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3805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3篇Word下载.docx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

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

'

"

生晃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

四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42、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认同所产生的效仿与简单行为模仿不同。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儿童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

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的叔叔和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哥哥、姐姐产生认同感。

  43、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其年龄主要是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44、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

  45、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涉及多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46、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一)复诵策略

(二)组织策略(三)系统化策略(四)巧妙加工策略(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是为了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性。

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幺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这个时期的认知结构与幼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

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掌握守恒。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概念的守恒,一般而言,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坛_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47、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蚩要成分。

可见,不能简单、笼统地认为幼儿认知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的。

  第二,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j

  第三,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8岁左右(7岁6个月至8岁4个月)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48、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第一,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

  第二,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第三,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乐;

对自己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产生悲哀、沮丧的消极情绪。

  第四,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自我控制能力

  学者(罗腾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49、皮亚杰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为如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3.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

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50、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欺负

  5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

  不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的儿童

  受忽视的儿童往往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既不为同伴所喜欢,'

也不被同伴所讨厌。

  52、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根据研究的结果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约3-5岁):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第二阶段(约6-9岁):

单向帮助关系

  3.第三阶段(约9-12岁):

双向帮助关系

  4.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53、童年期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

  第一,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第二,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

  第三,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其一,父母控制(6岁前):

各种事情的主要决定权在父母。

  其二,共同控制(6-12岁):

在许多事情上,儿童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其三,儿童控制(12岁以后):

儿童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54、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

  55、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

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56、少年期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一)心理生物性紊乱

  

(二)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四)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57、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初中阶段的成绩是一生中最高(11.04),

  

(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十五六岁达到最高峰,

  少年期记忆的发展已进入全盛时期。

  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少年期思维的主要特点:

l.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运用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58、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59、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

  

(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

  60、第二逆反期

  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反抗的主要对象

  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反抗的形式:

  第一,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第二,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61、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62、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

  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63、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

  第一,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

  第二,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第四,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64、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

  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

  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65、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有:

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青春发育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先兆:

在真正患病之前常常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现象。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主要有:

1、遗传。

2、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

3、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

  66、自杀倾向

  自杀倾向的性别差异:

在国内,无论是自杀意向还是自杀行为的发生,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

  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心理障碍

  2.家庭环境

  3.学校的强大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67、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第一,犯罪率增加。

  第二,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

  第三,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

  第四,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日益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犯罪类型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这类犯罪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

  

(二)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

  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

  68、青年期的年龄范围约在17-18岁到35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69、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并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没有灰区)的看法

  

(二)相对性阶段通过对知识和真理相对性的认知,并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三)约定性阶段个体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问题,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调整认识。

  70、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是:

初中一年级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

初中三年级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属于重要转折期;

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趋于占优势地位。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表示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

  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71、青年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

其一是认识成分,其二是情感成分,三是品行成分

  自我概念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l.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72、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有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确立。

  

(2)同一性延续。

  (3)同一性封闭。

  (4)同一性混乱(扩散)。

  同一性征候群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

  5.勤奋感的扩散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发展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要经历同一性的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

这种选择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7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堵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74、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单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

惩罚和服从取向。

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

功利取向。

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6

  水平二:

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

“好孩子”取向。

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

认为权威人物所制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

“好公民”取向。

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规、法律。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

社会契约取向。

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

如果不适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

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潍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

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千

  75、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

  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之分,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性。

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称为“第二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

  多数妇女的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一般延续8-12年。

  中年转换期

  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划为中年期。

  他指出,这一时期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岁)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76、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中年期的成熟和智慧,使他们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一种具有相对性、变通性、实用性的思维形态。

拉勃‘

  中年期辨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1、液态智力是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

它是随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发展变化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2、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77、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包含两重基本含义:

一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1.内省日趋明显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78、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两类:

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是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次级控制是指人类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79、老年期是指60岁至衰亡的这段时期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衰老指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如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

  老化的原因

  研究个体心理:

老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个体出发,二是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

  以个体变化为重点的老化理论有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等。

  强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老化学说主要有疏离学说和适应学说。

  80、老年丧失期观点: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

  老年丧失期间所丧失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

  81、毕生发展观:

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并提出如下一系列的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一,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发生,也就是说从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

  第二,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