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659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于根瘤蚜的传播和危害,欧洲从美洲引过抗根瘤蚜苗木,导致霜霉病传播欧洲。

1978年在法国的西南部发现霜霉病,1882年传遍法国,1885年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1885年法国人米亚尔代(P.M.A.Mil—lardet)在波尔多地区发现波尔多液,不但成为控制霜霉病的有效措施,而且成为农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春季、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比如欧洲、日本、新西兰、南非、阿根廷、澳大利亚东部、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

冬季和春季冷(没有雪)的地区,会抑制霜霉病发生。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早落、早衰,影响树势和营养储藏(果实、枝条、根系),从而成为果实品质下降、冬季冻害(冬芽、枝条、根系)、春季缺素症、花序发育不良等的重要原因。

霜霉病发生早,危害嫩梢,嫩梢扭曲、死亡;

危害花序和小幼果,造成整个或部分花序(果穗)干枯、死亡,或(发病后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加重或引起中期气灼病、后期干梗等。

1.症状

霜霉病可以危害、浸染葡萄的任何绿色部分或组织,但主要是叶片,也危害花序、花蕾、果实、新梢等。

(1)叶片:

霜霉病危害叶片,初期为细小、淡黄色、水浸状的斑点,而后在叶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背面形成白色、密集、棉团状霉层。

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嫩叶、中等、老叶)、被侵染的时间长短不同,正面病斑的颜色会有不同:

油状浅黄、黄、红褐色;

病斑的形状也有不同表现:

没有边缘叶斑、发展为被叶脉限制的角斑状。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叶片焦枯、脱落。

(2)花梗、果梗、新梢、叶柄:

霜霉病为害果梗、花梗、新梢、叶柄,最初形成浅颜色(黄、浅黄色)水浸状斑点,之后发展为形状不规则的病斑,颜色变深,为黄褐或褐色。

天气潮湿时,会在病斑上出现白色霜状霉层;

天气干旱、干燥时,病部凹陷、干缩、造成扭曲或枯死。

(3)花蕾、花、幼果:

最初形成浅绿色病斑,之后颜色变深,呈深褐色。

开花前后造成落花落果。

大一些的幼果,感病初期,病斑颜色浅,为浅绿色,之后变深,变硬,随果粒增大形成凹陷病斑,天气干旱、干燥时,病粒凹陷、僵化、皱缩脱落。

霜霉病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白色的霜状霉层。

2、病原

引起葡萄霜霉病的病原菌是PlasmoparaViticola(Berk.etCurtis.)BerletdeTomi,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单轴霉属真菌,是专性寄生菌。

在寄主组织内的菌丝为管状、多核、直径为8~10微米,菌丝上有直径为4—10微米圆形吸器,吸器用褶皱伸入寄主的细胞膜。

无性阶段的孢子囊为其繁殖体。

孢囊梗1~20枝成簇,从气孔伸出。

孢囊梗无色、透明,呈单轴分枝,分枝外成直角,末端的小梗上着生孢子囊。

孢子囊呈无色、单胞、倒卵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4~11(12~30×

8~18)微米,顶部有****状突起。

孢子囊在自由水(水滴、水膜)中产生1~10个具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大小为6~8微米×

4~5微米。

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头(与着生处相对)或从****状突起的孔或直接穿孔,释放出来。

游动孢子一般单核。

游动孢子有两根鞭毛,在水中游动后会失去鞭毛(半小时左右),变为静止孢子,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

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

霜霉病的卵孢子在初夏就可以形成,由菌丝顶端形成的雄配子囊和雌配子囊接触融合形成。

卵孢子的直径一般20微米~120微米,由皱折的细胞壁(比较厚)和双层膜包被,褐色。

卵孢子一般在病叶上(在老病叶上)形成,偶尔在其他病组织中也可以形成。

第2个的春天,在自由水中卵孢子萌发,产生1个(偶尔2个)细长的芽管,芽管直径2~3微米,但长度变化比较大,在芽管的顶端形成一个梨型的孢子囊。

这个孢子囊大小为28微米×

36微米左右,能产生30~56个游动孢子。

3、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

霜霉病病原菌越冬与初期侵染:

