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材料作文拟题文档格式.docx
《如何给材料作文拟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给材料作文拟题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决非信手拈来的,它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古人将拟题比作“画龙点睛”,龙虽画好,但是要让它腾飞,是需要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
醒目而新奇的题目才能够立刻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你的文章才可以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形象描绘式
•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
•如关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目拟为《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暗无天日的洞穴”。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然而作者对这几个字却只字未提,只是以形象的标题明确地向阅卷者传达了这个观点。
•2004年的关于“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的作文,一篇名为《蒙着黑纱的幸福》的文章很引人注目。
揭开黑纱,即揭开我们思想上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形象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
•貌离神合式
•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
•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
明月?
黄花”,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这三者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
•又如一篇名为《哀痛者?
幸福者?
》的文章,文中正是借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内容阐明了“换一种思维方式,‘哀痛者’也会变成‘幸福者’”这一观点。
•诗文化用式
•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
•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的观点。
•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争渡!
怎渡?
》,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
“争渡”写出了当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么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
•2005年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有的考生将题目拟为《莫为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巧妙地化用诗句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经典改编式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聪明的作者也正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通常,此类作品的题目便明示了这一特点。
•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
•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流行时尚式
•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
如《“爱”在心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前段日子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上海卷的小考生立即借用,改编成自己的作文题目《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
•以上所列出的题目类型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题目式样。
重要的是考生能够从这些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再融入自己的思考,也能拟出精彩的题目。
点亮如炬的双眼
——话题、材料作文拟题技巧
问题的症结除了学生把“话题”和“题目”这两个概念混淆以外,主要还是思维不畅的原因。
研究表明,初中生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面聚敛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这样看来,拟题的单一实际上是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联系在一起的。
设想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一新,从不同角度获得拟题的途径和方法。
2、回忆已学过的有关“亲情”为话题的课文。
给他们再拟一个题目。
3、给印发的文章拟题。
比一比,谁的题目更夺目。
4、结合自己的体会再拟以“亲情”为话题的题目
2、归纳总结拟题技巧。
参考资料: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
你的作文如果能取个好题目,自然会让阅卷老师对你刮目相看。
好标题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
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
言简意赅,能包孕文章主题。
该怎样拟好题目呢?
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1)运用修辞
如以比喻入题的,《送老人一轮暖阳》(话题:
孝);
以夸张入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话题:
挫折);
以反问入题的,《我是谁?
