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908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升文档格式.docx

3.(2015·

湖南长沙一模)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

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以及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装备,故A项正确;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现代化,故B项错误;

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是战争,而维新思想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只是在甲午战后维新思想发挥作用,故C、D项错误。

4.(2015·

广东韶关一模)“东洋分沪有银行,亿万金钱进出忙。

钞票流通皆信用,与英与法并争强。

”此竹枝词反映出(  )

A.重农抑商已然破产B.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C.资本输出竞争激烈D.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解析 竹枝词的“东洋”指日本,日本在上海也设有银行,资金数额庞大、流通活跃,纸币流通都有信用,与英法列强不相上下,可判断这首竹枝词应该出现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允许日本人在华设工厂,拉开了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序幕。

题干与“重农抑商”破产无关,故A项错误;

竹枝词反映列强争相扩大在华利益,与社会生活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出英法日的资本输出竞争激烈,故C项正确;

“实业救国”的主体应该是中国人,而不是英法日,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5·

广东湛江二模)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很多:

如上海开埠、《南京条约》签订、英国海军控制广东一带海域和基督教在广东流行等。

这实际上都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关,故A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与阶级矛盾有关,但是此材料没有体现,故B、C项错误;

此材料与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无关,故D项错误。

6.(2015·

江苏盐城三模)“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材料不是从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错误;

材料评价的是近代化,不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属于材料中的否定成份,故C项错误;

材料中“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是指从近代化的视角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5·

安徽合肥一模)辛亥鼎革,民国纪元,改用泰西立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

当时改用阳历的背景有(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④西方文化冲击近代中国

A.①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民国纪元”说明①正确;

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入侵,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②正确;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1924年,故③错误;

辛亥革命前后,西方思想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8.(2015·

山东烟台二模)“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A项正确;

“革命性和民主性”体现在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故B项错误;

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当时做不到“充分行使”,故D项错误。

9.(2015·

河南焦作模拟)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

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解析 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材料既强调了学生的先锋作用,也肯定了商业团体及工人的作用,A、B项只能体现部分信息,故A、B项错误;

C项准确揭示了五四运动的性质,故C项正确;

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0.(2015·

四川资阳一模)宋庆龄说:

“孙中山和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这里说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A.孙中山在多次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后思想转变

B.中共在组织工运遭受重大挫折后认识提高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心愿

11.(2015·

广东梅州一模)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取得“历史的进步”是(  )

A.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国际地位提高

B.中国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计划破产

C.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直追世界强国

D.中国赢得民族独立,社会性质改变

12.(2015·

安徽合肥三模)与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一致的是(  )

①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③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④解放战争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孟良崮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①错误;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②③正确;

“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2015·

山东青岛二模)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图一     图二     图三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

(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

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答案 

(1)不同: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观点:

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信息:

清政府——妥协投降;

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场景:

中英《南京条约》:

“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

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

(三种观点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可)

14.(2015·

四川德阳一模)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

50年代末,研究暂趋沉寂。

1961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随着“文革”的到来……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

“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

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

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

在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解读。

(3)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

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

并据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可知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思想等角度予以分析。

(2)问,材料反映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响应的形势图,可拟定恰当的主题,然后叙述从武昌首义到各省纷纷响应,最终建立民国和清帝退位的过程。

第(3)问,第一小问,对材料进行梳理分层,可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文革”为界,分为不同时期;

第二小问,联系相关阶段特征,可以看到新时期,学术研究百花齐放,而之前受种种影响,则具体到对史学的解释而言,则是由于不同的史学范式所致;

第三小问,分析新中国成立、文革时期及新时期影响辛亥革命的因素即可。

答案 

(1)关系: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

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示例:

主题:

辛亥风云。

解读:

革命时机:

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空虚。

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

革命扩展: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革命成果:

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革命由武装斗争走向和平渐进的道路。

(3)阶段:

以“文革“结束作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理由:

前期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后期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也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

因素:

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