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020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博第一年Word下载.docx

通过我们自身的革新学校的场景就不会出现新的事务?

在一个学校读本科和读研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特别是当我读完这一年,我发觉,正是因为我对学校基本环境的熟悉,我才能有机会更好的使用以及更多的使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事业观我是有了切身的体会,随时随地都在激励我向前走。

当然我还没有到过其他学校切身体会他们的研究理念,我不对他们进行点评,只是我很反感的是那些并没有在学校投入过研究工作(仅仅读了个本科)而来说学校研究氛围的差。

后来有人给我分析,为何积极的想向外发展。

相对而言,清华、上交、浙大的名头比我们学校的大,上至白丁老翁,下至幼稚园小朋友,都知道以上大学的名头,而我们学校不见得,中国是一个看重名头的社会,这是其一;

其二,大家都觉得以上三所学校比我们强,去这些学校,可以表征我们去了更强的地方,接受更激烈的挑战,这样可以证明“我的牛逼”。

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不尽然全信。

(说句老实话,如果我信了,我就没有兴趣将此文写下去,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说服有这种观念的人留在学校了,也就失去了我写下此文的动力)我也在审问自己是否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当初,是因为自己没有过六级,我直接放弃去上交、浙大的机会。

其实,没过六级又怎么样?

强烈的表达出读博士的意愿,完全胜过六级的分数。

但是,我并没有在这些大学找到我最喜欢的研究方向(当然,如果没有同学推荐陈汉平老师,我是不知道陈老师做生物质能研究的,我也会迟疑是否进入煤燃烧实验室),也讨厌离家这么远。

我能够在一年让老师放心的让我独立承担工作,其实得益于我对学校环境的熟悉,不定在新的学校我要用上半年时间熟悉,也就与那些学校本校的学生时间上差了半年,仔细算来,我每天就是工作20小时,也要花三月的时间追赶,而且前提是他们只工作十小时。

说不定,葡萄与我而言还真是酸的,呵呵。

然后,我来跟您讨论一个问题:

我干嘛要读博。

这个要仔细的交代清楚。

也许您会不相信,但是我内心深处就是这个答案——好玩。

看电视电影、玩游戏、打球类、外出旅游等等的“好玩”我都有体验(我唯一不敢用好玩心态对待的就是恋爱),总是不能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玩”相提并论。

而且这个答案我找不出任何的逻辑,天生下来我就会觉得思考问题好玩吧。

家族里有创业的传统,初高中跟我商量过毕业后参与到这些创业活动中去,或者是建议我进入官场,为家族利益的扩张保驾护航。

原先这是我考虑的范畴,后来真的是觉得这些东西不好玩。

此外,我很想强调的一点是,我真的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加入了一个好的研究团队。

完成博士生生涯的人都会将“遇到一位好老师”列为读博顺利与否的第二重要条件(第一当然是自身的努力),我占到了两条——我愿意努力,并且我遇到了好老师,所以我快乐的在我的个人说明中写“读博是件快乐的事”。

当初在选择时,这种幸运差一点我就失去了。

情况是这样的:

煤燃烧实验室太过低调,又或者是觉得自己牛逼,有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态,里面有很多的老师是我们不熟悉的,这里面最低调的恐怕包括我的老师——陈汉平教授了。

本科时,我还算是一个同学公认的喜欢收集信息的人,知道煤燃烧的事情相对较多。

然则在刚开始选择老师时我并没有将陈老师列入考虑范围的。

起初选择的老师是:

做洁净煤研究的徐明厚、邱建荣老师,做火焰可视化的周怀春老师。

我非常的犹豫,因为这些老师做的东西八竿子打不到生物质能的研究(以我当时对生物质能的了解,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他们有做生物质能,但是似乎都是刚刚起步。

正当我犹豫不绝时,我的一位好友,因为听过陈老师讲过的课,觉得陈老师很好,进而在知道我的备选老师时向我提起了陈老师。

我开始查陈老师的资料,研究方向包括气化,提到了IGCC,以我当时对生物质能利用的理念——生物质与IGCC联合,这不正是我想做的东西吗?

