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0315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肠杆菌科Word格式.docx

(1)O-Ag:

菌体抗原,为细胞壁LPS最外侧的重复寡糖单位,决定O抗原的特异性。

(2)H-Ag:

鞭毛抗原,蛋白质成分,不耐热,特异性强;

可发生H-O变异。

(3)K/Vi-Ag:

为荚膜成分,如大肠杆菌的K抗原、伤寒杆菌Vi抗原,能阻抑O凝集

(4)F-Ag:

菌毛抗原,是细菌表面的黏附结构,能阻断O凝集

(5)肠道杆菌共同抗原:

抗原决定簇位于LPS的核心多糖上,在细菌鉴定和分类中有一定的意义

7.三种菌属比较

大肠细菌Escherichia

1.大肠细菌(E.coli):

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

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统称病普通大肠杆菌。

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

2.普通大肠杆菌:

为正常菌群成员,具有刺激免疫系统、提供营养成分、构成肠道生物屏障、解毒等作用。

(1)作为水源是否被污染的依据:

  我国饮水;

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菌群数≤3个/L;

  饮料:

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菌群数≤5个/100ml。

(2)普通大肠杆菌所致疾病

A.肠道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感染,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见于已婚妇女。

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B.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C.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3.致病性E.coli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腹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即大量的米泔水样便。

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

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两者同时致病。

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为O6:

K15:

H16、O25:

K7:

H42。

鉴定ETEC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

成人少见。

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小肠大量繁殖。

发热、恶心、呕吐、非血性便。

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作用与志贺毒素相似,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性。

常见者为O26、O55、O86。

鉴定EPEC可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反应与血清型。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为粪—口途径感染,与菌痢的发病机理相似,临床症状也类于菌痢即里急后重,且无动力故易误诊为细菌性痢疾。

常见者为O28、O124等。

鉴定EIEC可根据内毒素与定居因子。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毒素样细胞毒素(Vero毒素)。

EHEC的主要菌型是O157:

H7,还可有O26、OⅢ等。

鉴定EHEC可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反应志贺毒素与血清型。

(5)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EC):

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不侵袭细胞。

毒素为肠集聚耐热毒素(enteroaggregativeheat-stabletoxin,EAST);

另一类毒素似大肠埃稀菌的α溶血素。

4.致病物质及其作用

5.LT、ST性质比较

6.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 CF):

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

(3)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4)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抗吞噬作用。

(5)肠毒素:

外毒素(只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

A.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

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

为蛋白质,有免疫原性。

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LT的免疫原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B.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

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免疫原性弱。

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

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7.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卫生细菌学检查

1.细菌总数:

检测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细菌数,采用倾注培养计算。

我国规定的

卫生标准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2.大肠菌数指数:

指每立升中大肠菌群数,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

我国的卫生标准是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瓶装汽水、果汁等每100ml大肠菌群不得超过5个。

大肠杆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品等。

取样检查时,样品中大肠杆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样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

故应对饮水、食品、饮料进行卫生细菌学检查。

8.临床微生物学检查

(1)形态学特征:

G-杆菌,大小0.4~0.7×

1~3μm,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

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无芽胞。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β溶血。

在SS或CB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

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大肠菌群。

C(IMVIC)++--、KIAAA+-、MIU++-、

9.抗原构造: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

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

K:

H排列,例如O111:

K58:

H2。

(1)O抗原为脂多糖,H鞭毛抗原。

(2)K抗原为荚膜脂多糖抗原。

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

(3)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10.抵抗力:

(1)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

(2)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3)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4)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5)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11.临床微生物学检查:

肠内感染、ETEC分离培养+生化+血清分型+毒素、

毒素检测、乳鼠灌胃试验ST、CHOLT。

(1)标本:

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腹泻者取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粪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s-s琼脂)。

血液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

采用一系列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须先作血清学定型试验。

必要时检定肠霉毒素。

(3)EPEC:

分离培养+生化+血清学试验(ELISA)

(4)EIEC:

①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分型+毒力试验;

②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③无动力;

④不发酵或迟缓发酵乳糖(O152O124乳糖阴性);

上述与志贺菌相似,鉴别试验为醋酸钠、葡萄糖铵利用和粘质酸盐产酸试验

EIEC阳性;

志贺菌阴性

(5)EHEC:

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不发酵山梨醇,为无色菌落,次代培养后用胶乳凝集试

验决定抗原为O157。

12.防治原则:

在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免疫预防研究中,发现其菌毛抗原在自然感染和人工自动免疫中是一种关键性抗原。

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沙门菌属(Salmonella)

1.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血清型,所致疾病称沙门菌病。

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

①对人致病;

②对人和动物均致病;

