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863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江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版)

本要求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本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提出了《课程标准》中8个模块的教学要求;每个模块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二级主题的顺序展开;每个二级主题中包含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相同)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

1.“学习要求”对二级主题的内容,从知识、技能、体验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的界定与《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界定相同。

2.部分行为动词的说明

类型

行为动词

含义

水平

知识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

认识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认识

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别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理解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应用

技能

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独立

操作

体验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经历

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用于、发展、保持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反应等

反应

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具有稳定态度、意志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领悟

3.本要求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进行了说明(在知识点后的括号中,以楷体字出现),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把握。

对注明为“选学”的知识内容,并不意味着不要学生学习,而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仅在考试检测中不作要求。

 

必修

物理1

本模块属于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

本模块划分为:

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学习这部分基础内容时,学生要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一)运动的描述

【课程目标】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质点

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

(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

通过实例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并用数轴表示时间和时刻,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

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及其与速度的区别。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

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并用它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6.速度的测量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对于具体问题,会用v—t图象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用加速度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根据加速度与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知道瞬时加速度,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8.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经历“研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会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会用列表法、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运动特点等。

体验在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规律

通过实例,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规律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v-t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直线运动只讨论没有往复运动的情形,不要求用二次函数解复杂的追及问题)

11.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知道自由落体的概念。

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初步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体会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教学建议】

1.对矢量、标量的教学不宜一步到位,在初学阶段,只要知道二者的区别。

2.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探究小车在恒定拉力作用下的运动,也可以探究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有条件可以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和图象处理。

3.教学中结合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等具体内容,让学生学习极限的思想,体会数学工具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学习要求】

1.力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具体问题中找出施力与受力物体。

知道力的三要素,在具体问题中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只要求会分析受力情况较简单的问题)

2.形变与弹力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

通过探究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不讨论组合弹簧组劲度系数的问题)

3.摩擦力

通过实例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不引入静摩擦因数)

通过实例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不要求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连接体进行受力分析)

4.力的合成与分解

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区分矢量与标量。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

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中的应用,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生活与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5.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通过实例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会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只要求解决在一个平面内的共点力平衡问题,不要求解决复杂连接体的平衡问题)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会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6.牛顿第一定律

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的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7.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和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

8.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9.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用牛顿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理解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不要求求解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在非惯性系内处理运动的问题,不要求求解三个及以上连接体问题)

10.力学单位制

知道单位制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在弹力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或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弹簧秤,并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等。

2.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中要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3.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初学阶段不宜出现连接体问题。

4.在超重与失重内容的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也可组织学生听讲座、看录像等,了解宇航员的生活。

物理2

本模块属于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

本模块划分为:

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三个二级主题。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一)机械能和能源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

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的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

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6.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