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765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

(60+50)×

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

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

60×

2+200-50×

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

50×

2+200-60×

2=180(千米)。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了乘、除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小红和小明同住在一幢大楼里,小红住五楼,小明住四楼,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小明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解这道题时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忽略了一楼没有台阶这一重要条件。

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小红住5楼与1楼的间隔为:

5-1=4(层),4层一共有80级台阶,那么每层就有台阶:

80÷

4=20(级),小明住4楼,与1楼的间隔是:

4-1=3(层),因此,小明回家要走3个20级台阶,即:

20×

3=60(级)

因此,小亮回家要走60级台阶。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容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表现得较为突出的一点是重认识,轻情感,即人们称之为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

这种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数学学习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这也可能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原因之一。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爱好,则是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用三种心理满足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

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人与生俱来是有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的身上表现得越为强烈。

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

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

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

师:

“在摸之前请你猜一猜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

刘伊林:

“我猜一定能摸出红色球。

叶能豪:

“我猜一定能摸出蓝色球。

汪丹佳:

“我猜可能摸出蓝色球,也可能摸出红色球。

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

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做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发展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

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

二、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

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

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

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

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

当然也有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看老师,惟恐老师提问到自己。

老师叫小明回答,下面是一段对话:

小明:

这是一个包装盒。

老师:

再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

是一个方形的盒子。

它的名字叫什么?

长方形。

不对。

……

坐在旁边的小华突然举起了手,老师叫她回答。

小华说:

“是一个长方体。

”老师马上说:

“对,你真聪明!

表扬她!

”“棒,棒,你真棒!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华的成功、聪明,是建立在小明的失败和笨的基础上的。

小华获得成功必然导致小明承受失败的痛苦。

试想,如果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怎么回答都不对,另一些同学就会吸取他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就答对了,因为他有了前车之鉴。

如果是合作的课堂,在小组讨论时,小华对小明的回答补充、纠正,那小华的成功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教师以小组为整体奖励。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在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习惯用内部归因来解释成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用外部归因来解释失败(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等因素)。

在合作的情况下,小明会将失败归因于同伴(小组)讨论不够,这样不会伤害到小明的自尊心,不会使小明产生失败的体验,而认为小华的成功是他们集体讨论的结果。

由于满足了心理归属,那么下次讨论时,他还会积极发言,依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满足学生的趋美冲动。

学习的个体──学生们天生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来,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

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时,那么他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的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实验教材,版式灵活,图文并茂,色彩丰富。

比起以前,学生乐于亲近教材、阅读教材。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去发现、欣赏教材中的美,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体验。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页第3题是这样的:

这道题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

这里有96盆漂亮的月季花。

两个同学想把这些花摆成一些好看的图案。

小芳想6盆花为一组摆成一个美丽的三角形。

96÷

6=16(个)能摆16个这样的三角形。

小东想8盆为一组摆成一个正方形。

8=12(个)能摆12个这样的正方形。

我有不同的摆法。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帮助设计,你打算怎样摆呢?

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纸上画出草图。

我想4盆一组摆成圆形更好看,96÷

4=24(个)可以摆24个这样的圆形。

我想5盆一组也摆成圆形,96÷

5=19(个)……1(盆)可以摆成19个这样的圆形,剩余1盆放在一个圆形里当圆心。

这道题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在解决了两个问题之后,目的基本达到,但此时学生没有满足,他们想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美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一次当设计师的机会。

从学生那充满灵性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如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动手剪出自己想像中的对称图形;

学习找规律之后让学生创造规律美化生活;

学了图形的拼组之后让学生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等,都是一些成功的做法。

原因就是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满足了学生的趋美冲动。

四、满足学生自己做主的愿望。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那就是自己的事情想自己做主。

实践也证明,如果条件合适时,给学生做主的机会,他们住住会把事情处理得比较恰当。

当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后,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这也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小学数学沿海版四年级下册统计的内容为:

统计停车场里各种车辆的数量。

我感觉这个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同学们,我们班要举行一次球类运动比赛,选哪一项比赛好呢?

篮球。

乒乓球。

羽毛球。

听谁的好呢?

