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过年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单元过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单元过年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切入,然后转入到现在的整理中来。
●左上角板块。
主要复习和整理可能性、方向与位置;
●右上角板块。
复习角;
●左下角板块。
复习乘、除法的认识与计算;
●右下角板块。
统计的复习与整理。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本册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2)在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检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反思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
(3)对已有知识有新的认识。
(如车牌号就是一种符号)
三、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关于情景图的学习。
对于山东版数学教材来说,情景串是教材的灵魂,读图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也是有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主要区别。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会读图,或读图能力没培养出来,那我们的教材你就没法用,或者说你是一个失败的教材实践者。
尽管我们的学生从一上学就开始读图,仅总复习上就有:
一上的雪山乐园——一下的儿童乐园。
但面对这样大的综合性这样强的情景图,怎样观察,从哪里入手,学生还是有困难的。
所以,关于情景图的学习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整体感知,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
就像语文学习一样,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对于本情景图的感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
你能发现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干什么——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从而产生“有必要进行整理”的心理需求。
(2)训练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情景这么大,信息这么多,到底从哪里开始研究,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就本图来说应是从整体观察入手进行描述。
2、有关回顾整理的学习。
(1)组织好回顾。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却很重要。
(2)以情景图为依托,做好与综合练习的对接。
学习时一方面要从情景图出发,提出或发现问题,然后就此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每一个板块学习后,要通过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题目,进行巩固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3)要采取拉渔网式的复习策略。
回顾整理采用的是引导、点拨、提示的方式。
打个比方:
回顾整理是“纲”,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目”,要做到路线为纲,纲举目张;
回顾整理中的内容是线,书中隐性的内容是网,要做到拉起一根线,带出一片网。
要把对话框后面知识空间挖掘出来。
以第一句对话为例:
“今天刮的是西风”。
这句话实质上代表了一个单元,他背后的知识点有:
方向、位置等。
所以教学时。
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对话所涉及的内容,那么,你就错误的理解了编者“把空间留给孩子”的本意,其结果连本册教材内容的十分之一你也复习不到。
四、课时分配及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主要复习和整理可能性、方向与位置。
阶段划分:
阅读情景图——复习和整理可能性、方向与位置;
阅读情景图——仔细阅读图,你能发现什么?
是什么(整体观察):
过年的场景。
有什么(观察与发现物的信息):
干什么(观察与发现人的活动信息):
小朋友在玩耍、互相问候等。
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观察与发现人活动的数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描述人活动提数学信息,从而产生“有必要进行整理”的心理需求。
以此为基础,转入对各部分的复习与整理之中。
复习和整理可能性、方向与位置:
基本思路:
以问题为主线,以解决情景中的方向、位置与可能性为目的,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问题一:
小宇的妈妈说“今天刮的是西风”,她是怎么知道刮的是西风的?
探究、交流与概括:
从烟囱冒出的烟就可以看出来。
学生虽然对于生活中的方向是熟悉的,但对于静止的画面中的方向是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可以用“吹蜡烛”或“吹彩带”的方法进行演示,既挂起彩带,从不同的方向吹,使学生看到:
从西边吹来的风,彩带飘向东边的方向。
问题二:
猜想一下,明天可能刮什么风?
反思:
到底明天会刮什么风?
明天可能刮……风,也可能刮……风,还可能刮……风。
引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件会一定发生,哪些事件可能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发生?
问题三:
刚才小朋友说图中有小河、树林、山,它们分别在小房子的什么方向?
很多实践已经证明,问题的切入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决定了一堂课是否流畅与是否节奏明快。
探究与交流:
可以让学生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你是怎么知道小河在小房子的东面……
能让学生说出辨认图中方向的基本模型: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一张过年场景的简图,既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图:
问题四:
小宇家的汽车真漂亮,这不,几个小朋友在围着汽车看。
它们看到的汽车分别是什么样子?
