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科研课题《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幼儿教科研课题《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科研课题《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从艺术领域本身的特点来看:
以美术教学活动为切人口,与环境创设有效地整合,更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
3、幼儿园自身条件与现状分析。
从幼儿园角度来看,首先,我园的教师自身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们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擅长美术方面的技能,这为我园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次,202X年我园承担了市“十五”科研创新课题暨《环境创新促幼儿美育发展》的课题研究任务。
通过3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在逐渐地转变与更新着,环境创设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校园文化和园本特色的构建初显,同时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困惑与反思也并存着:
如由于教师们比较重视绘画教学活动而忽略了民俗、纸工、泥工和国内外欣赏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幼儿的表现技能单一,而之创设出的环境也显得缺乏多样性;
又因为各楼层、各班级之间缺乏一定的合作与交流,使创设出的环境缺乏一定的整体性;
而美术教育活动怎样才能恰当地与环境创设相整合,使活动既变得更加生动、符合幼儿的需要,又能体现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呢?
因此,我们选择了开展《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
4、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国外幼儿教育在环境创设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注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美术教育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即重视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
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还十分强调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并把环境创设作为一切方案活动的基础,突出环境创设教育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环境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
从幼儿美术作品可以看出孩子们用他们的表现方式表达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
他们更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
纵观我国,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近年来幼儿教育虽然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但是从观念到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上,尚存在着不足:
如目前,在教育环境创设中,特别是在班级墙饰的创设上,教师全包全揽的现象虽然减少了,注意了幼儿的参与,但却存在着为了环境创设而创设的现象,使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显现,还有不少教师因为嫌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不美观,因此把精力放在“我怎样布置、我怎样创设环境”上,而不是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幼儿怎样参与”上面。
这样创设出的环境虽然美观、完整,但却导致幼儿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
与此同时,课题立项后小组成员经过一番查阅,发现全国很多园所对幼儿园乃至班级环境创设方面的研究非常之多,对美术课程的研究也很多,但他们的研究相对单一、独立,而将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两者有效整合在一起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或美术课题研究相对独立的空缺。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实现幼儿园环境整体中见统一,统一中见和谐,和谐中见独立,独立中见合作,合作中见创新的愿景,从根本上让幼儿在与美术教育活动和环境创设的互动中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以美术带动思维,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名词界定与理论依据
1、名词界定
环境总的来说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幼儿园环境”则包括:
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
其中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园舍、各类设施设备、教室、寝室、区角、墙面的装饰及美化,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园关系等和谐的温馨的精神氛围。
环境创设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美术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
幼儿园美术课程是一种在美术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映幼儿园美术教育客观规律的总体结构,因此,幼儿园美术课程应当是一个系统,其实施框架主要包括:
美术教学活动、美术游戏、园内的美术文化建设、家园合作活动、社区活动等。
其中美术教学活动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2、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关系。
1、课程创设环境
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其次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活动;
最后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幼儿园课程的最终实施必须要借助于幼儿的各种活动。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和物理经验以及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都必须要通过幼儿的操作,也就是说幼儿是通过和材料以及环境的对话获得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幼儿园课程本身的含义出发还是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都要求我们创设积极的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说课程创设环境。
例如,在主题活动进行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互动起来。
2、环境生成课程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是以主题为主线,并将“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这一课程展示出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是在显性和隐性的环境中诱发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主题与环境的创设密不可分,环境为主题而创设成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主题依靠环境而更深入、更具体地展开,每一个主题活动又为环境创设提供了展示的内容,正可谓“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效地参与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以往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往往把环境作为一种装饰品,所呈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思维和行为。
在贯彻新《纲要》的今天,我们明白了环境创设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墙面环境的创设,还应提供给孩子一些可操作的可创造的材料,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与环境产生互动,使静态的环境活起来,由原来的陈列式向美观、可操作、富有教育价值发展。
而今,在环境创设中已逐步体现出教学主题的内容、幼儿活动的痕迹、幼儿的多种语言,环境从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教师、家长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等,环境创设已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而明显地发生着变化。
3、理论依据:
·