》(话题: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以设问入题的,《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
效率);
以对偶入题的,《一头白发,满山青葱》(话题:
环保),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话题:
人生感悟);
以拟人入题的,如《地球就诊记》(话题:
环保);
以呼告入题的,《回来吧,妈妈!
亲情);
利用谐音《从心做起》(话题:
利用双关,《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
温情)
(2)引用妙句
引用诗句为题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话题:
答案是丰富多采的);
引用流行歌词入题的,如《一笑而过》(话题:
宽容)《常回家看看》(话题:
引用名句入题的,如《救救孩子》(话题:
素质教育),《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话题:
挫折)。
(3)反常设悬
所拟题目有违常理,故意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理。
如:
《感谢你的敌人》(话题:
竞争),《往事并不如烟》(话题:
关注生活),《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话题:
素质教育)、《儿嫌母丑》(话题:
亲情)。
(4)运用间隔号
如《风景·
湖》《黄山·
挑夫》《老庄子·
老情歌》《汽笛·
布鞋·
红腰带》《胡杨·
古道·
飞天梦》《小桥·
流水·
人家》。
(5)以中心事物入题
《幸福的黄手绢》《二十四双布鞋》《狗尾巴花》《四十九朵玫瑰》《梯田蘑菇房》《永远的蒲公英》《最后一张落叶生日卡》《母亲的照片》《那棵葱郁的高山榕》《一千张糖纸》《二月二,料豆喷喷香》《萝卜灯》《外婆家的打碗碗花》《魂系三棵树》《青天一缕霞》《九九女儿红》《不沉的船》《穿布鞋的故居》《蓝莹莹的星光》。
(以)以中心人物入题。
如《藏北姑娘》《第十一位》《对院的女孩》《盲女琴韵》《神农箫女》《阿彩》《我爹我娘》《阿鸽八斤》《最后一个船夫》《昆仑采玉人》《梦萦阿诗玛》《女兵二十一》《父亲的背影》。
(7)以中心事件入题
如《春夜听雨》《怀念天水》《想念梵高》《迟到》《库姆塔格轶事》《走边城》《追寻鹤故乡》《美丽的约定》。
(8)以文章观点入题
如《善待生命》《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近墨者黑》《我喜欢出发》《浮生若茶》《守住心中的清月》《苦难是一笔财富》《讲点节操》《起心动念,皆应向善》《站直喽,别趴下》。
拟题求新,可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些仅仅是“题海”中的浪花,只要你细心采撷,总结归纳,一定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方法,现在的新闻特别讲究拟题,因此平时养成看报的好习惯,多琢磨新闻标题,对我们作文的拟题必定大有好处。
当然考试时实在想不出好题目就不要硬想,干脆以话题作标题,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题目绝对不要空着不写,否则就白白丢了2分。
教师提示拟题的注意点。
拟题注意的问题
要有沉稳的心态。
心定才能气慧神清,气慧神清才能文思敏捷
要看清题目要求。
话题作文一般包含“提示语、话题、注意事项”三部分,要字字细读,句句推敲,千万不能题目要求尚未弄清就匆匆下笔,
标题贵在一目传神,新颖别致。
根据近年来学生考试中采用的不同拟题法所拟的文题,我们作了一些总结,比较优秀的文题表现在:
1、文采类拟法。
比喻式拟法:
《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人生也是一张答卷》、《心灵激起生命的浪花》
夸张式拟法:
《一花一世界》、《世界很小是个家》
引用式拟法: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风中有朵雨作的云》
对比式拟法:
《我是天才?
还是笨蛋?
》、《成功与失败》
借代式拟法:
《耳朵挑食》
设问、反问式拟法:
《生命?
心灵?
选择》、《中国的教育,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
》
对偶式拟法:
《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解难》
拟人式拟法:
《月若有情月长吟》、《让爱导航》
2、标点类拟法。
《?
+?
=0》、《1、2、3、4、5、6、7》、《出发+拼搏=到达》、《7-1=0》
3、代数类拟法。
《成绩╪素质》、《1+1+1=?
4、口语拟题法。
《叔叔,请您喝茶》、《小孩,别哭》、《不要为我操心》
5、其它类拟法。
设悬念拟法:
《师徒征婚》。
贬义褒用拟法:
《他真“狡猾”》。
一反常理拟法:
《有志者事未必成》。
套用拟法:
《该出“口”时就出“口”》等。
作文的拟题技巧和方法很多,务需多言,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考场作文一定要拟一个令人满意的文题,这样会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谈谈记叙文细部描写的重要性
记叙文有的主要“记事件”,有的主要“记人”。
记人和记事都要涉及到细部的描写。
小说家写小说也是记叙,有著名小说家说起写小说的秘诀,有一句名言道:
“小说,小说,就是往小处说说。
”这句话颇传神,“往小处说说”就是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细部描写。
记叙文哪些地方用到细部描写呢?
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事件的场景、气氛、重要环节都可以有细部描写。
那么在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文中,哪些地方最适宜有细致的描写呢?
我们写文章有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处处都细,要“细”在文章最重要的地方。
如果是写人物的记叙文,细腻描写应该着重于人物的某一处,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地方。
有一位同学写命题作文《窗外》,写自己在室内写作业,母亲在窗外劳作,有这样一段描绘:
“母亲在外面打黄豆,有时会停下一会。
她停下来,外面就没了声响,我也会停下笔。
然后,妈会叫一下我的名字,我就答应一下。
看不到她的人,但我可以想象:
妈妈打黄豆累了,她就停下一会,然后想儿子写作业是不是也累了?
竖起耳朵听,仿佛窗里的笔还在纸上来来去去,好像还有沙沙的声音穿过午后的阳光落在她的耳朵里,然后她就笑了,莫名其妙的笑了。
她一笑,阳光便汇进了她脸上的条条小河里。
母亲那时肯定很像仰着头望着太阳的葵花。
也有时,若外面的声音停了,我便想:
妈妈许是渴了,去厨房喝水了。
那时我也会喊一声妈,妈也会答应一声。
于是我刚才还莫名其妙吊着的心又落了回来。
”
这一段写得最细致的是什么?