可以结合情景让学生表述,随后把教学引向课堂活动:
如可以让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间,让大家描述看到的这个同学的样子,教师引导梳理时要把人物的几个方向的样子提供给学生看,既通过图来对活动探究进行梳理。
●第二课时:
复习角: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连一连。
二、看一看,比大小:
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哪个大?
哪个小?
在大的下面画“○”。
三、想一想,画一画。
四、数一数,算一算。
(1)一个三角板上有()个角,2个三角板
上有()个角。
□○□=□
(2)一个有()个角,右图
4个有()个角。
□○□=□
(3)一个有()个角,右图
5个有()个角。
(4)一个有()个直角,
右图6个有()个直角。
五、比一比,有发现。
(在正确答案旁画“√”。
)
1、
同样大□大小不同□
2、
一、以学生动手实践的自主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整个练习过程,是在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不断交替与延伸的过程中进行的,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
二、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整个练习过程,是以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抽象概括为基础进行的,而不只是记忆,有利于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培养。
三、构建立体式、全方位与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首先是本单元新学知识(锐角、钝角、直角)之间的联系,其次是本单元新学知识与乘法计算的联系,另外建立了锐角、钝角、直角与平面(钟表)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体系之中。
四、充分利用物质化手段,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分解学习的难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在现阶段,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要做到渗透而不超前,否则就会使得教学脱离学生的基础,但渗透仅凭观察是不行的。
为此在练习中设计了利用三角板在方格图中比一比角的大小的学习活动,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一个事实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
第三课时:
复习乘、除法的认识与计算。
教学程序设想: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梳理——拓展引申。
提出问题——通过情景图提出可以用乘、除法计算的问题。
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个地解决问题。
同时结合上述的学习活动对每一个问题用乘法口诀进行梳理。
概括梳理——首先补充乘、除法计算的问题。
把上述的乘除法算式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列式、算式的计算算理用乘法口诀进行概括梳理。
拓展引申——指导学生解决“混合运算”问题,如:
小鸟的只数4×
2+3=11,果树的棵数6×
2+9=21。
●第四课时:
观察分类——分类统计——信息交流——总结梳理。
建议教学时分类统计。
由于情景图中的信息量较大,如果把这些信息都放在一个大的表中进行统计,可能会遇到困难。
观察分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进而引发学生“统计的必要性”,并板书分类的结果:
人物、小鸟与家禽、树木。
分类统计——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完成几类事物的统计。
人物:
可以按性别、戴帽子与不戴帽子的、大人与小孩来分类统计;
信息交流——在统计完成以后进行交流。
总结梳理——既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提出很多问题等等。
活动引申——补充相关问题进行练习,如课本115页中的15题。
五、关于综合练习:
第一题:
依据情景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第二题:
利用乘法口诀找规律,然后填数。
题目编排由封闭到开放。
第三题:
利用乘法口诀和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简单情景中的问题。
第四题:
利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
第五题:
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情景中的问题。
也是一句口诀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应用。
在解答之后要进行辨析,找到思维过程与解答过程的异(所求的问题不同、最后求出的数的单位不同)同(总数都是21个、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求)点。
第六题:
同上。
解答后要补充两个不相联系的情景,如可以用12÷
3=5和6×
4=24的问题。
第七题:
左上角:
不要求学生写出综合算式,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
左下角:
可以用游戏或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
程序:
问题——探究——概括。
问题:
18个苹果平均分给同学,可以怎样分?
