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72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 13页.docx

推荐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范文word版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

篇一:

小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发展性研究

小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发展性研究

摘要: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出其年龄阶段上的特征。

通过对1-6年级302名小学生实施学习动机测验,结果表明:

(1)小学生在内在目标导向上,低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中高年级学生。

在外在目标导向上,6年级学生显著低于2、3、4、5年级,并且2、3、4、5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

(2)小学生在学习价值、控制信念和期望成功维度上,中高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1年级学生。

(3)小学生在测试焦虑上,1年级学生显著高于2年级和6年级。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应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发展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

小学生;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一前言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

刘政宏将学习动机界定为“引起并维持学生自发从事课业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2]1994一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的研究状况显示,国内学习动机文献数量总体来看不断增长,刊登学习动机内容的文献也呈多样化趋势,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初露端倪,学习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3]。

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

篇二: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

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

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

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

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

间缩短,这使

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

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

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

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

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

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

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

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

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

观察力的培养对于

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如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CDarwin)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曾说过:

“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

”因此说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可缺少

的重要品质。

第二,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需要、活动中的多种情况等进行及时、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高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使

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

第三,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需要一定的观察力。

如语文课中字形的分辨和作文中故事情节的记述、情境的介绍、景物的描写,自然课中的对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

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

第四,观察力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也不能具有丰富的表象,因而不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也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根据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属

(2)和(3)阶段。

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属于(3)和(4)阶段。

这与埃尔金德(D.Elkind)和凯格勒(R.R.Koegler,1964)的研究结果一致(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X)。

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对儿童说:

“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

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

”实验结果表明,71%的4岁儿童只看到了图片的个别部分,9岁儿童中仅有21%的人作这种回答,即9岁儿童中有79%的人既看到了一张图片

中的部分,又看到了整体。

这个实验提示了儿童对物体的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发展的过程。

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7、8岁),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

体联系起来。

小学生对于图画的观察,很大程度上受图画内容的影响,图画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能为他们所理解,便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观察水平很差,即使能描述,也很容易出现错误。

另外,儿童观察也受教师或成人的言语指导,如果教师问有什么,他便倾向于列举;要问是什么,他就倾向于说明;要问做什么,他就倾向于解释。

(二)小学生观察品质的特点

王唯(1985)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四个方面。

(1)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例如,在刚学写字时常常是多一点、少一横,对于“已”“巳”和“析”“折”等字形相近的经常混淆不清。

三年级学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2)目的性方面,姚平子专门研究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

他认为,按观察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可将幼儿分成三种水平:

三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任意乱指;二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坚持;一级──能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完成任务。

结果是3岁儿童无一人达到一级水平,4岁、5岁、6岁达到一级水平的人数分别是2%、22%、24%。

姚平子:

《幼儿观察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

(2)。

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他们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

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

(3)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

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有始有终,并能一边看一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即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

但从总体上看,五年级和三年级差异不显著,说明五年级学生还不能系统地进行观察。

(4)概括力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作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往往较注重事物的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位教师将寓言《美丽的公鸡》这一课的插图涂上色彩,并放大让学生观察,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大红鸡冠、美丽的羽毛和金色的爪子,而没有看出公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形象的洋洋得意的骄傲神态。

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概括力有较大提高,五年

级又有显著发展,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学生观察力水平都较低。

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已

有明显的发展。

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

有计划地培养起来的。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1.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如果教师只提出“好好看”“仔细看”之类的笼统的要求,收效并不大。

只有教师细致具体地引导,比如问“这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做什么—想什么—是怎么做的—人物面部表情如何—动作形态怎么样—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才能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观察对象,进行

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给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由一串细小题目循序渐进?

?

按规定路线行进?

?

走向目标,实现教师控制具体过程,而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自己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

?

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自己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载《教育研究》,1997(9),7页。

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意义。

2.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自己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

发展儿童观察的主动性,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的引导。

当然开始教师可以先提出总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步骤,然后再过渡到学生自己独立地提出目

的、任务,并进行独立的观察。

(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

观察依赖于知识贮备。

如果学生对要观察事物缺乏必要了解,就不知从何入手进行观察,也不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

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或参观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在初步了

解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才能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否则走马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