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
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
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
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③亭亭净植
(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多;
洗;
竖立;
少
(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
【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鲜”读“xiǎn”,“少”的意思。
(2)本题翻译赋分点:
濯:
洗涤;
妖:
妖媚;
宜;
应该;
众:
多。
(3)C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
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
⑴多;
少
⑵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⑶C;
⑷【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
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
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据理臆断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
经过,经历;
竟:
终了,最后;
是:
这;
臆断:
主观地判断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题中的“阅”是“经过,经历”;
“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2)①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
②“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
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
如:
实践出真知;
不能主观臆断等。
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经过,经历;
②终了,最后;
③这;
④主观地判断
⑵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⑶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
臣不须捶,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
“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
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
不
从
强
使
顿
之
宣
两
手
据
地
终
肯
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1)A.做,担任。
B.等到。
C前者结构助词“的”;
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D.于是。
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译为:
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天子不与白衣同”:
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结合下文“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等句分析,作为天子,要胸怀宽广,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还要善待像董宣这样坚守法纪的人。
说明文中的皇帝是个明君。
⑴C
⑵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⑶“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天子不与白衣同”的含义。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为天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
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
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
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
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皇帝说:
“想说什么?
”董宣说:
“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
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
”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
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
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
“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
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皇帝笑着说:
“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
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
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
“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
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光武帝伤心地说:
“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
”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噫!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②香远益清________
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反面衬托,用牡丹作正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B.文章依次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因而美名远扬。
D.选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答案】
(1)洗(涤);
更加;
(2)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3)A
(1)本题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
益:
今义为好处,古义为更加;
鲜:
今义多指事物新鲜,古义为少。
(2)①句中注意,亭亭净植: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树立;
可:
只能;
亵玩:
玩弄;
亵:
亲近而不庄重。
②句中注意,宜乎:
当然(应该);
宜:
当;
众多。
(3)《爱莲说》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正面衬托,用牡丹作反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故A不正确。
⑴洗涤;
⑵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附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真能好学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理明矣/当窗理云鬓
C.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问焉以求一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答案】
(1)A
(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这一主张是正确的。
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1)A.均为喜欢;
B.名词,道理/整理;
C.说/认为;
D.助词,不译/代词,他们。
故选A。
(2)该句翻译为“(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据此可知“等于己者”是句子的主语,接着“问焉以资切磋”和“所谓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