③对动物致病。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沙门菌有:

伤寒沙门菌(S.typhi),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十余种。

2.致病物质:

(1)侵袭力:

沙门杆菌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

细菌虽被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殖。

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

(2)内毒素:

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

大剂量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3)肠毒素:

有些沙门杆菌,如鼠伤寒杆菌可产生肠毒素,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肠毒素。

3.人类的沙门菌病:

肠热证、急性胃肠炎、败血症

(1)肠热症:

①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②第1周,细菌在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称前驱期。

③第2~3周,细菌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皮肤等并在其中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

④第4周,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出现超敏反应,进入恢复期,患者逐渐康复。

⑤典型伤寒的病程约3~4周。

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称恢复期带菌者。

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⑥副伤寒病与伤寒病症状相似,但一般较轻,病程较短,约1~3周即愈。

(2)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是最常见的沙门杆菌感染。

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

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

潜伏期短,病程较短,一般2~4天内可完全恢复。

(3)败血症:

常由猪霍乱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

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导致组织器官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等。

出现高热、寒战、厌食、贫血等。

4.免疫性:

①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的免疫性,很少再感染。

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②体液免疫方面,局部抗体较重要,尤其是SlgA具有特异性防止伤寒杆菌粘附

于肠粘膜表面的能力。

5.微生物学检查

6.病原学检查

7.形态与染色:

大小0.6~1.0×

2~3um,无芽胞,一般有鞭毛,无荚膜,多数有菌毛,革兰阴性杆菌。

8.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

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9.常见沙门菌的主要生化特性

菌种

KIA

MIU

甲基红

(Mr)

枸橼酸盐

(C)

苯 

丙 

氨 

斜面

底层

产气

硫化氢

动力

吲哚

脲酶

大肠埃希菌

A

+

-

福氏志贺菌

K

-/+

+/-

宋内氏志贺菌

伤寒沙门氏菌

甲型副伤寒菌

乙型副伤寒菌

肺炎克雷伯菌

变形杆菌

10.生化反应特点:

大多产生硫化氢。

发酵1、3、4,不发酵2、5,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门菌均产酸产气。

11.抗原结构

 表面抗原Vi抗原(伤寒、PC)、M抗原、S抗原

O抗原分群依据,A~F群(IgM)

H抗原分型依据,分2个相:

第一相---特异相;

第二相---非特异相(IgG)

12.噬菌体分型:

有些沙门菌在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上,可借噬菌体进一步分型。

分为96个噬菌体型。

我国常见者有12个型。

伤寒杆菌的噬菌体分型在追踪传染源及发现新型菌株上有实际意义。

13.抵抗力:

(1)对热抵抗力不强,60℃1小时或65℃经15~20分钟可被杀死。

(2)在水中能存活2~3周,类便中可活1~2个月,可在冰冻土壤中过冬。

(3)胆盐、煌绿等对本属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对其他肠道杆菌为小,故可用其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利于分离粪便中的沙门菌。

14.变异

(1)H-O变异:

(2)S-R变异:

失去O抗原变为R型菌落,细菌的毒力也随之消失。

(3)位相变异:

是第1相、部分是第2相的不同菌落。

(4)V-W变异:

指有Vi抗原的菌株(V型)失去Vi抗原(W型),即细菌与抗O血清凝集而不再与抗Vi血清凝集,称为V-W变异。

(5)位相变异:

将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沙门杆菌接种于琼脂平板上,所得单个菌落,有些是第1相,有些是第2相。

如任意挑选一个菌落(第1相或第2相),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其后代又出现部分是第1相,有些是第2相。

15.肥达反应(Widaltest):

(1)用伤寒杆菌O抗原和伤寒杆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作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含量多少及其增长情况,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判定结果时必须考虑下述情况:

O≥1:

80感染急性期;

H≥1:

160确定感染细菌;

(2)Widaltest:

(3)Widaltest解释

A.正常抗体水平:

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抗体,其效价随各地区情况而不同。

一般说来,O凝集价≥1:

80、H凝集价≥1:

160时才有诊断价值。

B.动态观察:

判断肥达反应结果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等。

单次凝集效价增高,有时不能定论。

如间隔数天重复采用,若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4)Widaltest结果分析

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

①若H、O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感染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大;

②H与O效价均低,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甚小;

③若H效价高而O不高,可能系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④如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

其他:

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呈阴性。

可能是

①发病早期曾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治疗;

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故本试验阴性时,不宜匆忙地否定诊断。

16.防治原则

(1)采用皮下多次接种死菌苗,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常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

(2)可采用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中药白花蛇舌草,穿心莲等有效。

志贺菌属(Shigella)