是人物的心理。
“我”听不到外面的声响,“我”便在想象母亲的动作神情,“我”竟然想得这么细致,想到母亲时时在牵挂着“我”,想她会因为“我”而欣慰地笑。
这段最后,我听到母亲的答应声,我又会喊她一声,“刚才还莫名其妙吊着的心又落了回来”。
这一段有关心理的细腻描绘,生动地突出了“我”和母亲彼此牵挂彼此相依的深挚情感。
母亲对“我”有着关爱有着企盼,而“我”也明白母亲的苦心,有着对母亲的“回报”。
如果是写事件为主的记叙文,那么细腻描写就要注意放在事件关键处,最能表达主题的地方。
有一篇命题作文为《一起走过》,一位同学写初三时和同学“一起奋斗”走过初三的经历。
他着重描写了一个事件,以此为缩影看出农村孩子一起拼搏的情谊。
他描写了一个停电的夜晚,几个晚自修的同学去邻班借“火种”的事件。
他写道:
“我掏出蜡烛在他们班门口那位同学的蜡烛上点着了。
可一出门,火又熄了。
正值严冬,西北风灌进楼里,风很大。
我拉开上衣,用手护着火将蜡烛宝贝一般地搂在怀中,缓缓地上了楼,刚要到班上,火又灭了。
我灰心地回到教室,老师知道后,又找了几个男生跟我一起去。
我们五个人燃了五支蜡烛,为了安全我捧着蜡烛走在中间,另外四个人敞开怀在四周。
西北风依然吹着,那是一段艰难的路。
我们缓缓的,不敢有半点疏忽。
滚烫的蜡烛油滴在我手上,马上又凝固。
就这样小心地走,我们终于护着这火走进黑暗的教室。
所有人都欢呼着,鼓着掌,他们一个传一个点燃了蜡烛。
教室被照亮了,书本照亮了。
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也被照亮了。
我们又开始学习了!
这段描写真是生动,作者细致地写了“我”一个人“护火种”,“用手护着火将蜡烛宝贝一般地搂在怀中为”,细节描写生动。
又写了我们几位同学一起“护火种”,“我捧着蜡烛走在中间,另外四个人敞开怀在四周”,动人的场景凸现在我们眼前。
还有一处细节“滚烫的蜡烛油滴在我手上,马上又凝固了”,写出了“火种”的来之不易。
这段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同学“一起走过”的情谊,颇为感人。
2009年作文素材加工技巧
我们手中的素材,常常是很简略、粗糙的,要运用到作文中,必然要经过加工,才能作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素材。
如何加工呢?
在这里,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独特的方法:
(一)掌握几个技巧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
如这样一则素材: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的特征,他们又与大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作如下仿写:
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
扩写素材
在对素材的重新加工过程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
所谓扩写,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
如“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把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同学是这样操作的:
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
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
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
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扩大写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
在扩大写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压缩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
压缩!
