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2000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手笔,凝聚着古今中外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作者创造劳动的结晶。

其中有的是作者对事物性质、结构等的认识,如大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

有的是作者对社会、人生、世界等独特见解、看法,如伟人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有的是作者抒写其感情、体验及感悟等,如伟大文学家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的是作者创造的人物故事,如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说,无论是应用性的说明文、议论文等,还是欣赏性的小说、诗歌等,都是作者的创新成果。

特别是小说等文学作品,其主题、人物、意境乃至手法、语言、结构等等,都是作者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构思、情感等,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之内容。

听说读写是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体接受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形式。

无论是接受信息还是输出信息,人脑都会对信息施以加工。

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储存、运用都离不开积极主动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必须遵循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利因素不止上述两点。

事实上,语文教学本是最有趣味最具创造性的活动,师生畅游于古今中外知识海洋,步入瑰丽多姿的文学殿堂,关注时代风云,体验身边生活,品味人生甘苦,畅所欲言,不拘一格,不同思维的碰撞必定擦出美丽灿烂的智慧火花。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师生们不是学习语文,而是学习分数。

一篇篇美丽生动的课文被肢解成一个个枯燥无味的考试知识点,生动活泼的作文变成条条框框的拼凑,丰富多彩的听说训练被打入冷宫,所谓的标准答案当成最高指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失去了,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

这样一来,创新教育便无从实施,其后果是不仅误了学生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笔者就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可是,我国长期以来“象牙塔”式的应试教育,因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影响了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象牙塔”式的应试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有个性,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培养学习的兴趣,实学生由于性格、性别、情趣和气质的不同而形成了爱好的差异,也就形成了学习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去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认真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

教师不要做扼杀学生独立自由、自我精神的刀斧手,也不要做学生独立思维、独立言语的禁锢者。

教师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发扬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同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目标上来。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张志公和吕叔湘都认为语文教学的正确途径是让学生做主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教学目的。

许多语文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可在教学中仍是以自己为主体,使学生处于十分消极、被动的地位。

为了分数,为了所谓的“教学质量”,不少语文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容器,专制要求学生接受教师认可的“标准答案”。

即使是目前流行的“启发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也是一环套一环地提问,课看似上得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练到什么。

这样的教学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与落实。

教师越俎代庖,不给学生展示个性、标新立异的机会,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十分重视每一个学生存在的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舞台,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

3、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必须把课内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与课外的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这一语文教学原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原则。

创新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劳动,是对旧事物的变革和否定,它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

创新需要有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来支撑,不可能有毫无知识含量的创新——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人们便无法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形成新的联系,也就无法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建构丰富而系统的知识。

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是基础,是先导;

课外是继续,是发展。

课内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规律性的指导和奠定必需的知识基础,即学会学习。

课外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巩固课内所学的基础上,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开拓知识的新境界。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学习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语文活动,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三大板块,也是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三大途径。

怎样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课中实施创新教育,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教育,是一个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大课题。

1、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并教给学生从读物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读物的认读、理解、评价、鉴赏、记忆,学生可从中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情感,接受经验,学会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应精心备课,创设情景条件,发扬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积极研讨、主动创新的气氛,鼓励大胆质疑提问,畅所欲言。

具体作法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结构、写法、主题等质疑思考,发表独特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自有其独到之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构思巧妙、主题深刻——似乎无瑕疵可言,许多教师总是以朝圣般的虔诚去教学生学习课文,唯教参是尊,不敢越雷池半步。

若有学生有所疑问,教师总是让学生也做了权威的奴隶。

笔者曾听过一位重点中学教师上的课,课堂气氛不错。

记得有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句子“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中的“走去”不如“爬走”好;

其二,认为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是为了表现他善良的心地(这个孔乙己“善良的心地”说是教师根据教参所讲的),而是以孩子的“不善”来突出表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这两个问题确实提得好,可那个教师的回答不太好。

对前一个问题,那教师认为“走去”好(这无可厚非),用“爬走”不行,不然会失去很多妙处(这就太主观);

对后一个问题,那教师说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但要求学生接受“心地善良”的教参说法。

其实,无论学生的质疑有无道理,教师都应该多加鼓励并认真思考后再作答,而不能做权威的奴隶。

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他是针对治学而言的。

同理,教学也必须有怀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解疑,从质疑入手,到有所创新。

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充满想象的、自由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教学,必须重视人的价值、情感、兴趣、灵气、创见等。