那叫做一个按耐不住啊!

不过呢,我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担忧。

在这之前,我对已经备选的老师进行了排除法选择,周老师带的博士生太多,首先删除;

邱老师的邮箱没有弄到,此外我能明确的知道她做生物质能研究刚刚起步;

徐老师的邮箱我通过同学弄到了,并且耳闻了一点徐老师已经开展了部分生物质能研究工作,所以我先向徐老师发邮件诉述读博的意愿,只是呢我写的个人简历太差(我的室友见了我的个人简历,觉得我成功的几率很小了),又让我担忧徐老师不会招收我了(我一半是担忧,另一半又是欣喜,特别是知道陈老师做气化研究后)。

预确定导师那天(在正式的保研考试开始前,研究生科的老师建议想直博的学生先找一个有接收意向的老师),我冒失的第一次闯进煤燃烧实验室,期待着能面见徐老师给个当面的答复。

渴望有个结果的焦急心态逼使我在等徐老师四十分钟而无结果的状态下进行选择上的改变。

当时,三楼办公室只有两个房间的门敞开着,一个是我一来就敞开的陈老师,另一个是刚到不久的邱老师。

我径直走进最近的那个门——陈老师的房间。

于是陈老师跟我的师生缘就这么产生了。

后来陈老师说我那次的表现不是很好,最糟糕的地方是,到说话结束的时候我才报上我的姓名,仔细想来,恐怕是因为我当时带着有点赌一把的心态吧——是否会带来诚信问题,毕竟我先跟徐老师联系了,以为徐老师收了简历就会要我;

还有就是陈老师是否有名额可以招收我。

我想,我此刻能够开开心心的将此文写下来,多亏了自己那次赌一把的心态,也许我再等上四十分钟,我进入的就是徐老师的课题组了,做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课题,就是徐老师学术能力国际顶尖我也提不起兴趣。

(注:

陈汉平教授、邱建荣教授、周怀春教授、徐明厚教授都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煤燃烧实验室的在岗教授,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陈老师做的是流化床与生物质能,邱老师和徐老师做的是燃煤机理和洁净煤燃烧,周老师做的是火焰可视化)保研考试结束,我顺当的成为了陈老师新的博士生。

此后,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猪一般的保研后生活开始了。

那个时候,我对于自己新的征程非常之忐忑不安的。

但是,无论如何,我是开始了正确的第一步。

是为“前面的话”,交代了所有的前提——我为何读博,我如何选择老师的。

第二章写作素材

跟我的一个好友讲述了想写《读博第一年》的想法,他提供的建议是:

凝练再凝练,设法将四百多天的生活经验凝成四百字以内最妙。

我赞同我这位朋友的建议,我们接受的都是“重点”突出的教育,只要记忆好结论,记住重点,我们就能获得一切通行证——高分数。

写成直接告之重点的短文章是最让我们这些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的人,再说了“快餐文化”是一种主流。

但是,当我面对着三大本密密麻麻排布着各类字体的工作日志本时,千丝万缕的思绪激撞在脑海,争先恐后的操控着握笔的右手——唯恐将自己遗漏。

将2万字变成五千字我能够做到,将估算的十万字压缩成四百字,我做不了,而且提不出合适的筛选标准。

那就冒着没人看的风险,任由这些控制不住的思绪见诸笔端吧。

我先要提出一些反对只看重点结论的做法。

我会有文章论述会研究和会考试之间的差别,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对待所谓的“重点结论”。

会考试的人,能够识记重点结论,并且知道一点结论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会研究的人,不见得会记住什么重点结论,他要对所有他人给出的结论先质疑,弄明白来龙去脉,或者是借助这个结论进行更多的衍生利用而不出错时方才接受这个结论。

这就相当于,对于古诗,会考试的人能够随口将句子背诵出来,但是不知道诗句的内在含义;

