地探索自己的世界。

当两岁的孩子在探索世界及发展自主性的时候,他需要父母陪在身边,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做他想做的事。

他必须在安全的范围内去寻找自己的限度及自我。

到了青春期,孩子扩大了生活领域,进一步探索人生时,更需要有信心十足的父母支持他。

如果父亲太不成熟,时时需要儿子对他感恩的话,儿子就不能尽心地自我追求,而需要去照顾信心不足的老爸。

可预测性对孩子而言是极具意义的。

孩子需要稳定及可预测的父母。

在不健康的家庭里,孩子经常不知道父母下一步会做什么:

父亲回家时可能喝醉了,母亲可能闹情绪或抱怨身体不舒服。

孩子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因为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事发生,也许是坏脾气的老爸突如其来地大发雷霆。

不成熟的成人会期待孩子去完成他们那些永无休止,产生于矛盾心结下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根本无暇照顾自己的感觉,必须时常处于警戒的状态当中,以便侦测接下来家庭里要发生的事。

这种家庭中存在着微妙而深沉的情绪虐待,包括互相冲突的双重束缚信息和极端冷酷的折磨。

我认为父母的主要职责是在孩子需要时能将自己给予他们。

因此,我个人主张人不要在30岁以前生育子女。

我也盼望能够发展出详尽的心理健康测验及学习养育孩子的技能,作为当父母之前的必备条件。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坏孩子”。

孩子生来均珍贵而独特,因此我们应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正常快乐的童年。

我当然不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善良,因为邪恶是存于宇宙中的明显事实。

世界上是有坏人的,但如果孩子得以在健康正常的环境下成长,世界上的坏人必然会减少。

孩子在年幼时,常常被加在他们身上的道德规范所困惑。

有时我们会询问一个两岁大的孩子:

“你要不要做个好孩子呀?

其实,我们是在孩子乖巧讨喜时,才称他们为好孩子,反之则是坏孩子。

这种好坏之分可能只是反映父母自己先入为主且承自毒性教条的一些信念罢了。

哈佛大学的科尔伯格(kohlberg)曾经花了许多工夫研究儿童的发展。

他研究的基础是皮亚杰特(Piaget)累积50年心血在儿童智力发展上的不朽成果。

科尔伯格指出:

“从出生至7岁是属道德前期,那时所谓的“好”是孩子喜欢及想要的。

7岁以后,孩子开始会做有限的具体逻辑思考,此时所谓的“好”是互利互惠的,例如你替我抓痒,我也会替你抓痒。

到了青春期,才开始有利他的想法出现,此一阶段中的道德观是由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决定的。

只有到了我们更年长的时候,才能够有成熟的思考,才能将善行视为有内在意义、值得去执行的事。

至此,一个人会因为其抱持的原则和信念而行善。

然而走到这个阶段起码要花上25岁的岁月,而也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达到这个阶段。

表7.2是艾里克森、科尔伯格,以及皮亚杰特三人的指引。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如研究结果一样,但它们的确提供了很好的揩模。

身教良好且同时指出孩子不良行为后果的父母,远比惯用处罚、打骂以及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的父母,更能为孩子提供稳固的道德发展基础。

给7岁以前的孩子贴上不良标签,实在是一种心理上的虐待,会伤了他们的自尊。

在孩子做错事时称他们为坏蛋,予以痛打惩处,只会造成他们的自卑、自贬及羞愧;

自贬的人相信自己很差劲。

如果人去做不道德的行为,那么,最大的因素必定是自贬和不健康的羞惭。

以下是情绪虐待经验带来的影响,您不妨用以自我检查:

1.害怕遗弃——你无法舍弃事物,也很难离开别人,想长久维持某些关系,即使那份关系已不合时宜或不健康却仍然不愿舍弃,或者你收藏许多东西不愿丢掉。

2.妄想或否定事实——如果有人批评你的父母,你一定挺身护卫,你对家庭有一个美好的印象。

你不停地讨好父母,想赢得他们喜欢,但无论怎么做,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满意。

3.情绪不分化——你弄不清楚自己的感觉,也不晓得该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

生气时哭泣,心中害怕时发怒,也许你的情绪化成身体上的毛病,常有不能解释的病症,或需要经由别人才能感觉自己。

4.寂寞孤单——你与外界联系不多,因而有时对周围失去真实感,你孤单而缺乏归属感。

5.思想混乱或偏差——你说话时有太多细琐的内容,使人感到乏味。

你强迫性地担心一些不可能改变的事,例如世界和平、社会治安等。

一点小事就可让你着急不已,但是你往往停留在思考阶段,很少付诸行动;