尤其是我国汉语言本身的丰富性、浑沌性决定了人们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因考虑角度不同,看法有异是正常的。

整齐划一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淹没了学生充满生机与灵性的思考,淹没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法、主题等质疑思考,发表独特见解。

特别是中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应以求异思维训练为主。

学生在浓厚的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的气氛中,其创新能力必定大大增强。

(2)、注重整体感知、把握,培养阅读的直觉思维。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严重违背文章阅读和阅读能力培养的规律。

一篇名家名作常常被肢解:

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所谓的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犹如将一只精美的花瓶打碎,然后拿着放大镜研究每一块碎片的形状和色彩一样。

结果是文章的美感荡然无存,教学的创意丧失殆尽,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

这样的教学会妨碍创新教育的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需要逻辑性思维,但非逻辑性思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非逻辑性思维主要包括灵感和直觉,两者都是创新的催生婆。

其中直觉又叫直觉思维,是一种不作深入分析研究而只据现象和直接感受获得印象的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使人容易从许多可能的创造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引导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即语感。

怎样培养阅读的直觉思维呢?

首先要摒弃教学中穷形尽相的讲解和拖沓冗长的分析,必须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把握,不可强求理解,有的可以不求甚解。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感知文章的内蕴,让学生去揣摩文章的语气,品味文章的意韵,斟酌文章的语意,领悟文章的感情。

其次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视野开阔。

语言直觉是以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前提,在充分把握语言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课内生动示例,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课外阅读。

再次,教师应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做适度的猜想。

猜想是直觉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抑制猜想会压抑学生的各种思维,特别是抑制学生的灵感爆发。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听取学生的各种猜想(即使是荒谬的)。

学生对其猜想作出准确的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也就是其直觉思维培养的过程。

由苦苦猜想到豁然贯通,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必定有所增强。

当然,强调直觉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非否定分析思维的重要作用。

只是想强调,阅读分析不应该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直觉的印象自己分析,自己推断,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笔者发现,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喜欢音乐、文学,都喜欢拉小提琴且颇有造诣。

或许音乐、文学等艺术美和物理、生物等科学美有神秘的联系。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美的感知、理解力和独特的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美的感知、理解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形式美的感知、理解力。

学生对文章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及丰富的情感之感知、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生默读理解分析,忽视了教学生朗读。

其实,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就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感知、理解美的方法。

通过朗读,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的语调中,学生能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从而自觉进入审美状态。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创造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借助语感,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当然,声情并茂的朗读离不开对作品内在美的深刻理解,只有读出作品内在美的“声”才真正有“情”,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美的感知、理解力。

例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的美,也可以感受到白杨树朴质、坚强的美。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分析,学生可进一步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美。

通过理解后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获得对作品美的深层理解,是一种至高境界的艺术获得,学生每一次获得都有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诗人雪莱也说:

“想象是创造力。

”由此可知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阅读文学作品中,想象的作用,往往表现为将作品所提供的形象,用自己的经验去组合新的形象。

比如学习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应少分析,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散曲的形象、意境和学生自己的经验、情感(一般是间接的)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

阅读教学最好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设计一道创新性作文: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会怎样?

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

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阅读和作文有机结合的教学,既可培养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又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用的。

2、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体现。

任何优秀的作文,都是作者创新思维和鲜明个性的反映。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自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好途径。

可是,长期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严重背离文章写作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本质——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话却不得不要说出来,说空话、套话、假话。

束缚学生思想的模式化作文教学,会妨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摒弃模式化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还学生自由的作文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快乐作文教学。

顾名思义,快乐作文是极富情感性、极其自由快乐的心智活动。

实施快乐作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弘扬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审视角度去观察生活,在作文实践中激发创造想象,强化创新意识,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想。

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有东西写,有兴趣写,有能力写,让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

一般来说,快乐作文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随意作文,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情感体验而写的即兴作文,如日记、周记、随笔等,其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随意作文;

二是情景作文,即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根据情景和特定要求作文。

情景创设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片、音像、影视、图书等直观材料,也可以借助现场的实践活动,诸如参观、采访、旅游、摄影、劳作、家务、游戏等等。

从广义上讲,一切活动作文均可归属于情景作文,因为开展活动无非是要营造一个写作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已。

快乐作文的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快乐作文。

那些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情感思想的作文不是快乐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失去个性语言的作文也不是快乐作文,因为其失去了快乐的灵魂——创新。