会研究的人,或许记不住诗句,但是当人们跟他说起这些诗句,他会有条理的道出诗句的意境以及这些意境的来历,并且探讨如何触发这些意境。

我们的教育容易让我们去识记工具性的知识,而没有教授质疑知识、创造知识的基本技能,也就难以做到自主创新了。

对比中西教育,西方是反对只看重点结论的做法的,往往布置一个大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回答,并且有可能这个大作业的答案老师也不清楚,而老师是以学生看问题的独到性、逻辑性进行判断的。

在此只是要强调一点,摈弃识记重点结论的习惯,从耐心地将长文读完开始。

有点啰嗦了,可是我却有啰嗦的资本,这就是此章的重点——我的写作素材,工作日记。

可以黄婆卖瓜版诉说:

一年多时间,我的工作日志本已经将近四本,每本估算着有四五万字(这还不包括专用于长文撰写的思路本)。

翻开爬满黑色文字的工作日志本,任何一个文字都会成为我记忆系统的驱动程序,就在这些文字的基础在滔滔不绝的阐述五六万字绝对不是难题。

在此,我重点突出我读博第一年的首选经验——坚持写工作日记,锻炼写的能力。

在《笨人读研》一文中已经有很多工作日志方法的来龙去脉,在此不再介绍。

现将我记工作日记的一般方法阐述如下,介绍我写作素材的基本内容。

首先说说我一天的生活。

早上六点三十五起床,洗漱完毕,大概在七点十五进入实验室。

从起床开始,一边洗漱,一边整理出当天的工作安排,特别喜欢利用在路上的思考时间。

到了实验室,先在工作日记本上记录这一路走来所制定的当天工作计划,然后继续花上十多分钟对所定计划进行重要性排序,依重要性排列起来。

我一般而言会安排五项工作计划,坚持头两条是当天坚决要完成的,这两条工作计划将写得非常详细。

制定好计划,当天“实际工作”记录的第一条则是写给自己的话,算作是心理学上积极心理暗示的一种,鼓励自己珍惜好美好的一天,鼓励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是自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无论有多么的困难,这句话总会让我切实完成前两条工作的。

为了保持对外界的实时了解,在过早前我会花上半个小时上小板凳、小木虫的科研网,关注最新科研动态;

利用早上空荡的网宽,接收一些邮件;

或者是上凤凰网浏览一番昨日发生的时事新闻,看上一两篇感兴趣的博客文章。

时间充裕我会将所闻所见产生的感受记录下来。

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坐下来按照计划开始执行工作了。

我喜欢将工作划成一些小块,每个小块用上一两个小时搞定即可,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在工作日志本上进行记录。

我是这么进行记录的:

“am11:

23阅读了某文献,得出了某些结论,产生了某些疑惑

Pm16:

10与某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获得了某些资讯,商定某些后续工作开展办法”

有时会有一个思路和灵感,比较大的则记录在思路本上(包括此文的草稿都是写在这个本子上,一般而言,思路和灵感的表达文字超过一百我就记录在思路本上),较小的则直接写在工作日志上。

进行工作记录的时间间隔不一,有时一两分钟的间隔,有时是半天的间隔。

如此执行下来,将小成果积累成大成果,将小成果的成就成为我自信心的最重要来源就顺理成章了,我是坚信将这些小成果积累下来就能搞定一个大成果的。

比如我写一篇英文文章,可能在工作日志本上就此文的工作推进记录要超过英文文章的字数,但是当文章写完,我可以清晰的看见我完成的每一小步过程,心情非常之快乐,有种真实的脚踏实地感。

或许我应该可以在这种计划-工作-总结模式中剔除天然的浮躁感,虽然我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浮躁。

一天里我会有一小时左右的午休,晚上状态好,工作可能持续到凌晨一点。

或者是晚间花上一个小时跟我的室友唠唠嗑,开开玩笑,总之平均起来晚上上床时间是十二点。

本科时经常失眠,因为总是感觉自己一天没做什么,反思的焦虑感让我睡不着;

现在,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文字,心安理得的一躺下就能睡着了。

这或许是这种模式的又一好处——有助于我的睡眠。

以上就是我记录工作日志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写好《读博第一年》的基本依据,我会给出总结出来的要点,但是我也尽力让它有些推演的内容。

