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068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他还提出一种异构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编队算法,实现了多机器人系统队形的动态变换;

构建了室内走廊环境下基于门牌号码的拓扑图及智能决策,从而利用全局和局部信息结合的方法辅助机器人实时定位和导航。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漫步在未名湖边,仰观于博雅塔下,王启宁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用持之以恒的努力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学术的世外桃源。

  自主创新,勇于拼搏——“做最好的机器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行走在科学的殿堂,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为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筑起一步步的阶梯。

  从2005年起,王启宁在智能仿生机器人领域展开自主创新。

他利用自己在电子、通信方面的基础,创新性地开发了适合机器人使用的基于CAN总线的内部通信系统和基于ARM9-Linux的核心控制系统。

2006年起,在北京大学985项目支持下,王启宁负责开展半被动双足机器人研究。

研究初期面临很多困难,作为国内首先开展此项研究的单位,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大学成功研制出了机器人实体。

在大量阅读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王启宁首先针对半被动双足机器人的腿结构开展攻关,成功研制了基于主、被动运动方式的三关节弹性机械腿。

随后,整个研究团队针对被动双足行走机理开展研究,并和生物学交叉,探求人类行走的内在机理,他们所研制新型双足类人机器人实体初步实现了三维平稳行走,并具有一定的地面干扰克服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启宁研制的具有很强创新性的机器人成果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他和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

  王启宁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多方认可,他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团队创新奖、摩根士丹利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作为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学子,王启宁代表全国100名获奖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发言。

20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前夕,王启宁还作为学生代表在胡锦涛总书记与北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言,汇报了自己的科研进展和在创新人才成长方面的体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作为北大学子的代表,王启宁从历史手中接过“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传承发扬着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校风和学术传统;

作为中国大学生的代表,王启宁同样响应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用刻苦学习落实爱国主义精神,用积极探索成就高素质人才,用自主创新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用踏实严谨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回忆起与总书记的座谈,王启宁至今还深有感触:

“我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希望我们肩负起历史责任,珍惜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踏实搞好科研,多出创新成果。

  从踏实的理论学习到艰苦的科研攻关,王启宁承载着北大学生勤奋、严谨的优良传统,传递着北大学生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践行着“做最好的机器人”的承诺,追逐着机器人领域的梦想——“到了2050年,将有一支机器人团队同人类足球冠军在世界杯赛场上见面。

  和衷共济,精诚团结——“1+1>2”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机器人的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精密的工程,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因此研发过程就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奋斗,还要求整个团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潜能。

  “1+1>2”或许在数学思维中是不成立的,而在深知协作精神重要性的王启宁眼中,这个公式不仅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信仰。

因此,他在进行个人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凝聚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王启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专长和兴趣,给予每位团队成员自由成长的机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让团队的每个成员快乐地承担责任并有所收获,才能让整个团队和谐高效地运作。

  王启宁的周全考虑是团队成员都能看到的,因而整个团队最累最辛苦的时候,也是整个团队最有力量的时候。

一次,王启宁率队去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为了节省有限的参赛经费,队伍住进了廉价公寓房。

艰苦的食宿条件、混乱的社会治安使得身为队长的王启宁又不得不身兼保安、厨师等多重身份。

默默的付出和坚持、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王启宁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化为感动,最终凝聚为团队成员对他的敬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为队长,王启宁率领他的团队“横扫”于国内外的各项大赛中,为团队、为北大、为祖国捧回了多项荣誉。

2005年,他作为北京大学sharPKUngfu机器人队队长,首次带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四腿机器人组第三名;

2006年首次参加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十届机器人世界杯赛,获得技术挑战赛单项第8名的好成绩;

同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2006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公开赛上,夺得四腿机器人组足球比赛和技术挑战赛双料冠军;

2007年,在取得机器人世界杯国内热身赛一等奖之后,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第十一届机器人世界杯赛,夺得四腿组技术挑战赛第四名,为当时国内高校参赛队在该项目上所取得的最好成绩,而他本人也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颗新星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重视。

2007年8月,王启宁被推选为2008年机器人世界杯赛标准平台组地区主席和中国机器人大赛唯一的学生技术委员,全面负责标准平台组的各项事务。

现在,北京大学机器人队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机器人竞赛团队,在最近举行的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又获得了一项冠军和一项亚军。

  提携后学,关注社会——“位卑未敢忘忧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了使机器人研究领域诞生更多的新星,王启宁在机器人领域积极地“启发提携,遍国灵苗沾化雨”。

