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893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docx

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篇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章概论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经济:

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农业经济学:

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生产关系角度:

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

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

1.起源:

古希腊和罗马

(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约430~354BC)的《经济论》;

(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

(3)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

2.萌芽:

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

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发展

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

尤斯蒂、贝克曼等。

1.泰尔,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

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生产周期长,弹性小。

不能及时调整产量。

生产周期短,弹性大。

可及时调整产量。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容易改变,弹性大。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不易改变,弹性小。

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

(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

影响长,弹性大。

生产规模容易扩大与缩小。

影响短,弹性小。

生产规模不容易扩大与缩小。

(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成本变化小=价格变化小,弹性大。

供给曲线平坦。

成本变化大=价格变化大,弹性小。

供给曲线陡峭。

商品农产品价格下降将导致需求增加

例题: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d=14-3P,Q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供给价格弹性。

解:

Qd=Qs得:

P=4/3,Q=10

例:

价格从1元降到0.8元,

需求量从100斤增加到150斤,则

卖者总收益增加20元

蛛网理论有三个假设前提:

一是从开始生产到产品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二是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三是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蛛网理论是用来解释一些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失去均衡时发生周期性循环波动的理论。

产量和价格会发生周期性波动的,通常是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生产者的供应只能根据上期价格信号决定。

第三章农产品市场

市场类型

从市场主体角度看,可分所有权市场、占有权市场和使用权市场;

从市场客体来看,可分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从市场时序的角度看,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从市场地域结构看,可分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世界市场;

从市场的竞争程度来看,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从市场流通区域来看:

国内与国际市场。

从市场所处流通环节和交易方式看:

批发、零售、采购、直销、拍卖市场

从市场经营品种和方式上看:

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从商品供求特征上看:

买方和卖方市场

农产品集贸市场的发展趋势

1、由初级市场逐步向商业性市场发展;2、市场购销方式已由零售交易为主向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有的集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演化成批发市场;3、由区域性市场逐步向跨省市、远辐射的大市场发展;4、由设施简陋、沿途摆摊的马路市场逐步向规范化、永久性市场发展。

5、特点:

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商品价格经常变动。

两种不同批发市场的比较

比较项目

自发形成

政府开办

投资主体

复杂

国家政府

农产品

多而杂

量大,单一

交易方式

一对一,谈判

会员制、交保证金,竞买卖

结算方式

现金为主

现金,现货交易及期货

组织程度

高,产生价格有指导意义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1.期货市场的第一个功能是套期保值。

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现货商品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交易方式。

2.期货市场的第二个功能是发现价格。

由于期货交易是公开进行的对远期交割商品的一种合约交易,在这个市场中集中了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地点,对各种信息的不同理解,通过公开竞价形式产生对远期价格的不同看法。

期货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反映供求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的预期。

这种价格信息具有连续性、公开性和预期性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晴雨表”和“避风港”。

一是有助于农业信息化,让农民利用价格信息指导生产。

二是有助于农业组织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是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

四是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完善

1、创新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农产品期权,完善市场品种结构,健全期货市场功能:

一要决策权限集中而明确,成立权威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

二要对不同的品种分类指导。

对市场化程度高、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小品种可考虑实行备案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实行审批制,还可考虑实行上市品种试运行制度,三要有上有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

2、大力培育期货市场主体,改变市场投资者中小散户比重过高的格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农产品期市的流动性,保障市场稳定性。

3、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

市场的基本职能、市场体系的构成、问题、现状、建立等书P68

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得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

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3改善综合服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4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

5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四章农业的组合

一、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

(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1从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主要反映了生产要素之间采取什么经营制度、经营方式。

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中采取集体经营,劳动者与土地资源结合是分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制度层面讲,这种组合反映了生产要素的质的关系。

(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1、要素的不可分离性

任何社会的农业生产都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

传统农业时期至少有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但生产效率很低。

现代农业,还有资本和科技。

农业生产中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单一夸大哪一个要素的作用是不行的。

2、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

虽然人们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然而,实践中哪一个要素占多少,却要根据各自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

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3、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

虽然我们强调各种要素的结合,但是,实践中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因土地资源少而农产品紧缺时:

(1)可以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2)可以通过投入科技研究良种,提高单产;(3)当劳动力不够时可以使用机械。

4、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

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合理,比例合理的组合能使要素组合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功能之和。

5、要素组合的变动性

要素的组合随着生产者投入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传统农业时期,土地和劳动占比重大,现代农业社会资本和科技占比重大。

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表现为:

一定量的生产投入与一定量的生产量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当投入一定量的资源时,就会产出一定量的农产品,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函数。

表示为:

Y=F(X)=F(R,L,K,T)

Y——各种农产品产量

X——各种生产要素

土地(R)、劳动(L)、资本(K)、科技(T)

为了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经济效益,各种要素的组合要重视各种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初在农业领域里发现,后来,这个规律已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一条自然科学规律。

因为任何生产行为的资源投入都有一个适度问题,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过度投入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技术替代率:

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要素,在总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所减少要素的量与所增加要素量的比率。

(2)递减规律:

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所引起的报酬增量的变化。

三阶段: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增;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不变;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

随着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报酬的增量。

 

第二篇农业生产要素

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1、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

2、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3、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效果的指标

经济指标

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

②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指标

③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成本

效果指标

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

②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值

③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④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纯收入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

1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技术设施,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

3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农业集约经营中土地报酬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

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与固定投入要素(土地)的配合比例逐渐合理,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同时递增,直到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二阶段:

平均产量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