后面我将依次展开读博的过程与收获,包括角色转换、上手期、渐入佳境、团队建设、如何交流、这么做研究,并在最后整理出一个我的未来计划。

还望众位能够耐心读完,对不正之处提出修改建议,万望。

第三章角色转换

对保研一族,保研名单确定的那天开始,猪一样的生活就逐次展开,即使你有更高的追求,紧绷三年多的神经也想放松。

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保研生着实有几个月不用操心的猪样生活。

但是读研第一年时,保研生相对于本校的考研生优势并不那么大,甚至是有些劣势,特别是那种团队氛围好、要求相对较严格的课题组,因为几个月的懈怠会让保研生在心态调整比考研生慢很多。

以上是我的切身体会。

我从“懒猪”变为“勤奋的小鸟”颇有些历程,且听小生娓娓道来。

坚持三年零两个月的早起在保研确定后的第二天立马变为每天要耗到日上杆头;

午休时间由之前的三十分钟变为不睡到下午三点不起床;

日常的自习转为外出游玩和球场奔波;

安静的读书时光全部被没有止境的游戏所挤压,还有无边的各类电视剧耗费了我很多青春的。

在那几个月的日子里,我将三国志从八玩到了十一,三国群英传从二玩到五,最酷爱两部RPG(轩辕剑、三国群侠传);

电视剧方面,则是将本科三年里要补上的韩剧全部补上,大部头的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康熙大帝等等都是一一浏览,这段时间如果有点脑子在思考,恐怕中韩两地编剧的写剧本套路我都能模仿。

总之一句话:

不是一般的堕落,而是超级堕落。

而让我欣慰的是,我还是有着意识要从堕落的生活中走出,晚上睡觉前内疚并暗示自己早起,虽然没有实现,但是我有这种暗示。

或许这就是我后来能够赶上来的关键原因。

我是从07年五一长假结束后才将电脑搬进实验室,进而开始毕设生活,如此才说是按照心理暗示走上生活的正轨。

早上七点起床,过早后,八点半到实验室,看上一上午的文献,抑或做上一天的实验,或者是处理一天的数据;

晚上会跟着师兄师姐们耗到九点,按照室友的约定回寝室一起看《士兵突击》。

生活变得有规律,因为内疚而带来的失眠逐渐减少。

虽然内心深处还有着很强大的游戏诱惑,还有着将一部韩剧从早看到晚的冲动,毕竟没有自己的电脑在寝室,我反而心安理得了,通过看书慢慢的开始压制这些让自己继续堕落的念头,当然这个时候的我浮躁心态还是很严重,总是希望事情快点干完,而不在乎其质量。

也就在这种不断彷徨中走完毕设并完成答辩,含泪送走班上每一个同学,并在炽热的日光中搬进异常安静的博士生宿舍。

新的宿舍相对于刚刚搬出的本科生寝室,其安静程度是两个世界般的感受,该是人声鼎沸的时候,寝室里水珠撞上地面水花四溅的声响都能听见。

这种静让当时的自己非常害怕,总是听见自己浮躁的心跳个不停,严重打搅了这栋历史悠久、深沉的宿舍楼,我开始尝试按压住这颗浮躁的心。

新的室友不是本专业的,算是要从头认识;

不过,在这个过渡期我还是有本科时睡对脚的同学相伴,最让我舒心的是我们依然坚持着睡前半小时的争辩。

静意味着独自一人,独自一人意味着可以安静的反思,反思总是会剥离心态上的浮躁,于是我开始在安静的寝室里对着镜子、书本、电脑发呆:

想当年,本科入学时,想着四年时光的结束是无比遥远,慢慢的学也慢慢的玩;

而站在四年的尾巴上,韶光流逝速度之快便是最经常有的感受;

反过来,我现在站在五年博士生生活的起步阶段,名义上有五年,也许也会像四年本科一样不经意间全部溜走,空留下很多遗憾。

所以我要开始想自己作战,决定戒游戏,戒电视剧。

当一个人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时,同时又有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下达将会有助于完成这个自我改变的心路历程。