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

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或年份,可以以菌丝在芽或没有落的叶片上越冬。

卵孢子越冬的存活量(几率)与土表面的湿度有直接关系,而温度对存活影响不大。

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

卵孢子在自由水(水滴、水膜、水中)中,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至少4小时的黑暗条件、95%~100%湿度,并且只能从气孔中长出来。

孢子形成的最佳温度为18~22℃。

孢子囊自孢囊梗上分离需要高湿度。

孢子囊借助风飞落到叶片,并在自由水中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游动到气孔,脱去鞭毛,成为静止孢子。

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

在合适条件下,游动孢子从萌发到侵入一般不会超过90分钟。

孢子囊一般在晚上形成,并且在阳光下几小时内就失去活性,所以,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

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需要4天,但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会有区别,一般为4~13天,甚至超过20天。

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

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

潮湿的冬天,紧接着为潮湿的春天,连接上夏天的雨水,霜霉病发生早、严重。

因为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

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进一步发展、在果园内的传播;

夏季的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

温度对霜霉病的影响不是决定因子,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4、防治方法

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或发生几率,包括完善的排涝体系、清园措施和田间卫生(处理落叶和病残组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叶幕,通风透光性良好;

夏季控制副梢量等)等具体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是不能保证控制霜霉病,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使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4.1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优秀药剂有:

1)保护性杀菌剂:

(1)78%科博:

目前最好的保护性杀菌剂。

使用剂量600-900倍。

在病害的关键期,如雨季,使用2-3次;

在病害危害的的关键点,如花序分离期、落花后使用;

见到病斑后与内吸性药剂混合使用或使用内吸性后再使用。

使用间隔:

10天左右1次。

(2)波尔多液:

最普通、最廉价的杀菌剂。

使用1:

0.5--1:

200—240倍。

套袋葡萄套袋后、大幼果期、葡萄采收后等可以使用。

雨季8天1次;

干旱时15-20天1次。

(3)80%必备:

使用400-500倍,开花前后、雨季都可以使用。

(4)50%福美双:

600-800倍,发芽前可以使用;

(耐药品种)发芽后到花序分离可以使用;

使用套袋葡萄套袋后、采收后使用。

(5)80%喷克:

800倍,开花前、开花后使用。

(6)80%代森锰锌:

600-800倍,大幼果期或采收后使用。

(7)霜脲氰:

一般是与代森锰锌混配的72%或36%可湿性粉剂,也有25%或50%纯的霜脲氰可湿性粉剂。

霜脲氰具有渗透性,在药剂喷洒到的地方,能进入葡萄植株内部,杀菌和抑菌。

72%霜脲氰使用800-1000倍。

但目前由于抗药性的产生,有些地区使用500倍左右才能得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内吸性杀菌剂:

(1)50%烯酰吗啉WP,商品名称科克,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667.7㎡使用剂量为50克(制剂)可以3500倍,均匀周到喷药,也可以利用优异的内吸性药,使用800倍(使用比较少的药液)。

(2)氟吗啉:

与代森锰锌的混配制剂,制剂这6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

667.7平方米使用量120克制剂,一般使用1200-1500倍。

(3)缬霉威:

66.8%缬霉威锰锌可湿性粉剂,使用700-1000倍。

(4)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恶霜灵、苯霜灵、呋酰胺等。

是霜霉病的特效内吸治疗性药剂,但在1981年在法国、南非等地发现抗药性,在我国也开始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甲霜灵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因为抗药性的发展严重被取消(单剂)登记的杀菌剂。

可以与喷克等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减缓抗性产生、增加药效,比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使用600倍。

(5)三乙磷酸铝(乙磷铝、病霜灵),80%可湿性粉剂,使用600倍。

(6)霜霉威,72.2%水剂,使用剂量为1000倍左右。

搞好田间卫生、栽培上的“降低湿度”措施、雨季和湿度较大时期的规范防治,是防治、控制霜霉病的根本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

4.2防治霜霉病应注意的关键点

首先要搞好田间卫生。

秋季或冬季修剪后,把枯枝、修剪下的枝条、烂叶、落叶收集到一起,发酵堆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

第二,雨季要进行规范防治,即10天左右使用1次杀菌剂,一般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

第三,霜霉病发病初期,一般先形成发病中心。

对发病中心重点防治。

第四,根据地域和气候的情况,确定化学防治策略和重点。

冬季雨雪比较多的地区,发芽后至开花前,是重点防治时期之一;

