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152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docx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2.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3.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4.周恩来说: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

“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

”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

A.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6.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

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

A.神创论与进化论B.相对论与量子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D.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7.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

“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这直接说明(  )

A.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B.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8.世界近代史上,中国与前两次工业(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能证明“搭上了快车”的是(  )

①“两弹一星” ②“载人航天” ③“籼型”杂交水稻 ④无线电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②向科学进军

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0.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

◆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

◆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11.“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1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

“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

”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15.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16.《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皇位世袭制③科举制④设立刺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18.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

这些史实表明(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雅典人的利益

19.“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20.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21.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

“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议会制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D.立宪制和议会制

22.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

其中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

这表明(  )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D.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23.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D.“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24.2012年,因有58个国家都进行了领导人的换届选举而被称为“换届年”,在美国和法国的大选中,奥巴马和奥朗德分别成为新任总统。

回溯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国家政体与美国的民主政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国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两国的内阁都由国会任命产生

C.两国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

D.两国总统都是本国的国家元首与军队统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题22分,第26题30分,共52分。

2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发表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这种观点引起了严复的共鸣……他抱着“唯我所需”的态度,在不同的观点中进行选择、提炼,宣扬的是“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民族的自决自救、奋发图强,是《天演论》所演绎的主旋律。

——凤凰网

材料二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

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译述《天演论》的目的和影响。

(8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是如何认识社会进化的?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中国作“改进之图”的方法?

其理由是什么?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6分)

26.(30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