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
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
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
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
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
如有这样一则素材: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
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他她的孩子被困在了废墟之下。
母亲为了孩子能渡过灾难,在废墟之中,用自己的乳汁不停地喂养他。
这样一来过了很多天后,母亲的乳汁没有了。
为了能够让孩子活下去,这位年轻而平凡的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手指,一根又一根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孩子的生命。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母亲由于血用尽而昏厥。
后来,小婴儿被人发现而得救了,但是,这位母亲却永远地沉睡了,脸色苍白如纸。
这一则素材,讲述了一位年轻母亲的崇高的母爱,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的生命。
但是原素材过长,我们可以“母爱”这话题,进行压缩。
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和婴儿被困在了废墟之下。
几天几夜后,母亲的乳汁尽了。
为了孩子能够活下去,这位平凡的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他的生命。
后来,小婴儿得救了,母亲却永远地沉睡了,脸色苍白如纸。
虚构素材
平时都在说,写作文要真实,要表达真情实感。
是的,文贵在有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贵在进行入情入理的“编造“,也就是虚构。
作文仅仅拘泥于“实”,而不擅长写“虚”,写作的思维就会受到严重束缚,而且难以展开。
其实,虚构是一个文学创作概念,决不等同于跟实际不符合的“虚假”。
所谓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旨。
对于素材来说,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虚构。
有一同学写司马迁的“选择”,作者虚构了司马迁在接受宫刑的前一晚上的内心活动变化过程,经过内心的冲突,最终选择宫刑,目的是为了编撰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
可见,虚构素材是完全可行的。
不过,要掌握几个原则:
一是虚构必须可信。
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
二是虚构要有新意。
对原素材所体现出的观点要推陈出新。
三是要有一定的情节。
没有情节的虚构只是无聊的说教,只有通过情节的推进才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二)多角度加工素材
添加故事情节
对于一些情节简单的素材,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加工,加强情节的故事性,即使素材内容获得扩充。
如写“雨天等待妈妈”这一素材,就可以加入一些故事情节使之更加丰富:
这雨却越下越大,雨点打落在泥土里,形成一滩烂泥。
暴雨中的街头,穿梭着点点伞花,却没有一点是属于妈妈的。
雨声、叫喊声、车鸣声、泥浆声,天地之间仿佛混为一体,凌乱而模糊。
我觉很冷,冷至心肺。
可妈妈还是没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
我有点担忧了。
(2008年浙江温州卷《下雨天,真好》)本片断添加了雨越下越大的情景,同时通过眼睛寻找妈妈这一动作,突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担忧。
丰满人物形象
对于一些人物素材,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相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扩充能对仗物形象起着刻画的内容,从而达到印证话题的目的。
如写一位中考生落榜的故事,如果写成:
她今年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懂事的弟弟鼓励她。
这样的素材只能是单调无味,可以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以丰满人物形象:
“‘姐,前面就是状元溪,八爷说,叫声状元溪,来年准能考中。
’”小弟一脸灿然,凌乱的头发,一双可盼的眼。
弟弟放下扁担,理了理乱发说:
‘姐姐,我帮你叫,我声音大。
’弟弟像山里娃赶集似的掩不住喜色。
”(2008年浙江宁波卷《留在我心底的风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具体。
当然,要使人物形象丰满,一定要仔细分析素材,找的到人物身上的一些突出点闪光点,才能诠释话题的事迹,进行重点加工,切不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流水帐”式的叙述。
转换角度加工素材
对于一些素材,我们可以通过角度的转换,即把自己当成他人来写,会产生别样的效果。
如“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
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
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
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
”(2006年广东江门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你”,一定是文中所替代的“他”,那么,语言、内容等都要符合“他”的特征。
(三)利用几种思维模式
1.探因思维
对一则素材的加工,是不能随意而为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
要找到这一素材最佳的切入口,否则,加工就无从谈起。
如何寻找这一切入口呢?
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推方法即因果思维的形式进行。
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它的原因:
“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而这“因”正是写作的切入口。
2.索果思维
所谓索果思维,就是将话题作为前提,考虑其会导致何种结果。
如2008年重庆中考卷“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结果:
出现许多感人的故事;
人们之间彼此帮助,没有了隔阂;
付出后的收获,掌声是对他的最好回报;
震憾着人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
那一时刻,人性的最美展现了出来……这样推论下去,对素材内涵的把握就更加深刻而全面,对素材的闪光点也找准了,写作也不能成问题了。
3.正反思维
有时,对于一则素材进行分析加工时,为了突出亮点,突出全面,常常运用正反思维进行加工,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工素材。
如有一则关于诚信的素材,我们可以这样思维:
诚信是立身之本,因此人们之间要有诚信;
反过来思维,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就无法立足。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对这一素材进行两个方面的补充引用了。
名校思维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请以“跟随自己”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提示
以上材料,主要是指弘一法师在多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容具有概括性。
如果在作文中,只运用这一素材进行写作,很显然,素材内容不够,怎么办呢?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加工!
(1)加强人物描写
原素材对人物的介绍极其概括,没有展开叙述,那么,可以通过对这一人物进行加工,如增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在他归隐后,亲人朋友们对他的劝告及他的回应,而他却“跟随自己”,不肯还俗。
(2)添加故事情节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