冬季干旱、春季雨水多,要注意花前、花后的防治;

一般情况,应注意雨季、立秋前后的防治。

第五,喷洒药剂要均匀、周到,尤其是使用没有内吸传导的药剂时。

喷药的重点部位是叶片的背面,但同时要注意开花前、后喷洒花序和果穗。

第六,在北方葡萄产区的立秋前后,或发现霜霉病时,应使用1-2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合或交替使用。

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3)——葡萄酸腐病

葡萄酸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已成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很多同志把酸腐病与炭疽病或白腐病相混淆,使用防炭疽病或白腐病的药剂,不但没有防治效果,照样造成果实的腐烂,而且增加了成本、威胁食品安全(农药残留超标)。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并依据近5年的实际观测和试验,介绍一下葡萄酸腐病的防治,供葡萄种植者正确防治酸腐病时参考,同时供各位同行商榷和指正。

在我国发生危害的历史调查:

1999年,在山东烟台,本人首次在国内见到酸腐病。

当时,由于本人对酸腐病比较陌生,没有足够重视,但开始搜集资料。

2000年,本人开始对葡萄酸腐病进行了调查,发现酸腐病在我国的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等地普遍发生,有些葡萄园损失非常大,损失达80%;

2004年有几个葡萄园全军覆没。

我们对品种间的发病差异情况进行了观测,发现品种间对酸腐病的抗病性有较大差异。

1、症状

酸腐病是后期病害,基本上是在果实成熟期的病害。

危害最早的时期,是在封穗期之后。

酸腐病的症状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

(1)有烂果,即发现有腐烂的果粒;

套袋葡萄,如在果袋的下方有一片深色湿润(习惯称为“尿袋”),就表明该果穗上有酸腐病;

(2)有类似于粉红色的小蝇子(醋蝇,长4毫米左右)出现在烂果穗周围;

(3)有醋酸味;

(4)正在腐烂的果粒,在烂果内,可以见到灰白色的小蛆;

(5)果粒腐烂后,腐烂的汁液流出,会造成汁液经过的地方(果实、果梗、穗轴等)腐烂;

(6)果粒腐烂后干枯,干枯的果粒只是果实的果皮和种子。

2、危害

果实腐烂、降低产量;

果实腐烂造成汁液流失,造成无病害果粒的含糖量降低;

鲜食葡萄受害到一定程度,即使是无病果粒,也不能食用;

酿酒葡萄受酸腐病危害后,汁液外流会造成霉菌滋生,干物质含量增高(受害果粒腐烂后,只留下果皮和种子并干枯),使葡萄失去酿酒价值。

3、发病条件

首先是有伤口,机械伤(如冰雹、风、蜂、鸟等造成的伤口)或病害(如白粉病、裂果等)造成的伤口;

第二是导致果穗周围和果穗内的高湿度(雨水、喷灌和浇灌等造成的湿度大的空气、叶片过密造成的高湿度等);

第三,醋蝇的存在。

此外,树势弱会加重酸腐病的发生和危害。

4、发病规律

酸腐病是真菌、细菌和醋蝇联合危害。

严格讲,酸腐病不是真正的一次病害,应属于二次侵染病害。

首先是由于伤口的存在,从而成为真菌和细菌的存活和繁殖的初始因素,并且引诱醋蝇来产卵。

醋蝇身体上有细菌存在,爬行、产卵的过程中传播细菌。

引起酸腐病的真菌是酵母菌。

空气中酵母菌普遍存在,并且它的存在被看作对环境非常有益,起重要作用。

所以,发生酸腐病的病原之一的酵母菌的来源不是问题。

引起酸腐病的另一病原菌是醋酸菌。

酵母把糖转化为乙醇,醋酸细菌把乙醇氧化为乙酸;

乙酸的气味引诱醋蝇,醋蝇、蛆在取食过程中接触细菌,在醋蝇和蛆的体内和体外都有细菌存在,从而成为传播病原细菌的罪魁祸首。

醋蝇是酸腐病的传病介体。

传播途径包括:

外部(表皮)传播,即爬行、产卵过程中传播病菌;