我们在保研后无所事事多数原因在于课题组尚未安排工作任务。

宁可在工作苦力中接收知识,而不愿在迷茫中浪费光阴啊。

我算是幸运的,就在我意识到要进行角色转变时,课题组安排了一份编书任务(原本以为自己还不能做这件事,在安排任务时,却又自告奋勇,师姐或许想对我的能力进行考察)。

我所负责撰写的主题很多,唯有查阅大量文献论文方可,就在那紧迫的十天里我早上等着师姐开门,晚上弄到管理员关门,对文献进行查询、阅读、摘选、编辑,充实的工作进程让我没有心思考虑游戏和电视剧。

总之,我要感谢这十天的工作。

本科时,我就不喜欢漫长暑假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而最喜欢学校里可以自由自在安排些事情的生活。

所以,在正式读研之前的那个暑假我又没有回家,开始时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一边看看文献,一边帮着师兄们做实验,同时恶补自己感觉很差的数学。

但是暑假终归是暑假,没有具体工作任务的紧迫感,周边也是娱乐一片,惰性又从谷底冒了出来跟我诉说游戏与电视电影的乐趣,我起先尽力压制,但是终归在一次轻微的放纵中放弃了对惰性的最后防线。

我迷恋上了《大航海时代》,喜欢游戏中财富的积累。

可是呢,玩完一天的游戏,却又在睡觉前开始产生耗费时光的内疚,于是决定早上删除游戏;

一大早起来先删除了游戏,看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文献,又念起昨日游戏的高潮与难题,想到解决之策略,便又重新安装,杀到晚上入睡,接着就又是内疚;

如此反复着这份矛盾心态,没有任何印象的度过了那个似乎漫长的暑假。

为了给过去的自己做个了解,我在开学前的一周回了家,权当是调整。

自家里回来,课题组面临一个问题:

学校对网络进行监控改革,实行固定IP制度,我们课题组是十八个人分五个IP,刚开始只能执行谁用谁优先的办法。

我的资历最小,自然在之后的生活中用上网络的机会很小,而没有网络我该怎么开展我的研究生活?

这让我难受。

于是我在悄然间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在朋友的提示下,我借助自己的汇编语言功底,三天内将此问题解决。

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很惊奇于我的办事效率,我的能力得到第一公认,那种被人肯定的感觉非常好,带来了很大的自信心——我认真做好事,就会得到赞赏与鼓励的。

这次解决网络难题,应该是我角色转换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已经有了独立做好事情的自信心。

然后我逐步开始进入到博士生阶段,虽然角色从猪开始走进“小鸟“行列,我的博士生上手期还是耗费了非常多的时间。

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章上手期

上一章的角色转换是“懒猪”变为“勤奋的小鸟”,依然停留在本科生阶段。

这一章则是描述我是如何从不能独立思考的本科生逐渐走进研究生的正式角色的。

此刻我也已经记不清第一年开学的具体日子,工作日记本上有记录的最早时间是2007年9月7日,也许我是一时的冲动或积压很久的念想释放,让我不是在开学的头一天就进行工作日记的记录。

个人以为,我的上手期分为前后两期,这一章主要是讲确定计划-工作-总结制度之前的“前期”,后一章则是在确定以上自我制度后是如何“渐入佳境”的。

从一开始有工作日记的雏形,并不是在博士生开学第一天才有的。

在《笨人读研》一文中已经有说明,从高中起我就设想为自己建立类似的制度,之前因为高中与本科时代工作多由他人安排,身不由己,故而总是出现计划完全走不通的事情,打消了积极性。

但是,我是一个“想得好不如做得好”之信念的拥护者,我坚信自我制度于我自身发展有百利而不一害,相信总有机会让我去实施,所以我每日里都在设想这种制度形成后的美好生活,保持对这种制度的向往。

读博开始后,骤然间发现,很多时间是完全由自己支配,如果没有好的自觉性只能在这种自由中浪费光阴,大三下至大四暑假之间的空闲生活已经让我后怕(至今我都为自己白白浪费这些时间而懊恼不已),当我不经意间想到曾经想过的类似工作日记的自我制度时,我立马动手执行了。