王启宁的优秀在于,他把一个人的优秀变成了一群人的优秀,传承了提携后学、积火传薪、代不乏人的中国学术传统。

作为所在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王启宁主动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学习困难。

在王启宁的耐心指导下,先后两位本科生获得了北京大学“学术希望之星”称号;

作为校外辅导员,王启宁帮助北大附小的学生们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指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机器人竞赛,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奖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王启宁走出象牙塔,为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进行机器人相关研究的同时,王启宁十分重视机器人文化在校园内外的传播。

2005年10月,作为发起人之一,他创立了北京大学机器人协会并担任会长。

三年来,他带领协会赴河北沧州、山东潍坊、广西柳州等多个省市开展机器人科普宣传活动,义务为市民普及机器人知识,并进行机器人实物演示。

他们的活动不仅广泛宣传了北京大学在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成果,普及了机器人相关科学知识,也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参与机器人科学研究。

  “位卑未敢忘忧国”。

王启宁每次奔赴各个省市进行机器人展演时,都是带着强烈的责任感。

当他去贫困地区展演时,面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这种责任更是在他的心中升腾,进而升华为振兴中华的使命。

风雨飘摇的教室宿舍、残缺不全的桌椅课本、极度简陋的教学设备,这些似乎都已在电视、报刊、杂志中司空见惯;

然而当王启宁亲眼所见后,内心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尤其是当他看到孩子们观看机器人表演过程中由于好奇和兴奋而难以掩饰的对知识的渴求时,他更加感受了知识与科技的力量。

王启宁用自己在北大获得的奖学金资助甘肃一名失学女童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他许下了用科技创新振兴中华的庄严承诺。

因为在王启宁看来,奖学金可以帮助一个人,知识可以激励一群人,而科技可以改变一代人!

邓贝西:

弘扬极地精神,传递人文情怀(复旦大学)

邓贝西,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级学生。

  邓贝西富有责任感、正直、自律、公益、阳光,在他身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所展现的崭新精神风貌。

就读于国际政治系的他,熟练掌握英语、西班牙语与法语,在学业上孜孜以求,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鞭策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格构建者。

他现任复旦大学中美学生交流协会项目部主管,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席“中美学生领袖峰会”。

2008年他作为仅有的两名本科生之一荣获复旦大学最高荣誉——“第六届校长奖”;

他入选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参与上海地区火炬传递;

此外,作为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北极使者”,他亲赴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为期半月的科学考察。

  “北极使者”——弘扬极地精神

  能够成为亲身踏入北极圈的首批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队十名队员之一,邓贝西历经体能、滑雪、课题展示、外语能力等重重考验,从全国三千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终于于2008年2月踏上了北极这片神秘的土地,开始了他为期半个月的考察之旅。

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和极地考察中心发起。

考察期间,邓贝西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翻冰山、踏冰川,与队友出色完成各项考察任务。

结合北极资源开发、大陆架与公海利用等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热议话题,他设定考察课题为《构建北极新秩序的可行性分析》,并利用各种机会就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积极了解国际最新发展态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为顺利完成课题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贝西的论文质量获得考察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高度评价,2008年10月受邀出席2008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席间做《北极争端解决模式浅析》主题论文报告交流。

  北极考察回国后,邓贝西更加积极关注我国极地权益,深入跟踪极地研究最新进展。

由于北极考察课题的出色完成,得到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重视,向他发出参与国家级课题2008国家海洋权益维护项目“南极外大陆架划界的科学与法律问题研究”的邀请,并担任主要作者。

作为大一新生,在课题立项会上曾有学者提出“年纪轻、功课忙、专业知识未系统学习”等理由对邓贝西研究能力提出质疑,而他系统科学地分析了课题构题思路和提纲要点,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观点与见解,得到项目负责人的首肯。

在担任研究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并研读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多次到极地中心参加课题研讨,虚心向专家学习请教。

通过饱览文山、提炼亮点、追踪态势、分析创新,在克服修读第二学位繁重课程和参加大量社会工作的同时,发扬我国科学家对极地事业的探索奉献精神,圆满完成课题任务。

现在,他也正在积极准备以独立作者的身份以“中国极地权益维护”的课题申报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为中挪北极使者,邓贝西肩负着传递极地精神、普及极地宣传的使命。

他曾做客新民咖啡馆,接受上海各大主流媒体访谈,主持“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活动周”;

畅谈北极情怀,述说探险经历,在公众之间宣传了极地知识,传播了环保意识,使广大市民感受到了一次广泛而直观的科普教育。

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极地、走进极地,进而关注我国极地事业在国际科考领域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奥运火炬手”——传递人文情怀