(2)、加强创新性作文训练。

如果学生总是写常规性作文,写身边的人、物及相关的鸡毛蒜皮的事,写多了便成了个人作文的机械重复,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有什么提高的。

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仅满足于低水平的创新是不行的,而必须加强创新性作文训练。

所谓创新性作文是指这样的作文:

其一,形式不拘一格。

题目设计尽量新颖活泼,视野开阔,富有意蕴,对文体尽量不作要求,能写成什么文体尽管写——便于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其二,利于思维培养和能力开发。

题目设计应有利于求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考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

其三,鼓励个性化写作。

避免学生写作时内容和形式的雷同,避免学生拿着文题对号入座。

创新性作文设计有难度,写起来更有难度。

出题者(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广博、新鲜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学习),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然的话,出题者就很难设计好创新性作文题。

作文者(学生)应有强烈的求和欲望,顽强的创新毅力,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不然作文者就很难写好创新性作文。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克服畏难情绪,自觉地加强创新性作文训练。

(3)、作文评改应开放,多让学生自改、互改。

长期以来,教师垄断了作文的评改。

为了分数,或是为了保险起见,教师用自己的模式思维来评改作文。

比如主题要健康,都以理想、爱国、奉献、上进为主,莫写物质追求、落后思想、社会阴暗面等;

选材要首选先进人物、青松、石子、小草、燕子等,因为它们坚强、平凡、顺从、默默奉献;

写太阳、春雨,要想党的培育,党的政策;

写家乡、亲人要表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开头要开门见山,结尾要画龙点睛,感情升华……如此这般,这样那样的模式箝制了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严重妨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开放作文评改,多让学生自改、互改。

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评改,千万不要把自己模子、套子强加给学生。

即使是明显错误的评改(如肯定腐朽思想、无视语言规律等等),教师也应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去指出错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认识真理。

提倡作文评改开放,单靠广大师生的努力是不够的。

笔者认为,只有中考、高考的作文评改开放了、科学了,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实施学生自改、互改。

不然,教师肯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模子、套子强加于学生,学生也用模子、套子来改作文,改来改去也还是模子、套子,创新教育便无从实施。

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考试作文评改制度。

笔者相信,只要考试指挥棒指的方向正确,作文教学就能真正实施学生自改、互改作文,从而实施创新教育。

3、在语文活动课中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知识性、独立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语文活动课中实施创新教育有许多有利因素:

其一,活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就必然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活动课主要靠学生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二,语文活动课形式新颖多样,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必然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其三,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为学生发挥创造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

语文活动课向生活开放,学生在活动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阅历,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活动课也向其它学科开放,让社会科学(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等)和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渗透到语文活动课中,学科间碰撞出创造的灵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总而言之,在开放性的语文活动中,学生为了表现自我,超越别人,往往敢于标新立异,展示个性,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

虽然语文活动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语文活动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

为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开展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的开展语文活动课。

现在,有不少学校开展了语文活动课。

笔者所在市(惠阳市)于己于人1996年秋季首先在崇雅中学初一级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实验,现在已推广到全市中小学,效果还不错。

笔者自己了解的语文活动课有两大类:

一是听说活动,比如讲故事、评故事、演讲会、辩论会等;

二是读写活动,比如阅读欣赏评论会、读书汇报会、资料交流会、课本剧编写及表演、编手抄报、文学社团活动等。

有的条件好的学校还开展了“收视活动课”(比如早自修看中央台“东方时空”,晚自修看“焦点访谈”)、“阅读活动课”(学生每周到图书馆自由阅读1至2节课)等语文活动。

甚至有的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学生选择某个研究课题展开调查、实验及研究,写研究报告。

这些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大力提倡发扬。

当然,语文活动课的开设,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四、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国际教育界不少关于教师类型与创新教育关系的研究都证实,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没有创新型教师就难于造就创新型学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类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其理有三:

其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受教师观念支配的,创新型教师自然具有创新教育观点,喜欢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实施创新教育。

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适合创新型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新型学生如鱼得水,反之,创新型学生会受到束缚抑制;

其二,有研究表明,教师多偏爱和自己心理类型相同的学生,并且极力用自己的心理类型塑造学生。

创新型教师会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创新型教师通常具备良好的创新性的个性品质,比如自信、坚毅、勇敢、独立、上进等。

一个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的教师,自然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性的个性品质;

其三,教师的人格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著名创新教育专家托兰斯发现:

学生在具有旺盛求知欲的教师的指导下,创新型活动会很多,反之,教师缺乏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