1.志贺菌属是一类革兰阴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2.临床特征

(一)致病物质

志贺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

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能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

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3)外毒素——志贺毒素:

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

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

神经毒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

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

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二)所致疾病

(1)细菌性痢疾:

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

人类对志贺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3天。

(2)急性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4)急性中毒型菌痢:

以小儿多见,在消化道症状未出现前,内毒素从肠道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高热、休克、昏迷、呼吸衰竭。

死亡率高。

3.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机体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SlgA的作用。

SlgA可阻止痢疾杆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痢疾杆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体(lgM、lgG)不能发挥作用。

4.微生物学检查

(1)形态与染色:

大小为0.5~0.7 ×

2~3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多数有菌毛。

革兰阴性杆菌。

(2)抗原构造与分类:

:

有K和O抗原。

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反应。

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根据志贺菌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四群48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3)变异:

S-R型变异:

当菌落变异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毒到无毒)的改变。

耐药性变异:

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多困难。

营养缺陷型变异:

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创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菌苗可预防志贺菌痢疾。

(4)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宋内志贺菌形成粗糙型菌落

(5)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氢,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

宋内志贺菌能迟缓发酵乳糖(37℃3~4天)。

志贺菌属生化反应分类:

志贺菌属的分类

A群:

又称痢疾志贺菌(Sh.dysenteriae),通称志贺痢疾杆菌。

B群:

又称福志贺菌(Sh.flexneri),通称福痢疾杆菌。

C群:

又称鲍志贺菌(Sh.boydii),通称鲍痢疾杆菌。

D群:

又称宋内志贺菌(Sh.sonnei),通称宋内痢疾杆菌。

根据志贺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菌为主。

其次为宋内菌;

志贺菌与鲍菌则较少见。

但近年来,志贺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为世界性流行趋势。

了解菌群分布与菌型变迁情况,对制备菌苗,预防菌痢具有重大意义。

5.抵抗力:

①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

②不耐热,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

③较耐寒,在冰块中存活96天。

④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死亡。

耶尔森菌属Yersinia

1.革兰阴性小杆菌,包括11个菌种;

鼠疫耶尔森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假结核耶尔森菌;

2.鼠疫的发生:

自然疫源性

3.致病性与免疫性:

①贮存宿主:

啮齿类动物(野鼠、家鼠、黄鼠);

②传播媒介:

主要是鼠蚤;

③传播方式:

鼠→蚤→人;

④致病物质:

内毒素、鼠疫毒素;

⑤毒力决定因子:

F1、VW、Pgm、PI-C-F;

⑥所致疾病:

鼠疫(腺型、败血症型、肺型);

⑦免疫性:

感染后能获得牢固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

4.抗原构造:

F1抗原(封套抗原):

抗原性强,特异性高,不耐热;

V/W毒力抗原:

抗吞噬作用;

T抗原(鼠疫毒素);

外膜抗原;

5.防治原则:

灭鼠灭蚤,消灭疫源、切断传播途径;

鼠疫菌苗预防接种;

早期足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6.微生物学检查法:

①法定报告疾病;

②标本:

血液、痰液、淋巴结穿刺液;

③直接涂片镜检;

④分离培养与鉴定:

BAPR型菌落;

⑤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

⑥检测核酸;

⑦动物试验:

检查毒力;

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pestis

1.鼠疫(Plague)是引起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菌。

也是帝国主义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

革兰阴性短粗杆菌

2.兼性厌氧;

肉汤培养基48h后“钟乳石现象”;

触酶+;

IMViC-+--;

3.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自然环境在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1年左右。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nterocolitica)

1.革兰阴性短粗杆菌;

O抗原分>

50型;

培养:

低温(22~25℃)生长,BAP溶血型菌落,NyE无色菌落;

生化反应:

脲酶+;

2.临床特征:

人畜共患疾病;

致病物质:

耐热肠毒素;

小肠结肠炎【胃肠炎(或小肠结肠炎)型;

回肠末端炎、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型;

结节性红斑与关节炎型(自身免疫病);

败血症型;

3.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粪便;

(2)冷增菌培养:

按1/10接种量接种到胰蛋白胨水,置26℃4h~6h进行预增菌,然后再取1.0mL预增菌液转种专用培养基;

(3)分离培养与鉴定:

MAC、NyE、CIN;

(4)生化反应:

KIA、MIU、脲酶;

(5)血清学试验:

分型;

假结核耶氏菌(Y.pseudotuberculosis)

1.结核样肉芽肿;

引起的疾病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相似【胃肠炎;

肠系膜淋巴结肉芽肿;

回肠末端炎;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1.本菌存在于人体肠道、呼吸道。

多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泌尿系和创伤感染,甚至败血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