  邓贝西凭借广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奉献精神通过层层选拔赛成为北京2008(上海地区)奥运会火炬手,参与了圣火的传递。

选拔过程中,虽然他的竞争对手都是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但是他所展示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形象打动了评委。

  “关心公益、热爱科学、严谨自律、视野广阔、阳光活泼,如同奥运五环一样,是属于现代大学生的特质。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大学生要担负起宣传奥运精神的主力军”邓贝西如是说。

出色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使他在担任火炬手期间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

2008年初,他参与拍摄奥运宣传片,奥运新年在上海主要商业中心大屏幕上循环播放,他用开放的心态和激情的微笑感染着驻足观看的每位市民。

2008年5月邓贝西又赴贵州荔波山区希望小学开展“弘杨奥运,播撒希望”奥运火炬手希望之旅,为当地群众宣传奥运精神,给当地的小学生普及奥运知识,耐心示范教他们学会画奥运吉祥物,并与小学生们一起分享手持奥运火炬的欢乐时光。

  在邓贝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果敢和沉稳。

追求目标,勇于实践,他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火炬传递了奥运精神,更传递了火炬手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爱心大使”——关怀弱势群体

  邓贝西从高中起5年来曾6次前往河南省某艾滋病高发区考察,送去书本文具,开设英语美术课程,办起村图书室,甚至成了村民们心中亲切的“村干部”;

他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同一社”,积极联络慈善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解决“艾滋村”药物缺乏和设施落后问题而奔波。

从最初的独立前往到成立学生社团,邓贝西得到了老师同学、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上海爱的教育社先后给艾滋病高发区提供图书和学习用品上万件、新衣物2000多件;

一位外国朋友用生日礼金帮助筹建爱心小学;

还有上海一些不知名的爱心人士通过平信夹寄现金、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不断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援助,这些善举深深地感动着邓贝西,使他将对这类特殊弱势群体的关心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关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让他赢得了“上海市感动校园人物”称号,同时被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的荣誉,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邓贝西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爱心大使上海地区联络人,每年积极开展大量公益宣传活动。

2007年7月,他主持上海市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爱心大使“了解、分享、关爱”主题活动,使青少年与艾滋患者近距离接触,开展关爱行动。

2007年8月,他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代表,参加NBA篮球无疆界慈善公益活动,利用各种场合自制资料向国内外体育用品生产商介绍艾滋病高发地区基层体育现状,以赞助当地村民,使其增强抵御疾病的信心。

同年,他还与上海市疾控中心在世纪公园主持“遏制艾滋、履行承诺”12月1日大型防艾咨询宣传活动,活动形式新颖,参与性强,受到青年学生、外来民工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好评,加强了市民游客对艾滋病的关注意识。

2008年11月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赴上海美国学校为国际学生普及防艾知识,讲述自己志愿服务经历,勉励他们更多地关心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

  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使邓贝西对艾滋病高发区的关注从物质援助向脱贫方向发展,通过互联网为当地产品提供推介平台,为当地救助协会提供最新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发展动态。

他亦对艾滋病高发地区农村基层管理模式进行深度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社会调查报告《艾滋病高发地区基层政治制度调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高度关怀与责任意识,获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导师的高度评价。

  为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学习、科研、公益、社团、旅游、文体活动都是他的选择和他的爱好。

邓贝西正在脚踏实地,努力做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用青春谱写一曲奉献与进取的美丽诗篇。

王荃:

驰骋学海奉献爱心(天津大学)

王荃,男,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系博士研究生。

  在校期间,王荃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院、校一等奖学金,还连续多年被校评为“优秀三好学生”、“校学生骨干标兵”。

  学海无涯勇攀高峰

  通过几年的刻苦学习,王荃对中、欧的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取得了多项重要学术成果。

作为一名博士生,他深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参与完成了多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工作,包括河北迁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改造项目、天津东郊港夜晚照明规划设计项目、天津海河道路景观改造工程等多项大型政府工程。

与此同时,他立足联系实际寻求理论突破,在学术创作领域内取得了多项理论成果。

他的《论迁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天津滨海新区生态景观建设的多重指标》、《论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意义》等多篇学术文章分别被《建筑学报》、《中国城市规划会刊》、《中国科技论文》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刊载,得到了校、院专业老师的充分肯定。

王荃于2007年、2008年连续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华英一等奖学金等奖项。

  由于在专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突出,他于2007年8月受邀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成为学校首位作为访问学者被邀请的中国在校博士研究生。

访问期间,与其他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夜晚新经济的模式载体:

