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
12准确值是多少呢?
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
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王召鑫:
用竖式计算。
毕左雪:
24×
10=240,,24×
2=48,240+48=288。
李文彬:
240+48=288。
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
“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
”李文彬说:
“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
12=240,4×
12=48,240+48=288。
”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
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
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
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
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进位笔算课上完了。
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哪一位上乘得得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但是在练习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
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进位的情况,一旦漏掉进位,在下一个数位的计算上就容易遗忘出错。
2.忘记了要“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在计算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时,加法也“依次加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了。
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必须严格按照计算顺序一步一步去乘,碰到有进位时,要先对准前一位下面进几,千万不要漏掉把进位的数与乘积相加。
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习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如:
6×
8+7等),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
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习,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这几天我教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
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
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
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计算类教学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反复强调但仍有学生不会计算,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痛苦。
因此,如何上好计算课成为了我的困扰。
上个学期我们创新街基地校便以计算类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渐渐发现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法与算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
很庆幸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亲临指导,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将针对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作以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做过了表内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依据,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根据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地位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学前调查。
对班上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家长或课外班辅导能计算出正确答案168,但对算理并不清楚,竖式的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对于给出的电子图,并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研读。
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
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经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可见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加入了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并在练习十中安排了相应的习题,教材的用意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学习了教师用书。
书中明确指出在教学笔算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因此点子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点子图,我又阅读了一些相关的饿书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书中对电子图的一些解释也为我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方法。
首先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学生借助估算的知识来分析12X14大约是多少,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渗透了准确计算的方法。
接着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尝试准确计算结果,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与笔算一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分布计算的形式写成竖式,并对照着点子图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也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点在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结果和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如何对齐,因此,我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点子图将“冰冷”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深层次融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当然,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对点子图的理解,花费的时间较多,感觉竖式的规范书写没有练习到位,课下仍要继续规范,这也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初步打算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教师处理上有不当之处。
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
”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
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
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
”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
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
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
把积的位置写错;
或出现相加错误。
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8
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总觉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上过第一课时后,要磨好几课时,同学才干掌握。
因此,有老师劝我不要上这个内容,我自身也有这个想法。
业务学习那天聊起这个话题,有不同的声音:
难上的课,就应该研究研究。
对呀,挑战一回,看当堂课能不能学会。
我不再犹豫了,决定研究课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关注同学的起点,突破难点。
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链接和战略方法的沟通,引导同学沿分步算式去寻求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和两积之和,从竖式的各层积动身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相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梳理,指引同学在反复体味中感悟横竖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利用生成型资源,启发同学想出好方法——用小正方形纸片遮挡住某一数字,防止“交叉乘”。
真是小纸片用处大!
二、将估算、口算、笔算、验算有机结合起来。
用计算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做出判断,再根据需要将估算、口算、笔算有机结合,为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的验算是必需的。
三、组织分层练习,重视反馈。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2)试一试
(3)会验算吗?
一组做一题33×
21
45×
12
13×
52
23×
14
(4)改错。
(5)竞赛。
同桌2人一组,
每人完成两题,先做好的可以指导另一人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合作的好?
14×
52=
26×
24=
同学已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但对计算并不很熟练,如何让同学主动去计算,以达到熟练计算的效果呢?
我布置了竞赛这一环节,让同学通过竞赛来提高计算的积极性。
完成得较好,只有个他人错。
所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我的奖励——今天你们表示得非常出色,课堂上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身手,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老师将给大家一份惊喜:
你们吃过“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吗?
老师给代伙的同学烧了一样菜,给不代伙的准备了点心,老师公平吧。
餐后辅导,让同学做了四道竖式计算,34人中,3人积的对位错、4人计算错、只有3人“交叉”乘。
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有5人错,其中2人“交叉乘”。
跟我当时教的三
(2)班比,错的少多了,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培养同学细心计算的习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将每次口算的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
既要算乘,又要算加;
计算过程还有进位问题。
首先我要求同学书写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其次还要求同学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身易出错的环节。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9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
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
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
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
20个12是多少?
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
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
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
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
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
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
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
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
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
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
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
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
计算不熟练。
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
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
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
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
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
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
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
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
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