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5171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娱乐化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

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

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

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

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

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

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

社会新闻的低俗化、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

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

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

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

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

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

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

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进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

这一时期,媒体规模急剧扩大,媒体竞争激烈,从1996年以来,除个别晚报外,各种媒介都有广告“吃不饱”的现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介在内容上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就不可避免出现,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

大众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融资。

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媒体,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执行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lawoflargenumber)和通用法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哪些商品投入小产出大,就着力经营哪些商品(新闻)。

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

大众传媒究竟以什么样的新闻吸引大数的受众,让“产品”易于销售从而提升广告经营呢?

“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者较有把握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法宝”就是:

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

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其次,娱乐经济的影响,也使新闻滑向娱乐化方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

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逐渐享受到生产劳动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待遇。

尤其是今天,娱乐的高速发展,更使“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娱乐经济。

”(沃尔夫语)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踏进娱乐经济时代的门槛了。

正如管理顾问大师汤姆;

彼得斯所说的:

“每个人都活在娱乐事业中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

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眩目的暴利产业,受此影响,新闻出现娱乐化潮流的现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

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

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

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

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

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大众媒介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听,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

CBS的王牌主持丹·

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

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

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

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

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

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

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

”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娱乐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它的泛滥就是一种宿命。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

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同时因为它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因此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而且对社会融洽有利。

首先,可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缓解民众过高的政治热情。

改革的道路是在摸索中进行的,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都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走下去的。

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

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泄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

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

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

有人曾用“解闷”、“解气”、“解惑”三个词语来概括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末期中国社会对媒体的主流需求。

90年代初,知识分子普遍有失落感,生活找不到目标,颓废心态流行,“游戏”人生遂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进入紧缩和重建经济秩序阶段。

经济发展趋缓和经济秩序趋严两面夹击,人们对未来的高收入预期和潜在的暴富心理受挫。

物价过高、腐败、失业等原先被经济虚高掩盖着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社会心理由90年代初的宽松状态转而吃紧。

随着改革中种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贫富差别、消费品质量和社会风气等在90年代持续成为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方面。

“拿起筷子吃肉,放下饭碗骂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介,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也加紧了对整个社会心理的疏导、放松作用,从而为人们“解气”。

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

虽说有读者不满报纸上“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或“只打死老虎”的批评报道,对新闻日渐娱乐消遣的倾向,也颇有微词,但这些报道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心理积蓄的“应力”,缓解了社会矛盾。

大众媒介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改革进入纵深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的暴露是必然的,政府并不希望媒介成天引导民众只盯着敏感问题。

因为任何深层次的矛盾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需要时间,也需要稳定的环境。

而对于敏感问题的报道,稍一操作不慎,小则引起社会不安,大则导致社会动乱,无疑给政府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而娱乐功能的启动大概是最没有风险或者说是风险最小的。

因此娱乐节目也好,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也好,因为对政府的压力相对要小些,且娱乐化的新闻间接上可以缓解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政府自然会乐于认可。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

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可具体化为如下内容:

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观念理性化、文化世俗化和组织科层化。

在这种转型中,社会政治色彩逐渐淡化,经济、文化色彩凸现。

与社会转型及由此带来的变化相适应的是,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开始走上社会前台。

所谓大众文化,指的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美国新闻界出现了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新闻娱乐化现象根源有二:

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

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抖,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与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

由此,美国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

美国便士报时期,新闻娱乐化是其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如在1833年由本杰明•戴创办的《太阳报》,其取材都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主要为当地发生的事与暴力新闻,但读者却极有趣味。

凭着这一点,在六个月内,《太阳报》的销售量已达八千份左右。

而在黄色新闻时期,新闻娱乐化更是大有发展。

在《美国新闻史》里,其作者这样写道“因为报纸要靠受众欢迎才能扩大发行,所以,新闻往往为要供人娱乐而减弱了它的主要作用。

”“黄色新闻记者却用骇人听闻的、华而不实的、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塞满了普通人赖以获得消息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

在美国,杰梅·

凯尔纳(JamieKellner)掌管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的电视网后,提出了以“明星”播报员来拯救CNN的策略,甚至雇佣出演过意大利色情电影《曼哈顿舞女》的安德里亚·

汤普森(AndreaThompson)担任新闻播报员。

2003年,《时代》杂志的主编沃尔特·

艾萨克逊(WalterIssacton)出任CNN董事长兼CEO一职,而艾萨克逊正是以将好莱坞风格引入《时代》而出名。

在香港,亚视因启用两名演艺界人士主持电视新闻节目而引发激烈的争议。

而网上更是传来惊人消息说加拿大一网站让男女主持人裸体播报新闻。

一股奇异的新闻娱乐化风潮正席卷世界传媒业。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

其表现如何?

