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205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③④

6.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

“(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

常平以赈粜(卖出);

义仓以赈济;

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

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材料表明(  )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7.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

A.我国得到欧洲普遍承认

B.我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C.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

D.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

8.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9.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内阁首相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②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

③18世纪以后英国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④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0.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废止美、英两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

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为废除美、英在华特权进行不懈抗争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利于美、英两国的变化

C.中国坚持抗战维护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利益

D.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导致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

11.某文献记载:

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

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  )

A.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B.截断了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条件

C.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共战略反攻的序幕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

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

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

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2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

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14(15分).英国是第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确立、扩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材料一17世纪初,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

伊利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

法律要做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高德步:

《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材料三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是如何“修补”和“修正”的。

【历史选修1: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

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历史选修3:

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

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

胡适在演讲中说:

“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

”“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

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

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

其依据是什么?

是否正确?

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材料一、二各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说明在雅典政治中法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神学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具体到公民个体权利,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神对雅典政治生活影响较大,但未说明“只”受神明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持不同见解者”,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列宁格勒改名,说明了企图减少苏联历史的影响,故A项正确;

城市改名旨在减少苏联历史影响,而不是否定列宁历史功绩,故B项错误;

城市改名,有利于集成俄罗斯民族文化,但结合这个时间点,此时的俄罗斯更希望减少苏联的影响,以方便他独立,故C项错误;

同样,D项较之于A项也不恰当,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利用时间“1933年”、“美国”以及“全国复兴管理局”,可判断是考查罗斯福新政。

成立全国复兴管理局是新政中复兴工业的措施,目的是为了调整劳资关系。

A是整顿银行的目的;

B是措施,不是目的;

C是社会救济的目的。

故答案选D。

4.【答案】D

【解析】“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体现了德行和智慧的统一,即“知德合一”。

由此,D项符合。

5.【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海主权遭到破坏,故①错误;

题干中没有体现海军建设的信息,故②错误;

从题干张謇提出的建议,以及清政府最终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可知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救荒之法不一”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赈济的方法,而不是赈济的对象,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可知政府有利用市场和控制物价的方法,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可知赈灾措施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可知政府鼓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参加赈济,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图中没有西欧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所以没有得到欧洲的普遍认可,故A项错误;

图中没有美洲、非洲国家,没有体现全方位外交,故B项错误;

图片只能反映许多亚洲国家和中国建交,并不能反映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故C项错误;

和中国建交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A项正确;

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故B项错误;

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故C项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

内阁首相是由在议会占多数议席的政党领袖担任,①说法错误,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1943年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加之美、英和中国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所以中国人民不可能在这一时期进行反美、反英的斗争,故A项错误;

1943年美、英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的废除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一步推进,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美、英出于中国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为支持中国抗战而废除了部分特权,故C项正确;

1943年中国抗战还未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是淮海战役,故A项错误;

锦州在辽宁省,是中国东北,材料指的是辽沈战役,故B项正确;

“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表明分封制破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表明宗法制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表明礼乐制度破坏,这些都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造成中央权力的丧失。

奖励耕战为经济措施,实现统一不能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故A项错误;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与加强中央集权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

南平越族,北伐匈奴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正式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

13.【答案】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

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

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

收回山东主权;

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

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方针和主张: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一国两制”。

影响:

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解析】第

(1)问,从材料中“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可以看出核心观点是先“完全法律”,再“修约”,进而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结合近代最早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回答即可;

“影响”从中国司法、社会性质等方面回答。

(2)问,“背景”结合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西方列强侵略政策的调整回答;

“结果”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日本侵略政策的改变等方面组织答案;

“实质”从侵略中国列强的现实数量变化进行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以材料中的省略号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涉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香港问题和“一国两制”;

第二小问从外交原则、国家主权和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方式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4)问,从国家主权角度分析。

14.【答案】

(1)不同:

工业革命前,国家干预(重商主义)。

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

(2)变化:

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世界工厂)到欧美多中心;

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因素:

工业革命;

经济政策;

交通、通讯手段;

世界市场;

政治制度。

(3)“修补”:

二战后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修正”:

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趋势,加入欧共体。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7世纪初,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可得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政府的政策是国家干预,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一信息“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可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的政策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2)问,第一小问可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变化”,明确答题的方向“世界贸易”,根据材料二信息“围绕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可知19世纪中期世界贸易中心是英国,根据材料二信息“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数据”可知英国、美国、德国所占份额不相上下,即形成了多个贸易中心,由此可以得出变化一:

世界贸易中心由英国垄断变为欧美多中心,根据材料二信息“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可以得出变化二:

世界贸易迅速增长;

第二小问因素可结合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行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二战后”、“修补资本主义”可以得出本题主要考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修补主要指:

二战后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进一步分离。

根据材料三信息“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可得出英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欧共体。

15.【答案】

(1)共同点:

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

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

原因:

西欧资产主义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①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1)问从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主张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可从当时经济及阶级状况分析。

(2)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影响变化即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分析。

16.【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国家:

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

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办法: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解析】第

(1)问据材料中“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句话,可以得出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在一战中属于协约国一方,是战胜国,这与中国切身利益相关。

(2)问对协商国的回答只要联系教材知识,把一战时期的协约国名称答出即可。

后面原因和办法的回答,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教材即可。

17.【答案】

(1)中国政治、经济危机空前尖锐化。

不正确。

国民大革命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在城市。

(2)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

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前者是主观主义;

后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变化以及中国各阶级的特点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