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文档格式.docx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解,指搞懂诗词作品的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
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艺术魅力。
理解和鉴赏是密切联系不能割裂的。
理解是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
阅读古典诗歌作品,如果只是诉之于理解,而不去鉴赏它准确遣词造句、恰当运用写作方法、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不去鉴赏它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那对上述两个方面都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说,理解,犹如跨进名画展览大厅的门槛;
鉴赏,则像欣赏那厅内的展品。
跨进门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欣赏展品。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作品,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因为它们距离现在的年代都较久远,而且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它独特的一面。
优秀的诗歌,高度集中。
对抒情诗而言,总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描写特定的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
对叙事诗而言,总是叙述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反映出宽广深刻的社会内容。
优秀诗歌的表现意义常常超出它所描写的现象。
诗歌的高度集中,更决定了它的语言尤为精练的特征。
如果把散文的语言说成是流水式的,那诗歌的语言就是跳跃式的。
诗歌的跳跃式的、看似句间并无直接联系的某些语言,也恰恰适合表现诗人感情。
优秀诗歌,形象鲜明。
诗歌的形象性,即表现在语言的形象上,更表现在形象的描写上。
优秀的叙事诗,固然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优秀的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优秀的诗歌,富有节奏感、音乐性。
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感情色彩。
所以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1.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
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是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基础。
如学习屈原的《离骚》,首先要了解屈原的其人其事。
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颇得怀王信任,在战国七雄纷争割据的局面下,他希望楚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和革新政治以求振兴楚国,但却受到楚国内部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诽谤和迫害,被怀王贬逐和流放,直到秦兵入境,国家将亡,他悲愤投汨罗江自沉。
可见他的一生是在长期忧伤和放逐中度过的。
在这基础上阅读《离骚》,就明了他自述身世、志向和遭受奸佞打击的用意了,对他虽受谗人的陷害但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志向的理解也有了张本。
2.要能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诗句。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练、浓缩,富有跳跃性。
要结合上下语境准确把握词义、句意。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要做到能懂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的意思;
要懂得“故”与“旧”是互文;
要懂得这两句诗承前叙述诗人误入官场“尘网”,就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故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表达他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
要懂得诗人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3.要善抓“题眼”“诗眼”。
“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
“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抓住了“题眼”“诗眼”,就是找到了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
如《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反映了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现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节操。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反映他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
赏读这些语句,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旨意。
4.要合理补充形象。
诗歌具有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但这种补充不要抛开作品的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的艺术形象为基础作合理的想象。
比如在赏析《白马篇》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写少年勇猛轻捷的英雄形象。
更必须展开想象的羽翼,通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想象这位游侠少年精彩的射技。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想象身手敏捷的动作画面。
5.要体物入情,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思想意义。
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感情。
如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就应当从刘兰芝与焦母、阿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从兰芝与仲卿的情感世界中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
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丰富的意蕴的。
6.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鉴赏时要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即即景述怀、直述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的主旨。
比如《秦风·
无衣》中通过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在重章复唱中表达了作品的主旨:
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7.要能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单元主要是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客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诗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比的角度来说,要明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形式及作用。
如《离骚》中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饮食芳洁比拟品质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
从兴的角度来说,兴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触物起兴,如《氓》的三、四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是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
以孔雀失偶起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古典诗歌对仗10种浅探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本是一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方式。
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那都是两两相对的。
唐代中央政府机构(如中书、门下等省)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包含三品)大官报告公事,御史等言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
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而言的。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的“开元五年”内所记,《唐会要》卷二十五中“百官奏事”条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说明。
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用来说明诗文中对偶的字词句了。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一般可分为:
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
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
对仗的种类很多。
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
“合璧对:
两句对者是。
连璧对:
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
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
多句对者是。
隔句对:
长短句对者是。
鸾凤和鸣对:
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偶:
1工对。
李白《塞下曲》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再如: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唐
"
祖咏:
《七夕》)。
又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白居易:
《香炉峰下新卜山房》)
2宽对。
王维《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宽对),再如:
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宽对)。
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3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4自对:
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再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
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
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5借对:
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假对,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
“酒债寻常行处有,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也是因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
借音假对,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
“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子规啼’子(谐紫),如‘明日又迁居’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6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说:
这两联“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
7扇面对。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
再如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
指暮天,空识归航。
再如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
“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再如现代毛泽东词《沁园春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也是扇面对。
8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就属错综对。
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属错综对。
9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
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再如,《贤文》里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0鼎足对。
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歌咏宫苑风光的:
“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中的“鼎足对”。
由于对仗运用有严,出现上述的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而从内容上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这里不再赘述。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花草类
(1)菊:
隐逸、高洁、脱俗
(2)梅: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
高洁
(4)牡丹:
富贵、美好
(5)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
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
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
凄苦
(7)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
海浪:
人生的起伏
(2)
东风:
春天、美好
(3)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
(4)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
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
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
悲惨、凄惨
(2)鱼:
自由、惬意
(3)鸿鹄:
理想、追求
(4)猿猴:
哀伤、凄厉
(5)乌鸦:
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
飘零、伤感
(7)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
高洁、脱俗
(2)簪缨(冠):
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
纯洁、无暇、丧事
(2)红:
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
希望、活力、和平
(4)蓝:
高雅、忧郁
(5)黄:
温暖、平和
(6)紫:
高贵、利国利民
(7)黑:
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
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
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破晓:
初现希望
(10)朝阳:
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2)深夜:
愁思怀旧
古诗鉴赏练习九题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
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文翁,汉时著名循吏。
为蜀郡守,倡导仁爱教化,颇有政绩。
梓州,州名,州治在四川三台县。
树杪:
树梢。
输:
交纳。
讼:
讼争。
翻:
迅速彻底。
⑴此诗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处?
⑵一般写送别诗,往往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惜别之意,而此诗却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试从立意或意境上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①—③题。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
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
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5、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①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②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①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
(3分)
②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
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
②王浚:
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王气:
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
黯然:
暗淡无光的样子。
③寻:
古代八尺为一寻。
铁锁:
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
降幡:
降旗。
④伤:
感伤。
往事:
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山形:
指西塞山。
枕:
靠。
寒流:
指长江。
⑤四海为家:
指国家统一。
故垒:
指西塞山要塞。
萧萧:
风声。
芦荻:
芦苇一类植物。
①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②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②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