我们认为可作内容与形式两面观:

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

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

媒介关注独立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文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这些报道人们耳熟能详,不必细述。

在平日的节目里,“官兵捉强盗”(警匪新闻)、两性关系新闻成了每天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题材。

(17)英国ITV的名牌新闻节目“十点钟新闻”,1990至1995年之间,国际新闻比例从43%下降到15%,软新闻比例则从8.5%增加到17%。

美国三大新闻网1990年一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增加了一倍多。

(37)《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JAMESFALLOWS披露,在他统计的1990至1994年间,约500集哥伦比亚电视网著名时事节目《六十分钟》节目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名人访问、娱乐报道或揭露丑闻,而真正严肃的政治内容不足五分之一。

[4]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评价并不统一,赞成的人不少,而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响亮。

有趣的是搞实践工作的赞成者为多,因此各种媒介埋头搞娱乐化新闻报道且不益乐乎。

而理论界的学者们则对此痛心疾首,大声呼停。

孰是孰非容后分析,首先让我们理清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业界时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也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忧愤,《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

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

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

]

又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

”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国内研究的综述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

概要地说,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内,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两个要素:

传播者和受传者。

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群体或组织;

而受传者,是指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在现实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就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组织,而受传者则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都在受众的范畴内。

至于受众观,如果以媒体为基准,就是大众传播组织对受众的社会属性以及受众与传媒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

观念影响行动,毫无疑问,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媒体的传播活动也必然会反映其受众观。

因此,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就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从传媒的活动及其特征中洞察其秉承的受众观。

在我国现今的传媒活动中,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地一项主要活动,而我认为新闻娱乐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源于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它一定与当今传媒的受众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就是以这一现象和趋势作为切入点,努力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我国媒体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并试图对走新闻娱乐化道路的媒体的受众观作一点价值上的判断。

根据某青年报的抽样调查,在其样本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近十几年来该报的软新闻与硬新闻的比重变化明显:

1992年软新闻占所有新闻的61.9%,1998年这个比例为62.6%,而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73.8%,比199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硬新闻远远少于软新闻。

根据对北方某城市晚报的抽样调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大约是5:

1。

对南方某都市报的调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大约是2.5:

这几个比值都超过了美国1997年调查的结果:

40%比25%。

这表明,软新闻在当今我国的报纸中,至少是大众化报纸内容中,占居主要的地位。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都市类报纸是新闻娱乐化趋势的代表,在其新闻报道内容中占压倒多数的为软新闻。

而且,都市报在新闻娱乐化上的表现方式也是全面而深入的;

从内容分析看,其硬新闻报道表现方式实际上也采用了软化处理。

一些传统大报虽然也借鉴都市报的经验,出现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但其表现手法并不如都市报彻底,其硬新闻报道不太进行软化处理,依旧保持客观叙述的表达方式。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首先,从新闻信息的受用对象上看。

不断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受众接触传媒的根本动机。

但是受众的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从社会群体构成特点来看,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产生着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

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即受众超越了人的阶层、群体、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的兴趣。

也就是说,受众最广泛的普遍兴趣是非社会属性的兴趣,如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等,而说到底无非就是与快感、性爱、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

清水几太郎认为,这样的兴趣就是人的“原始兴趣”。

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的表现上,都渐渐走向了满足人们“原始兴趣”的道路。

“性感”、“美女”、“虐待”、“富婆”、“失身”、“调情”、“畸形”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上,一些媒体关注的多数都是这些有着强烈本能冲击力的新闻,这种趋势在网站上的社会新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002年春天,中国成功发射无人宇宙飞船,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一家北京当地有影响的报纸将其放到内页,而将一个名叫哈里贝瑞获得奥斯卡奖的娱乐消息放到头条,个中原因也一定包括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自然对电影明星也很关注,而宇宙飞船升天并不是很多人都感兴趣,有关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不是很多人都很了解。

其他方面的新闻有时也常常如此,2002年1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因吃饼干被噎晕倒,国内许多媒体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扬子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都对此大加报道,事后几张布什跌到脸部受伤的图片也登载了出来。

受众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觉得好玩同时还满足了其泄愤的情绪,中国的受众有谁不愿意看这位堂堂的超级大国的总统的倒霉相哪?

采用这种方式选择和加工的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生理障碍和特殊的毅力,一般的受众是难以抗拒其强烈的“故事性”和“冲击力”,其注意力一定会被吸引,而媒体的这种作法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不管是现实的受众,还是潜在的受众,无论是稳定的受众,还是非稳定的受众。

质言之,新闻娱乐化所追求的受传者是尽可能广泛的“最大化”的受众。

 其次,从新闻信息对受众的功能上看。

新闻信息对于受众有着多种功能,我认为从大体上分主要有两种:

一是提供决策依据的动能?

?

受众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以获得多种信息,并运用大脑进行分析综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出反映。

反映的作出,就是决策,即受众为了达到最佳目标而在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可见,在受众的各个方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获得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是受众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加剧,人际信息交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众获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媒的提供。

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

第二种功能消遣娱乐功能?

即人们通过信息的获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

人们为了暂时躲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消遣娱乐。

尤其在我国现今经济转轨历史转型的时期,人们都要经过一次肉体到灵魂的洗礼,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往往赶到抑郁、失落、空虚,娱乐性的信息(自然包含娱乐性的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更是必需的。

三、研究方法

1.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目前世界各国传播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严谨,研究结构更为客观准确。

在论文中,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通过对新闻娱乐现象的这些统计量的解释形成评价结论。

定性分析可以比较完整地把握研究对象现状,深入了解内部运作的过程和行为。

本论文中将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收集有关调查对象各种特性的文字资料,经过分析后对调查对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