内部传播,病菌经过肠道后照样能成活,使醋蝇具很强的传播病害的能力。

醋蝇属于果蝇属昆虫,据报道,世界上有1000种醋蝇,其中法国有30种,是酸腐病的传病介体。

一头雌蝇一天产20粒卵(每头可以产卵400—900粒卵);

一粒卵在24小时内能孵化;

蛆3天可以变成新一代成虫;

由于繁殖速度快,醋蝇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能力非常强,一般1种农药连续使用1—2个月就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

在我国,作为酸腐病介体醋蝇的种类及它们的生活史还不明确。

从国外有关资料上看,首先有伤口,而后醋蝇在伤口处产卵并同时传播细菌,醋蝇卵孵化、幼虫取食同时造成腐烂,之后醋蝇指数性增长,引起病害的流行。

品种间的发病差异比较大,说明品种对病害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

巨峰受害最为严重,其次为里扎马特、酿酒葡萄(如赤霞株),无核白(新疆)、白牛奶(张家口的怀来、涿鹿、宣化)等发生比较严重,红地球、龙眼、粉红亚都蜜等较抗性。

不管品种如何,危害严重的果园,损失在30%—80%,甚至全军覆没。

品种的混合栽植,尤其是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混合种植,能增加酸腐病的发生。

据作者观测和分析:

酸腐病是成熟期病害,早熟品种的成熟和发病,为晚熟品种增加醋蝇基数和提高两种病原菌的菌势,从而导致晚熟品种酸腐病的大发生。

5、防治

防治原则:

以防病为主,病虫兼治。

药剂的筛选原则:

(1)同时能防真菌、细菌;

(2)能与杀虫剂混合使用;

(3)因为酸腐病是后期病害,必须选择能保证食品安全的药剂。

具体防治措施和方法:

5.1栽培措施  尽量避免在同一果园内种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

增加果园的通透性(合理密植、合理叶幕系数等);

葡萄的成熟期不能(或尽量避免)灌溉;

合理使用或不要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免果皮伤害和裂果;

避免果穗过紧(使用果穗拉长技术);

合理使用肥料,尤其避免过量使用氮肥等。

5.2化学防治措施  早期防治白粉病等病害,减少病害伤口;

幼果期使用安全性好的农药,避免果皮过紧或果皮伤害等。

这些防治措施对酸腐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成熟期的药剂防治是防治酸腐病的最为重要途径。

根据法国的资料和我们近3年的农药筛选,目前使用80%必备和杀虫剂配合使用杀害虫,是目前酸腐病的化学防治的唯一办法。

自封穗期开始使用3次必备,10—15天1次。

80%必备使用400倍,使用量一般为400—600克制剂/666.7平方米(如果注意重点喷洒穗部,200克/666.7平方米可以有效控制酸腐病)。

杀虫剂的选择:

选择低毒、低残留、分解快的杀虫剂,这种杀害虫剂要能与必备混合使用,并且1种杀虫剂只能使用1次。

可以使用的杀虫剂有10%歼灭乳油(3000倍)、50%辛硫磷(1000倍)、80%或90%敌百虫1000倍等。

发现酸腐病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剪除病果粒,用80%必备400倍+10%歼灭3000倍涮病果穗。

对于套袋葡萄,处理果穗后套新袋,而后整体果园使用(立即喷)1次触杀性杀虫剂。

6、结束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1984年编写出版的《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一书中,就介绍了酸腐病(sur rot),被划分到次生或2次侵染病害,属于穗部病害(bunch rot)。

法国有关资料称酸腐病为acid rot,近10几年在法国已成为重要病虫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力,可造成30%—80%的损失。

在我国,葡萄酸腐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希望葡萄界的同仁和广大葡萄种植者高度重视葡萄酸腐病。

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4)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在成熟期或成熟后期为害葡萄,是我国重要病害之一。

美国于1891年最先报道此病,之后在世界很多地区发现,尤其是欧洲葡萄(V.labrusca)、美洲葡萄(V.vinifera)和圆叶葡萄(V.rotundifolia)种植的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葡萄炭疽病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不同,但近些年圆叶葡萄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在我国南方产区(黄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生比较普遍,有些年份非常严重;

北方地区(河北、东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北部)发生轻微,造成危害的年份很少;