教育政策法规: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由此可见,环境不仅是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源,而且在美术课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纲要》中还渗透了“教师要与幼儿、与课程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理念,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列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因此,我们认为在本课题中所提出的整合思想正是符合《纲要》和《规程》的精神,能达到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目标。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
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
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了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
用艺术的方式把握情感并不是几个天才的艺术家所特有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这个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有格式塔的“异质同构”能力。
幼儿在与环境、美术活动的互动中,不仅会受到艺术熏陶,而且会受到美好情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幼儿园课程整合观:
整合课程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主题网络形式来建构的课程。
维果斯基理论:
维果斯基理论认为:
儿童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但这个环境不是真空的环境,而是一定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
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才会产生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目标:
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
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园所文化和谐统一的基本模式。
2、内容:
各年龄段教师如何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美术游戏中实现与环境整合的有效策略。
怎样创建具有幼儿园美术课程特色的班级墙饰文化。
五、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对象
3~4岁幼儿30名、4~5岁幼儿32名、5~6岁幼儿35名。
2、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
3、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2X年龄段幼儿美术作品
实验班幼儿美术作品
08.12.2
12.7
6、筹备幼儿园美术工作室
罗曼
课题组成员
建立幼儿园美术工作室
08.11.18
7、幼儿园特色课程家长问卷
问题设计-胡俊
分析-毕莹
全园教师
幼儿园基本情况的分析(优势、劣势)
08.12.21
12.27
8、课题组资料整理
环境图片
美术案例
文本编辑:
毕莹
周辉、曹宁桢
阶段工作成果集
《美术创想集》
《美术案例集》
09.3.18
9、专家引领—课题组培训
丁淑娴
刘铭瑜、彭青云来园指导工作
09.7.15
10、课题组成果交流
专题小结
胡俊
09.4.20
11、幼儿园美术专题研讨
美术材料的界定与投放
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界定
区教研组现场研讨展示
09.9
12、修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的修订
09.10.27
10.30
13、实验班幼儿园作品分析与统计
评价表—胡俊
统计分析-毕莹
09.10.30
14、幼儿园美术“串串乐”活动
方案策划
09.11.23
11.27
15、第二届幼儿园美术节
09.11.9
16、课题组培训
课题组成员
明确各年龄段研究重点主题
统一文本整理格式
明确分工
09.12.8
12.12
17、资料收集
环境图片资料
美术案例集
周辉
程彬
09.12.23
12.25
18、实验班展示
执教老师:
大班—曹宁桢
中班—罗曼
小班—程彬
202X年的实验,幼儿在参与美术活动与环境创设方面均有显著的进步。
从标准百分比来看,也说明了实验前和实验后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采取有效的研究策略是促进课题研究的关键。
策略一:
整体规划——环境与文化的融合。
我们深知:
环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美术教育教学实际,努力适应每个幼儿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和学习,其潜能得到最大开发,成长获得最大快乐。
然而,我园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较为复杂的周边环境、狭小的户外场地,似乎成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拦路虎。
基于此,我们课题组确立了“统观全局,向内挖掘”的园所环境创设策略,并成立了环境策划小组,对园所环境进行跟踪式的全方位分析、定位,因地制宜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环境创设方案。
努力做到合理布局、有效利用,更是在内部环境的营造上下苦功,努力体现小、精、巧、雅的特点,经过3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现如今,小精灵独具特色的墙壁文化不仅被专家和同行所津津乐道,而且还逐渐成为了幼儿园的一大亮点和优势,初显了办园特色,同时也加速了校园文化建设。
1、设计尊重幼儿的园所环境。
走进幼儿园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物乐园”的大画,使人能感受到“融身童化世界、乐道童化教育”的氛围,在往里走醒目的“宝宝涂鸦墙”鹤然在立,它寓意着以幼儿为本。
走道观赏墙壁的设立更加栓释着以“幼儿的方式教育幼儿”为理念,而为幼儿创设着平等、和谐、宽松、利于对话的人文环境。
2.布置自然生态的细节环境。
在创设特色环境中,我们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步入走廊、楼梯、拐角和活动室内外,原生态的自然角、木梯、稻草等都在幼儿的巧手下,成为了打扮幼儿园优美环境的最佳材料,将山村田野中蕴藏的自然材料引入园内,体现了重实、重节和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髓。
3.营造幼儿玩乐的区角环境。
我们将各班的美工角变成孩子们的艺术天地,在美工角里到处张贴和摆放着栩栩如生和色彩鲜明的幼儿作品,这些“基于自然”的创造,装点着班级环境,增添了温馨。
在各班的美工角里,各具特色的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各类制作工具让人耳目一新,开放性的区角环境,给了幼儿发展的空间,使幼儿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4、创设别具一格的美术工作室。
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
怎样唤起孩子天性的本质,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然地融入创作呢?
——美术工作室无疑是一个最佳的供孩子欣赏、表现、创作的场所。
202X年的秋天,我们课题组的教师群策群力,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大家自编、自创、自制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墙壁文化,经过两个多星期的筹建大家终于创建出了一个充满创意、充满童真、充满艺术氛围的美术工作室。
策略二:
拓展视野——生活与实践的融合。
教师——拓展视野
1、静心学习从理论开始。
在确定课题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之后,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美术课程”、“整合”等名词的涵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如:
朱家雄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孔起英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瑞吉欧的《给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及环境创设相关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学习,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明晰了方向。
2、慧心学习从“课题研修”开始。
“课题日常化,日常课题化”,这是学习型课题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教师只有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专业成长。
基于此,我们提倡每一名教师要根植于教学实践,树立“课题从教学实践中来,研究回到实践中去”的观念。
将园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课题研训为教学实践服务,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在近一段时间的实施中,我园已初步形成了研训一体化的课题研究模式,每一次的课题研训活动都按“征集问题,确立研究专题点—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沙龙研讨—总结经验,理论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紧紧围绕主题开展了若干个小专题的研讨。
看!
