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951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docx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概念

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

方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

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

联系

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

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分类

作用的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

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操的人(“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

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功用性。

(“身有所为”)

要求的特点

终极性教育目的

=理想的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

发展性教育目的

=现实的教育目的

存在方式

实然的教育目的

特点:

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应然的教育目的

特点:

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

权威性、统一性等

实际重视程度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体现的范围

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

层次

结构

第一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第二个层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地位

 

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特点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培养目标

概念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又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区别在于:

①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

②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第三个层次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

目标

概念

意义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确立

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确立

理论

 

个体本位论

 

观点

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

观点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巴格莱、孔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内在目的论

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本身的目的=活动里面的目的

外在目的论

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反对外在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教育即生活”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

成立以来

教育目的

各种表述

195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58.9.19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5四有、两爱、两精神有思想、道德、文化、纪律

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精神、科学精神

1986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6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

教育目的

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现阶段我国

教育目的

的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或: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Ps: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

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

教育

 

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

教育

 

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

教育

德育

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基本

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意义

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智育

概念

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费认知因素的教育。

主要内容

任务

传授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体

任务

1.向学生系统传授可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

概念

授与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基本

任务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是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

概念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形态

艺术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主要

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是他们具有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美育

功能

认识

成果

一是对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的认识。

二是对美育的间接功能(附带功能、潜功能,具体说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的认识。

三是对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的探究。

劳动

技术

教育

概念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主要

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五育

关系

1.“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