在此,我还想进一步说明一下我为何坚持着想写工作日记,并且想强化的一个观念是,曾经想过的很好的设想也许在刚刚开始想的时候时机不成熟而不能执行,但是只要有这种想法,一旦时机成熟就应当切实执行,个人以为这该是进行“实现梦想”之工作的较好方法,正所谓的“不能停留在只想”。

要为自己建立记录工作日记的灵感我想应该来自于初高中时代的广泛阅读,无论是书籍、杂志、报纸,都能够让我静心读下来,逐渐发现很多我个人认为的成功人士都是执行力高的人,他们的关键经验就是坚持写日记,特别是写工作日记,看过一篇这样的故事:

一个德国技术人员出差来中国,完成工作后,迅速的将饭吃完,然后就在饭桌上写起自己的工作日记,让同桌的中国人唏嘘不已;

我特别的向往这个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

也就从那个故事开始,我有了记录工作日记的念想吧。

好的执行力应该是好的计划,并对这个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以及完成计划后进行目标与执行和执行过程中新状况的总结。

我一早就开始进行睡前总结,成为高中和本科时的习惯。

而工作日记就让我能够逐步向“好的执行力”进发。

最后,我想真切的对您说: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还有一个梦,又很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妨开始坚持写工作日记,无论您此刻是在单位里工作还是在学校读书。

做好了工作日记来历的说明,我就要开始翻陈年旧账般的开始阐述上手期前期的心路历程了。

仔细查阅,我发现了一种遗憾。

工作日记从9月7日开始记录,写到了9月9日后就跳到了9月16日,那么这一周我到底干了什么呢?

一片空白。

我想一旦工作日记写开来,就应当每天坚持,否则就会像我一般出现某段时间记忆上的空白了。

我想对这种现象先进行分析:

自从有了写工作日记的习惯后,我所有的事情都会交由工作日记本来给我记录,某种意义上这是在减负;

每日清晨,我可以不必要花很多时间记忆昨日干了些什么,对着记录一览就明白了,然后就可以一身轻的制定好计划,并且一身轻的开始工作;

不仅仅是早上的一身轻,我完成一项任务后,倦了,我会设法找积极的休息方式——换其他的事情来做,但是如何回头来接着做上一件事情呢?

就是依赖工作日记记录当时的工作进度与思路,完成另外一件事再回头看记录即可,如此我就能够做每件事情时做到尽量的专一了。

久而久之,我只能有当前事务的工作思路,所有干过的事情全部忘记,要是日记本上不进行记录,我根本就会忘了那个时间段我在干什么。

2007年9月10日至15日这一周的空白恐怕就是这么产生的了。

不过有一个好处,这会让我任何时候都进行工作日记的记录,为了避免浪费时光的遗憾感(我最害怕因为浪费光阴的内疚感了,很容易让我很长时间里一蹶不振,我是那种努力可以再努力,而堕落也会更堕落的人)。

从2007年9月18日至26日,我在工作日记本上记录了不到二十个字的说明:

这八天时间完成课题组宣传网页的制作。

其实就这么些字足以唤起我尘封的记忆。

在此我不详谈网页制作的经过。

只是来讲解一些我为何会接手这个任务,以及这个任务于我个人的意义。

首先,我能够独立承担此项任务,起始的原因在于我独立的解决了课题组上网的问题,让大家知道我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自告奋勇的处理问题,则展现了我的主动性与责任心。

可能正是这些(我自己分析的,没有问过我的师姐),当时正在做博士后的师姐将只是完成框架初稿的课题组宣传网页制作工作交给了我。

我并没有想到这么快,师姐就会将一项独立任务交由我做,当时的信念是一定要做好,此外的一个想法是:

必须赶快做好,赶在考研同学选择导师之前。

所以这八天里我全身心的投入,从早上七点半开始,晚上干到九点多,除开不得不去上的课,我基本上就是对着电脑在摆弄各类网页格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