投票决定,看喜欢哪项的同学最多,就举行那一项比赛。

学生都觉得投票决定这个办法公平,接着就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统计的过程。

当统计表画出来之后,发现喜欢篮球的同学最多。

同学们都同意举行篮球赛。

当时正好校长也在听课,我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做主的机会。

便马上说:

“同学们这么喜欢篮球,今天刚好校长也在,有什么话要对校长说吗?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我看得出来,很多学生把目光投向校长有话想说,但又有些不敢。

我随即进行了鼓励,这时有一个男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我把机会给了他,这位同学说:

“校长您好,同学们这么喜欢篮球,以后我们学校多搞一些篮球活动好吗?

”校长笑着说:

“好!

”同学们看到校长面带笑容,胆子也大起来,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就说:

“校长,我们学校体育馆里的篮球很多都已经坏了,希望校长能找人修理一下或是再买一些回来。

”校长微笑着说:

“好的,我会马上处理这件事的。

”我马上建议同学们抱以热烈的掌声,一方面是为校长听得进同学们的建议,更主要的是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这个环节是我临时加进去的,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看得出来,这节课同学获得了强烈的心理满足。

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这节课自始至终,处处给学生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

从比赛项目的确定,到后来给校长提建议都由学生自主决定。

这个过程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教学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

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都息息相关。

缺乏情感的融入,学习将无法在人的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值得关注。

巧用态势语言于数学课

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魏凤云

课堂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还有态势语言。

态势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是通过人的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的。

它是通过人体的眼神、举止、神态等“无声语言”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对方的一种行为。

态势语言包括形象语言、手势语言、情态语言、“界域”语言等。

态势语言又叫“人体语言”、“动作语言”、“无声语言”。

教师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能收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研究,一个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系指单纯的语言)和38%的声音(包括语调节奏和声响强度作用),以及55%的态势语言组成。

由此可见,教师巧用态势语言,会在数学课上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运用态势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低年级由于年龄的特点,直观的易接受。

而在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时常常会遇到困难。

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态势语言中的手势语言,即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信息。

在整个体态语言中,手势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国社会学家路先?

列维一布留尔指出:

“手与脑是这样密切联系的,以致于实际构成脑的一部分。

文明的进步是由脑对于手以及反过来对脑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我们的语言是由大脑支配的,而手势几乎能够表达所有的语言。

例如:

低年级学习求和问题。

教师利用态势语言,用夸张的手势动作,两只手分别比划出两部分,再做合起来的动作,即把两只手从两端向上会拢,意为求和,并边比划边说:

“把这部分和这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它们的总数了。

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求和问题用加法解答。

”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求和用加法的含义。

再例如求剩余问题,则教师用两只手比划出一个整体。

再比划出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同时说:

“求剩下的部分。

”并比划出剩下的部分。

强调“去掉”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是减去。

同时也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师通过手势动作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态势语言可以达到“意会”的目的

一位教师讲《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教师问天气预报中有负数吗?

学生答后,教师接着问:

“零下5度与5度意思一样吗?

接着出示一个大号温度计,挂在黑板一边,学生能够指出5度,而指出零下5度却有困难了。

这时教师走过去,用手势从零刻度为起点,向下一比划,示意这些都是零下的度数,也就是负数。

此时,老师恰当地运用手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零上和零下。

而教师让学生比较零下5度与零下15度哪一个温度感觉更冷时,教师又一次运用手势,越往下温度越低。

帮助学生理解零下15度更冷。

因为这个知识只需要学生“意会”就可以了,教师运用手势语言巧妙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

三、巧用态势语言可以发挥鼓励的作用

语言鼓励,常以微笑、注视、点头、肯定的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鼓励,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善于运用鼓励的方法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鼓励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之产生欣慰、幸福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健康、全面发展。

鼓励就是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在数学课上巧用鼓励,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精彩发言时,教师翘起大拇指,并不断的点头称赞。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当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孩子一直缄默不言时,教师走过去,用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鼓励这样的学生说。

因为教师给学生积极期望,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心理气氛就会比较融洽,学生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运用态势语言增强训练的趣味性

学了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教师运用态势语言设计“用手指凑十”的游戏。

游戏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学生伸出九个手指头,凑成十。

以此类推。

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

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

用这个充满趣味性的训练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

而人的思维活动也正是在情感的积极状态下,才能得以活跃,创造性的思维才得以产生。

发挥教师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学校 陆 丽

关键词:

