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3504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

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

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

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

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0.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第③段应填()。

(4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

1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3分)

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10.(4分)BA

11.(4分)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

12.(3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休戚相关的一员,抒发了对扁担对既往岁月的无限怀念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13.(4分)表达了对大伯不能与时俱进,还固守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用一根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精神的钦佩与惋惜之情

14.(4分)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精神脊梁;

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

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它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

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北京市】四、

(二)阅读《与一珠蒲公英的默契》,完成14—16题。

(共12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

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

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

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

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

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

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

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

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

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

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

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

“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

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

“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

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

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

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

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

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

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

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

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

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

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

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

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14.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15.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16.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问题:

说明:

【答案】14.(4分)作者的感悟:

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怠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

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持守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感恩和爱。

感悟的形成:

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间蒲公英都会和自己特别有默契的相逢,而且是同一处,伴我晨昏;

②高中语文老师的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

15.(4分)①同学们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才”;

②老师说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

③蒲公英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

④我们和老师之间不同的认识,让我们陷入思考。

16.(4分)提问题:

示例一:

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帮助:

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示例二:

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

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福建省】二、(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22分)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

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

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

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

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

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

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

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

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

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

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

可王克怀不这么想:

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

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

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

“王克怀,五十环!

”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

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

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

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

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队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

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

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

“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

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

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

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11.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概括。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⑵“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13.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4.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10.(3分)C

11.(3分)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

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

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12.(6分)⑴“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连用,强化了他们路程的不易和艰难,突出了驻守塔斯提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形象。

⑵“反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

这一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

13.(4分)儿子的举动是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侧面表现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14.(6分)答案要点:

①指塔斯提哨所②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③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精神。

【广东省深圳市】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14分)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

一定要把字写好!

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

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

“上什么车?

”东家道:

“去写那个字啊。

”我先祖笑道:

“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

”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

“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

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

“他已经把手‘靠’死了!

”“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

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

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14.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

(2分)

15.文中第②段写道: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16.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⑴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⑵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

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17.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18.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答案】

14.①先祖参加县太爷的社饮受到慢待,后一展书法技艺,令众人刮目相看。

②先祖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其招待不周只写了三个字,待东家厚礼上门,才在家中写出第四个字,与另三个字风韵、气势、大小丝毫无差。

15.哼,打量我衣衫破旧便如此慢待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腹中是否同身上一样锦绣辉煌,待会儿便叫你们见识我的本事!

16.【答案一】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

通过“甩、提、挥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先祖在粉壁上挥毫泼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先祖书法技艺的精湛。

【答案二】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

通过“端、饮、瞅、摆弄、捏弄”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泥人张一边饮酒一边捏泥人的场面描绘出来,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精湛。

17.写字:

通过长期的练习,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论是在纸上还是墙壁上,抑或是隔着远距离补写,都能够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是谓“从心所欲”。

做人:

身具傲骨,贫贱不移,面对乡绅大户不折节弯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谓“不逾矩”。

18.行云流水的毛笔字不仅赏心悦目,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磨砺我们的心境,更能使我们品味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贵州省安顺市】

(三)阅读《与草化敌为友》,完成17-20小题(18分)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

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

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

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

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

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

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

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

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

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

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

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⑾花枯萎了。

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

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

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⑿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

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

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

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⒀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

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

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⒁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

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⒂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

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⒃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

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⒄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

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