新型生态照明设计”的科研项目,延伸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及科研阅历。

  情系志愿奉献爱心

  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并成为学校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者,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

  王荃是天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校团委书记助理、校青年志愿者部部长的全日制博士生。

他策划组织了多个精品活动,炫彩奥运T恤衫设计大赛、我与奥运零接触、数码“凸透镜”等特色活动在同学中受到热烈欢迎。

他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天大志愿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经常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场站,针对困难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成效,并形成了天津市多个优秀的品牌服务基地。

在具体服务过程中,他提出了新颖的“排头兵效应”志愿服务理念,得到校内外师生的充分认可,在组织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所带领的志愿者队伍也被许多师生称为“爱心快速反映部队”。

  他带领天津大学学生志愿者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

作为79名学生的带队老师,他尽职尽责,认真坚守岗位,为天津水滴场馆、北京鸟巢的志愿服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赛会志愿服务的规律,开展科学化管理,在志愿者的微机数据化管理、服装发配、日常工作协调以及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了科学、高效的管理风格。

有一次,在派发服装的过程中,面对众多尺码类型和志愿者的不同要求,他提前在通过志愿者资料库对每个人的尺码进行了“贴标”,并和虚拟套型比对,按照性别、体型进行后期挑选查找,大大减少了了同学们二次挑选的时间,使原本需要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缩减为不到一个小时。

在奥运赛事服务期间,有志愿者的角落都会有他矫健的身影,都会有他亲切叮嘱的话语。

一次,一名志愿者由于严重脱水发生昏厥,他迅速报告了有关领导,并在第一时间把这为志愿者送到医务中心,而他马上返回赛场,换上自己的备用志愿者服装,站到了那名服务同学的工作岗位上,直至深夜比赛结束。

  他参与组织了“2008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由于英语水平较为突出,他带领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担负起北京两个飞机场的外宾接待任务。

由于接待航班数量巨大且抵港时间的不确定性,他确定了志愿者服务“轮班制”的分配模式,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志愿者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

因为,他相信:

志愿者的风貌是展示中国最好的形象名片,他们的精神状态最重要。

然而,他却自己承担起在深夜的志愿服务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3点多,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由于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他被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授予“优秀先进个人组织者称号”,他所领导的团队被天津市委、市政府评为“2008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先进组织单位”和“2008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先进组织单位”。

面对荣誉,他总是说:

“这属于全体志愿者,所有为社会付出的人们。

” 

  白天,他忙于上课学习和志愿服务工作;

夜晚,他在专业领域孜孜以求。

图书馆、自习室、团委办公室、学生活动现场……这些地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有人问他:

“累么?

”他总是会心地说:

“只觉得很充实!

”王荃以勤奋刻苦,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实现着专业上的成长进步;

以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精神的内涵。

在他心中,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了多少、承载了多少就要承担多少。

王燕娜:

无私大爱让死神却步(新疆大学)

王燕娜,女,新疆大学普通本科法律专业2008级学生。

  2008年8月初,一部名为《姐弟情深》的独幕剧在乌鲁木齐市公演。

因源于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不少观众多了几分期待:

虽然素不相识,一名年仅23岁的汉族女青年却无偿捐出自己的左肾,挽救了一名垂危的18岁维吾尔族学生。

人们希望,舞台能够重现汉族女青年王燕娜的事迹,让各族居民铭记那感人的一幕。

  “请让我为他捐肾,我要救他!

  2007年3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8岁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买尔的遭遇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毛兰江被诊断患有慢性肾炎、尿毒症和慢性肾衰竭等重病。

经多家医院诊断,只有换肾才能挽救生命。

  毛兰江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吾买尔是自治区农业干部学校的汉语老师,母亲阿孜古丽是医院的护士。

经医院检查,父亲血型不符、母亲患有慢性肾炎,其他家属也因为种种原因不符合捐献标准,毛兰江只好依靠每周四次的透析勉强维持生命,而昂贵的医药费很快花光了这个家庭30万元的积蓄。

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毛兰江父母卖掉了房子。

  “我当时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毛兰江的遭遇。

报道说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大男孩,喜欢打篮球看NBA,还曾经让父母送钱到学校给没钱回家的同学。

这么好的孩子得了这种病真是太可怜了。

我想试试,看能不能为他捐肾。

”王燕娜说。

  毛兰江的母亲阿孜古丽说,王燕娜第一次去医院看望毛兰江的时候就表示过要捐肾,但当时她和吾买尔都没放在心上。

全家人都帮不上忙,更别提是素不相识的人了。

后来王燕娜又去看望了毛兰江几次,并且积极要求医院为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