探究数学教师指导

内容提要:

由于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角色,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自我否定了老师的作用,走入了探究活动的误区。

我尝试着从探究前的准备,探究时的引导,对探究中阶段性成果的质疑这几方面做了尝试,以使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及时到位。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除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以外,还有通过探索和实践,获取知识。

然而他们的探究,乃是一种自然的带有本能性的行为,如果老师仅仅强调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不到位,那么势必将出现看似热闹实则嘈杂,看似有序实则无章的教学场面。

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水平、表达能力与交流的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适度的准备──引出探究的序曲

在学生自主探究开展之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予以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

为了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准备好探究的情景、探究的材料和探究的问题。

片断之一:

“认识人民币”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购物的情境,然后定格在小明和售货员付钱的画面上。

阿姨,我买枝圆珠笔,请问多少钱?

阿姨:

小朋友,这枝圆珠笔1元。

阿姨,给。

(边说边递上1角)

这不是1元啊?

啊……(惭愧,脸红)

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

(板书课题)

这位教师苦心经营的这个购物环境,仅仅是教师导入新课的工具而已,没有起到情境应有的价值,事实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不认识人民币,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创设,又怎能成为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

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呢?

数学教学的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知识的生长点。

为此,上述情境可作如下改动:

要付多少钱?

你们会取出1元吗?

你怎么知道你取出的是1元呢?

通过这样的改动,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的角色,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研究一元人民币的特征。

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事先必须准备好足够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方便学生发现1元=10角,还要准备一些常见的小商品,贴好标价。

另外为了保障购物活动的顺利展开,老师还可以对一些担任售货员的同学进行“上岗培训”等。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尽管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并且精心设计了情境,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的不精确或者其他种种愿意,常常会引向他们走上与探索主题不相关的路子,迟迟不能提出探究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可以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二、适时的援助──奏响探究的主旋律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让给学生,自己不自觉的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于退出了教学的舞台,当起了观众。

教师走入这样的误区之后,就会导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事实上,当学生从幼儿期的摸索逐步发展到小学低年级中开展一些初步的有序的探索活动,始终存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1.由扶到放。

片断之二:

《认识图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得,老师作了如下设计:

(1)找面

请你们拿出一个长方体,象老师这样攥在手里(只露出一个面),这时候,你还能看到整个的长方体吗?

不能,只能看到一个面。

那么,用手摸一摸这个面,你有什么感觉呀?

光滑的,平平的。

教师操作演示:

把教具长方体的一个面从体上剥离下来,贴在黑板上。

把这个光滑的,平平的面取下来,要知道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

学生操作尝试。

(2)认形

你们刚才画下来的图形都叫什么呀?

象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放,有的斜着躺,但是我们都把它叫做长方形。

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呢?

你发现了什么呀?

(3)小结方法

刚才,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认识长方形的呢?

找到平平的面,画下来,取名字,最后再数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师板书找面、画形、取名、数形

你们用这样的方法还能发现图形呢?

生动手探索。

这是低年级数学探究活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设计,就是先由老师把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由学生按照这个步骤展开操作活动。

2.先放后扶。

片断之三:

《可能性》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摸球的游戏。

同学们现在这个口袋里都放了6个球,有3个黄球,也有3个白球。

随便摸一个,你猜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生开始操作,没有多久,学生就发现情况了。

生1:

老师,***专门摸黄球。

生2:

***不把球放进去。

生3:

我们怎么摸出来的都是白球呀?

生4:

谁记得我们组里摸到了几次黄球呀?

生5:

老师这样摸下去不行,我们小组中有的人抢球,摸了好几次都不让别人。

(这时有的小组中的球突然滚了出来)

师(示意安静):

同学们在摸的时候发生了很多的问题,看来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规则才行。

那么规则该怎么制定呢?

摸球的时候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

我觉得摸完之后要把球放回去。

我们小组要分好工,要有人负责摸,有人负责记,有人负责拿袋子。

还有,拿袋子的同学要摇口袋,省得老是摸出那个球。

我补充一点,同学们摸的时候,每个人要规定次数,不能多摸,摸完后就换别人,其余没有轮到的同学做好监督工作。

这种思路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指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完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放中有扶。

片断之四:

《可能性》一课的认识过程中为了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