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
《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深沉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
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鹅卵石。
①或神彩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
提起环境污染,多数人会想到灰暗的天空、黑色的水流、杂乱的垃圾等,很少有人把它与绚烂的灯光联系起来。
人们对光污染了解很少。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指的是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装饰反射光线,明显白亮、眩眼夺目所造成的污染。
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高达45%。
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在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
有关专家认为,视觉环境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它还可能成为制造交通事故的元凶;
它给附近居民住宅带来负效应:
反射光可使室内温度升高,使家用电器及家具老化,很容易因此引发火灾。
人工白昼指夜间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等强光束闪烁夺目所造成的污染。
研究者发现世界上约有2/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1/5的人对银河视而不见,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可以看到2000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
在这样的“不夜城”里,人们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
人工白昼还导致昆虫和鸟儿死亡,也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昆虫的死亡,直接对那些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造成影响,而那些以昆虫为食的鸟类也会因此而间接死亡。
彩光污染指的是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和闪烁的彩色光源所造成的污染。
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
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
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这些年发展很快,“让城市亮起来”成为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
确实,都市的夜晚比过去美丽了许多。
光亮工程还可以降低犯罪率,减少交通事故。
但是,光污染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一直被人们忽视。
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越来越亮”、“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等认识上的误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照明比发达国家落后近50年,别的国家早就淘汰的光源今天我们仍在用。
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国内多数夜景照明不仅耗电量巨大,还十分刺眼,容易让人疲倦,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在欧美和日本,光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还成立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光污染作斗争。
国内很少有人认识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这方面至今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
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目前还是一片空白,只有复旦大学开设了与照明相关的电光源专业。
在国内高校中设立照明专业将是解决光污染问题的一个长久之计。
7.下面是对“光污染”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光污染”指过强、过滥、变化过于迅速的灯光所造成的视觉污染。
B.“光污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
C.“光污染”指光照射过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污染。
D.“光污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大城市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8.下面不属于“光污染”的危害的一项是
A.诱发疾病B.破坏生态
C.污染银河D.浪费能源
9.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导致光污染,夜空的能见度降低,使城市居民看不见星光灿烂的夜空。
B.光污染直接导致视力下降,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超过60%,这是由光污染引起的。
C.彩光污染不仅损害眼睛,干扰大脑中枢神经,而且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
D.夜景照明本身就有利有弊,人工白昼、彩光污染都与之有关,在城市建设中要严格控制。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每小题3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时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③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生。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予曰:
“近语士大夫:
‘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④,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⑤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
“吾言亡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谷偃竹》遗余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⑥。
料得清贫馋太守⑦,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①文与可:
文同,字与可。
北宋著名画家。
筼筜(yú
ndāng)谷:
在洋州(今陕西洋县),盛产竹。
②蜩(tiá
o)腹蛇蚹(fù
):
蝉后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
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
③子由: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④彭城:
徐州。
⑤扫取:
画得。
⑥箨(tuò
)龙:
笋。
⑦馋太守:
戏指文与可。
文曾任洋州知州。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读书者与之与:
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
聚集
C.苏子辩矣辩:
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废:
放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羽化而登仙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他日汝当用之
12.对下列句子中的“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起从之指代“所欲画者”
B.士大夫传之指代与可厌绝求画之事
C.可往求之指代“墨竹一派”
D.余因而实之指代万尺竹之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
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当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的故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
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亡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四.(20分)
14.把下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不仅写景逼真,且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请回答:
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色?
蕴含着怎样的一种理趣?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联系整首诗说说这两句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共4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
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
你欢乐的眼里,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
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影。
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
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
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⑧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
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
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⑾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⑿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你用长者的达观与淡泊抚慰眼前的每一道街景,或者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⒀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⒁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6期,有改动)
17.所谓“屋檐三境”,在文中指的是人生哪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境界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3分)
18.请你简述下列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6分)
⑴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
⑵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19.第⑤段中,作者说:
“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越发模糊了。
”而在第⑩段中,作者又说:
“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这两句话都写到“屋檐”,但前后不一致,是否矛盾,请你作简要分析。
(5分)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⑤段的“仓促而又灿烂”一句中,“仓促”可以理解为对前程中的困难没有充足的准备,“灿烂”可以理解为前程的美好。
B.第⑧段的“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指的是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对家园和生活往事的怀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C.第⑨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漫长的岁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抒发的是人生易老而事业未成的悲哀。
D.作者认为人在历经沧桑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对人生过程的欣赏,才能有一种达观的胸怀。
“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形象描绘。
E.本文在写作上视角新颖,文章层层递进,情节跌宕曲折,哲理和状物在文章中融为一体,含意隽永而意味深长。
六.语言表达题(13分)
21.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
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
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
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
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22.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4分)
我在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庄,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的一刹那间揿(揿,qì
n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自己很满意,朋友也都很喜欢,后来被一位澳大利亚朋友起名为“秋之生命”的照片。
23.根据下面的语境,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6分)
潇洒就是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
潇洒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
潇洒就是的情怀;
潇洒就是的心态。
七.作文(60分)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
对于“宽容”,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识呢?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并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C均读chuāngA测量liá
ng思量liang量体裁衣lià
ng量才录用lià
ngB闷热mēn闷棍mè
n闷声闷气mēn闷闷不乐mè
nD供应gōng供奉gò
ng供不应求gōng仅供参考gōng)
2.D(A辑——缉B篇——翩C谐一协)
3.D
4.C
5.B(A句式杂糅。
去掉“造成的”。
C“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搭配不当。
D“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重视”压缩句子,就是“这个经验值得重视”。
显然,“语文教师的重视”中的“的”是多余的。
)
6.C
二.
7.C
8.C
9.B
三.
10.C
11.A
12.C
13.C
四.14.略
15.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2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必将替代没落的旧事物,诗句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分)“生”、“入”两字将“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2分)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恰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分)
16.略
五.【参考答案】
17.答:
⑴第一个阶段是童年(少年)阶段,其境界的特征是天真(欢乐)。
⑵第二个阶段是青年(中年)阶段,其境界的特征是追求(磨难)。
⑶第三个阶段是老年阶段,其境界的特征是达观(淡泊)。
(每条1分,不全不给分。
18.⑴答:
产生了对理想的追求或对未来的憧憬(或:
产生了创业和发展的要求)。
⑵答:
“假如”指的是人生还有许多种选择。
当人生渐逝,岁月无多,供你挑选的可能性慢慢就没有了,于是,“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19.答:
不矛盾。
①因为前者写的是年轻时志向远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自然觉得家乡的屋檐矮小了。
②后者写的是步入老年,获得了成功,这时的屋檐象征了事业等方面的成就,是一生的收获,所以说很高。
[(5分)只写“不矛盾”,给一分;
分析部分,每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
【C】【E】
[C项的“事业未成”和“悲哀”有错误。
E项的“情节跌宕曲折”不妥。
六.21.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律诗体式定型完成。
3分
22.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庄,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
在那一刹那间,我揿动快门,留下了一张自己很满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照片。
后来有位澳大利亚朋友为照片起了个名字:
秋之生命。
(或:
这张照片后来被一位澳大利亚朋友起名为“秋之生命”。
)4分
23.略(6分)
七.略
附[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时才有吗?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
“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
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
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
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
“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
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
与可把信寄给我说:
“近来告诉文人们说:
‘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
’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
”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
“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
”我对与可说:
“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
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
”与可无话可答,就说:
“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
”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
”与可笑起来说:
“苏先生真会说呀!
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
“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
我的诗说:
“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
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
”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晚上煮笋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
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
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