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等,很少或几乎没有炭疽病。

  炭疽病病原菌不但侵染葡萄,而且危害苹果、芒果、也危害柑橘、桃、梨、山楂、枣、柿子、板栗、无花果、木薯、番木瓜、腰果、咖啡、可可、胡椒、油菜、油桐、油橄榄、黄麻、茶、枸杞、橡胶、杉木、番茄等作物,主要造成腐烂,也有叶斑等症状。

1、 

症状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穗轴、当年的新枝蔓、叶

柄、卷须等绿色组织。

病菌侵染果粒:

在幼果期,得病果粒表现为黑褐色、蝇粪状病斑,但基本看不到发展,等到成熟期(或果实呼吸加强时)发病;

成熟期或成熟的果实得病后,初期为褐色、圆形斑点,而后逐渐变大并开始凹陷,在病斑表面逐渐生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变为小红点(肉红色),肉红色是类似于粉状的粘状物,为炭疽病的分生孢子团,这是炭疽病的典型症状。

有雨水时,分生孢子传播,再侵染其它健康果实。

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半个或整个果面,果粒软腐,或脱落或逐渐干缩形成僵果。

我国有报道,炭疽病可以在穗抽或果梗上形成褐色、长圆形的凹陷病斑,影响果穗生长,发病严重时造成干枯,影响病斑以下的果粒(失水干枯或脱落)穗轴、当年的新枝蔓、叶柄、卷须得病,一般不表现症状,在第二年有雨水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并释放分生孢子成为最主要的侵染源。

据报道在菲律宾等国家,炭疽病可以在叶片上形成病斑、在枝条上形成溃疡性病斑;

在我国,在叶柄、叶脉、穗轴、卷须上,可以形成病斑、也能产生分生孢子。

2、 

病原

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penz.& 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科,刺盘孢属,称为“盘长孢状刺盘孢”。

分生孢子盘产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

分生孢子盘排列一圈,为圆形,随着病斑的扩展,成为个“圆圈”,为轮纹状排列。

分生孢子盘释放粘状、肉红色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桶状或棍棒形,大小为12-26

微米×

3.5-4微米;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有滴状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有的略弯曲,大小变化比较大,一般10.3-21微米×

3.3-6微米。

有性阶段Glomerellacingguiata(Ston.)Spauldet

Schrenk,属于子囊菌,壳菌纲,球壳菌目,疔座霉科,小丛壳属,称为“围小丛壳”。

围小丛壳的子囊壳聚生,在病斑上排列为轮纹状,瓶型,深褐色,直径125-320微米,子囊棍棒型,无柄,55-70微米×

9-16微米,壁可消解。

子囊孢子椭圆型,略弯,无色,单孢,12-28微米×

3.5-7微米。

在自然条件下没有在葡萄上发现有性阶段。

葡萄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当年的绿色枝条(一般是结

果母枝)上越冬,病枝条与健康枝条没有区别。

病菌一般在皮层中,并且靠近节、叶柄痕迹、果柄处等部分比较多。

残留在葡萄架或植株上的病果穗、穗轴、卷须、叶柄等,也是病原菌越冬的场所,成为第2年病原菌的来源。

带病菌的枝条被水湿润后,开始形成孢子;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有关:

10-35℃形成,最适温度为25-28℃;

25℃时需要9小时、20℃需要24小时、14℃需要38小时,形成分生孢子;

25℃36小时形成的分生孢子开始大量增加。

一般情况下,在经常发生炭疽病的葡萄园,去年的枝

条、与枝条相连的绿色部分(卷须、叶柄、果穗柄)、病果穗和病果粒,是第2年侵染的病菌来源。

葡萄炭疽病有两个侵染过程:

第一、带病的越冬组织(比如枝条、卷须等)经过水(雨

水)充分湿润后形成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随着雨水飞溅,传播到新梢、叶片、叶柄、卷须、果柄、果实上,并造成侵染。

对于果粒,孢子在果粒表面萌发,芽管先端生长出附着孢、10日后附着胞上的菌丝通过角层进入皮层细胞,直接侵入。

除果实外,其他组织基本不发病,成为下1年的病原。

这种侵染,一般在春季或雨季完成。

第二、被侵染的果实,在幼果期一般不发病,出现小黑

点状病斑,等到成熟期发病;

如果果实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