探究:
有两种思路,一是先去猜想,然后验证;
二是先活动,然后概括。
活动既在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尝试用数去探究。
概括:
既明确答案,还要明确思维方法。
答案:
18个苹果平均分给同学,可以分给两个同学,每人9个;
可以分给9个同学,每人2个;
可以分给3个同学,每人6个;
可以分给6个同学,每人3个。
思维过程与方法:
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想。
材料: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材料或图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右上角:
可以先尝试解答,然后概括。
右下角:
目的——渗透数学过程及结论的严密性要求。
(相同的情景状态下不同活动方式问题结论的一致性。
问题——探究——概括。
既明确提出课本上的问题。
有两种方法来处理:
一是先去猜想,然后活动验证;
一是算式;
二是方法,既问题答案的一致性。
特别提示:
操作——表象——算式——概括。
如果学生的基础差,用以上两种方式教学有困难,可以有下面的教学方法,既综合法教学:
操作:
教师面对未知的15个苹果进行有目的的操作。
教师先两个两个地来数,数了7次,还剩1个,当然要让学生把这个活动用语言来描述;
接着让学生用其它的方式来数,同样用语言来描述。
表象:
再让学生把以上的操作活动进行复述,只要学生能复述,就说明学生有了一个数的表象。
算式:
让学生用算式把以上操作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看来不管我们用哪一个算式来解答,最后结果都是15个。
第八题:
估算意识的培养。
比起直接计算的题目来讲,此题要难得多,因为它既有乘法口诀的应用,还要在不断的应用中去选择。
此题的知识基础为:
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与理解,乘法口诀的记忆与理解。
数学方法的基础为:
观察、尝试(实验)、假设、猜想。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解答题目不是由于方法不会,而是由于对已有知识理解的肤浅所导致。
由此可见我们新学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努力去探究,把知识学深、学透是多么重要。
第九题、第十题:
用乘法口诀及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情景中的问题。
第十二题:
观察——规律——尝试。
规律为:
直角、锐角、钝角。
第十四题:
空间观念的培养。
提供图片,整体认读;
找到位置,明确题意;
指导细致,探究透彻。
图片:
教师可以提前画在黑板上。
目的是能让学生表述清楚。
整体:
整体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思想和方法。
不仅学习数学是这样,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也是这样,整体认读就是向学生渗透这样的一种理念与思想、方法。
位置:
也既图中的各种场景。
题意:
如小明从家到书店,先向北,再向东。
可能有的同学会考虑到出家门和进书店门还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思考是对的,但在表述时一般就不再考虑这个方向。
细致与透彻:
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用铅笔尖把各种路程描述出来。
位置与方向的题目应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这些知识在思考时要有一个生活中情景转化为平面表象的过程。
第十五题:
统计意识的培养。
问题直入,进行猜想——统计必要性的渗透。
合作统计,验证猜想——合作的含义在于统计是一种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聪明小屋: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策略:
在活动与表象的不断转换中进行学习探究。
活动——表象——问题——活动——表象——概括。
活动:
把全班学生排成7×
6+3的队形。
把以上的活动用图来揭示。
学生可以用圆点来表示。
提出“增加几个同学就能排成正方形的队形”这一问题,并让学生去探究方法。
把学生想到的方案再变成活动,也既变成7×
7的方队。
把7×
7的正方形队形画成图形。
既用数学算式对以上的探究进行揭示。
关于复习阶段的几点意见与说明:
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相结合:
主题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
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相结合:
质与量的结合:
补充练习与回头照应相结合。
以上只是对综合练习中的题目如何来操作作了一个大概的阐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复习课的几个课时进行。
主题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
可以把本综合练习的练习内容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确定一个主题,如可以进行数与计算的专项训练等。
待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能力以后就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练习。
到了复习的这个阶段,所谓重点与难点是对群体而言的。
由于个体的不同,其重点与难点也不尽相同。
只要在练习中出错的题目,对个体来说就是难点,因而对个体的及时指导与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质”,就是在练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题目,否则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
所谓“量”,是在保证“质”的前提下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提供给学生。
我们反对那种只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的大量练习。
补充练习与回头照应相结合:
在每一个单元里都有一些典型而重点的题目内容,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可能生疏,可以回头去解答。
但应注意的是不能在布置作业时简单地从第几题到第几题,然后明天又再布置这样的作业,这是最为可怕的现象,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