我们让课题研修真的“活”了起来,让教师们在课题研修中真的“动”了起来,在这种灵动的过程中通过质疑、反思、碰撞、辩析,使课题活动真正达到了“研讨”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园课题的研究。
3、倾心学习从“骨干教师带头讲”开始。
在课题的研究活动中,我们立足本园资源,先后邀请市、区优秀教师担任主持人,并由这些骨干教师拟定研究内容为大家做研训。
例如毕莹老师主讲的美术专题讲座《学做小青虫》、《有趣的简笔画》;
熊慧老师主讲的《幼儿园美术折纸》,
这些深入浅出、贴近教师们工作实践的美术教学讲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昧、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交融平台,它的出现似乎为教师们打开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扇门……
4、潜心学习从“艺术实践行”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现在”积累而成的。
只有走出去,才能让教师开扩眼界,真正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因此,我园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条件、提供载体、搭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行”的活动,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成为可能。
如:
08年12月我们邀请教师们到“湖北省艺术馆”参观,那一副副不拘一格、充满稚嫩和童真的儿童美术作品,让教师们惊叹在眼中,感叹在心里:
是啊!
材料的神奇,画笔的绚丽,想象的飞跃,创造的无限,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心灵,美离我们还远吗?
幼儿——拓展视野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和直接的影响。
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
陈鹤琴先生说过:
“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经验当然愈多。
”有了愈多的经验,才能有愈丰富的创造。
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
1、亲亲大自然。
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三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
春天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进植物园欣赏绚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飞舞的蝴蝶、飘荡的柳条;
夏天我们引导幼儿观察戏水的金鱼、亭亭玉立的荷花;
秋天带幼儿观赏片片落叶,盛开的菊花,累累的果实;
冬天带幼儿欣赏雪后的松柏,傲放的红梅……散步活动成了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积累了有关季节的丰富经验,而使幼儿能画出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作品。
2、小墙饰大功用。
另外,我们还利用环境的创设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例如:
更换季节的墙面布置,使墙面布置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墙饰的色彩美、形态美,又使幼儿获得的季节特征得到巩固。
这样幼儿获得尤为重要深刻具体的感受,就有可能在绘画活动中较明显地反映出来。
金秋时节,我们把墙饰的内容与主题活动“果娃娃闹秋”结合起来,将“果娃娃大变身”作为命题画,由于幼儿之前对水果已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所以幼儿并不是十分单一地画出圆苹果或长香蕉,而是有的画出了长着头发或穿着花裙子的苹果妹;
有的画出了香蕉船。
又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鱼》为题目的画,我们首先提倡家长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的外形特征,然后我们又通过科学活动让孩子了解鱼的生活习性,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鱼,最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爱的鱼。
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鱼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
因此感性认识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瞧!
这一切的一切不正说明了获得的经验越多,在脑中的印象越深刻、清晰,其创造性也越强。
策略三:
挖掘材料——环境与课程的融合。
我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孕育着丰厚的人文、自然资源。
如何利用生态的眼光,将这些资源带进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中,并使之成为幼儿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呢?
基于此,我们开始大力倡导:
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周围生活中的资源为主要材料,并强调与美术教学活动间的有效整合,使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顺应幼儿成长的规律,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我们将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了以下几个活动版块:
(1)自然材料创意活动:
主要是立足社会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
主要通过自然资源中的树叶、小草、松果、丝瓜筋等材料开展自然材料创意美术活动。
(2)生活用品创意活动:
主要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开展的美术创意活动,让壶、碗、瓢、盆、报纸、塑料袋等成为生活中美的元素,经过教师和幼儿的巧手打扮日常生活用品也都成为了好看又实用的工艺品,创造着生活的美和美的生活。
如在一节小班创意美术活动《宝贝厨房》中,教师将生活中不用的锅碗瓢盆搜集起来,请我们的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意,大胆运用各种作画形式,将这些锅碗瓢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
不仅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而且还成了孩子进行“宝贝厨房”自主游戏时操作的活动材料。
(3)色彩游戏创意活动:
我们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中,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开展玩色活动,各种工具、技巧的综合运用,水粉、水墨、蜡笔等材料本身的肌理变化和自然渗化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能形成新的生动的艺术境,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丰富了幼儿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每一次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每一次尝试都会带给学生新奇与喜悦。
如色彩活动《蔬菜印画》活动中,我们的孩子通过不同的蔬菜形状印画,能大胆想象,通过孩子的几笔添画,有的变成了一辆花车,有的变成了娃娃,每一幅孩子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的。
(4)走近大师创意活动:
我们发现艺术大师的作品往往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幼儿有着很大的艺术感染价值。
因此我们通过欣赏和临摹大师作品的活动,让幼儿觉得艺术大师对他们来说并不遥远,他们可以欣赏大师的作品,与大师对话,而且自己也能进入了艺术家的工作状态,丰富艺术经验,加深了对艺术的喜好和热爱。
幼儿的美术表现往往具有成人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轻松而新鲜的心态,他们更能与艺术默契和相通。
如中班一节美术活动《水墨画的游戏》中,我们的孩子和吴冠中爷爷的水墨画亲密接触,孩子在感受吴冠中爷爷水墨画的同时,在游戏中自己也尝试用点、线、面的形式创作自己的水墨画作品。
结果我们发现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幅幅大师作品。
策略四:
打造特色——研究与活动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