你很爱分析自己的问题,却很少动手去解决问题。

6.强迫性/沉溺性问题——你用酒或药物来摆脱不舒服的情绪,你让自己忙碌以便不用去想不愉快的事。

7.高度焦虑——你长期感觉焦虑却不知道究竟怕些什么,总把事情往坏处想,并时时担心灾难将至。

8.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当你对某人有亲密感时,就会不自觉地破坏彼此的关系,你常被那些其实不会真正爱你的人所吸引,对健全的亲密关系不屑一顾。

9.失去情感的活力——有人会说你冷漠而模式化。

你表里不一,嘴上说你很兴奋,其实没有;

口上说很生气,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上你的情感麻木了。

10.你为自己的需要和趋向感到羞愧——每当你的性欲升起,渴望亲昵或有其他需求时,就会感到羞愧。

11.厌恶与内疚之循环——你讨厌为家人负担许多责任,但若不尽力照顾,你又会充满内疚。

你无法追求自己的乐趣,可是一旦为自己的权益打算,又会心有不安。

12.把情绪和羞愧混而不分——每次有什么情绪发生,就紧跟着感到羞愧。

13.有个规矩:

不准表露情绪——你生长在一个不准表露情绪的家中,不用多说,你就应该知道父母爱你。

家人永远不会说出自己的愤怒、害怕、心痛和悲伤,你当然也不会把内心的感觉说出来。

14.强制控制欲——你试图控制身边一切的人和事物,包括他人的行为。

你也想控制无法控制的事。

倘若情绪失控,你会觉得丢脸。

15.假我——你伪装自己以达到设定的形象,你戴着面具,掩饰情感,扮演僵化的角色。

伤心时,你微笑说:

“我很好。

”而你气得发抖时说:

“没事儿。

16.空虚不满——你自小未曾有过自恋心态,觉得空虚,不断尝试各种事物,却不觉得充实满足。

17.玩心理游戏、操纵别人——你花许多精力玩心理游戏,想操纵别人,因为你不知道如何用坦诚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18.纵容自己——你有时很放任自己,生气别人不满足你的希望,你很专制,缺乏耐心,希望别人迅速了解你的需求。

生活中出了问题,错误要归于他人,你不认为自己也该为事情负责。

19.常被惊吓所苦——你经常在恐惧中,易受惊吓。

20.心中有个不满足也不成熟的孩子——你外表和言行都似成人,内在却有个孩子的心态。

21.专制而求全——你拼命努力,严格地自我监督,吹毛求疵地要求。

22.内心贫乏而需求不尽——你内心干枯贫乏,期望有人来滋润、满足你。

你走入婚姻是企盼有个人好好照顾你,但你的需要像无底洞,可能你也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

23.遭受过性暴力、身体虐待、或两种兼有。

24.欠缺处理情绪的能力及沟通技巧——强烈的情绪常会淹没你,你也害怕别人的强烈情绪,你无法传递自己的感受,也很难了解别人的心情。

25.内化了愤怒、悲伤、惧怕、羞愧、快乐和罪恶感——你充满怒火,却感受不到愤怒,你悲伤却不自觉。

感觉内化意味着那些情绪不再真实地起伏,像卡住的开关一般没有了弹性。

当你把羞愧也内化的同时,所有的情绪都被包裹在羞愧里了。

26.既是迫害者又当受害者——在你的人际关系里,你轮流着扮演受害者及迫害者的角色。

27.失去内在的统一——你所疏忽和隔离了的感受有时会蹦出来。

例如,出其不意地大发雷霆,你会说:

“真不知道我中了什么邪!

28.过分关心他人的感觉——对他人的感觉敏感,一直努力安慰他人。

如果别人生气了,你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使他们息怒;

如果他人在伤心,你会设法减轻他的伤痛。

29.“现在”恐惧症——你追悔过去,希望重新来过,你对未来充满幻想,常告诉自己:

明天会更好!

你活在过去及未来里面而非现在;

回忆和幻想是你逃离“此刻”的法子。

30.怕被别人带坏——你不容易信任别人,有些疑神疑鬼。

你觉得自己应该从他人身上获益,又怕那些不如你的人会给你不好的影响,而不屑与他们在一起。

本章摘要

——孩子是带着两个问题来到人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

第二个问题是——我如何活下去?

——我们也需要留意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以及家庭生活中是否经常存在否定和压抑人的感情的现象,好能帮助下一代的孩子在感情发展上得到正常的舒张,而不受到过分的侵害。

——大自然要人类在长大成人之前先当孩子。

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原则,培育出来的将是一个既不成熟也不可口,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果。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在感情上需要许多照顾和满足:

肯定、接触、抚摸、自我接纳、自主、快乐……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坏孩子”。

孩子生来均珍贵而独特,因此我们应该确保每个孩子有正常快乐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