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docx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考点梳理
一、课文理解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寒食》一诗表面上看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此诗借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作。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
4.《藏戏》作者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
文章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藏戏的(特色),使人们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5.寓意吉祥的传统习俗
腊八煮粥:
又称“福寿粥”,寓意增福增寿。
倒贴“福”字:
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过年时吃鱼:
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
过年时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建筑上雕刻蝙蝠:
寓意福从天降、幸福绵延。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一、句子理解
1.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品析: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原因。
2.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品析:
这句话主要描写的是小镇人们看到两个孩子平安回来后的情形。
句子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二、课文理解
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
小说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事情,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顽强、积极乐观)的特点。
2.《骑鹅旅行记(节选)》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作品,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由于之前经常欺负捉弄家里的动物,现在被动物们反击,最后(骑着大雄鹅飞走)的故事。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课文主要写的是汤姆和贝奇获救回家后,小镇人们欢喜的场面以及汤姆向人们讲述自己是(如何脱险)的经过,塑造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有点虚荣心同时又讲义气)的“顽童”形象。
第三单元考点梳理
一、句子理解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品析:
运用排比的句式,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形象地写出日子来去匆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品析:
运用环境描写,这里的“昏暗下去”有两层含义:
一是表现天色变化,傍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二是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我”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课文理解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但是由于家务繁忙,一次次爽约,最后没有去成的事。
在那个星期天,“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心理过程。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
一、句子理解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品析:
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了时间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离现在已经十六年”,照应了文题,这是文中第一次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
二、课文理解
1.《马诗》《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马诗》中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竹石》是借竹子来表现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二则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
全国。
之:
的。
善:
善于,擅长。
弈:
下棋。
者:
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
让。
诲:
教导。
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
只。
译文: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
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
天鹅。
援:
拉。
弓缴:
弓[缴:
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
指鸿鹄。
译文: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
他,指前一个人。
俱:
一起。
弗若:
不如。
矣:
了。
译文:
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为:
因为。
其:
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
不如。
与:
吗。
曰:
说。
非:
不是。
然:
这样。
译文:
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
向东游历。
辩斗:
辩论,争胜负。
故:
缘故。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以:
认为。
始:
开始。
去:
离。
日中:
正午。
也:
助词,无意义。
译文:
一个孩子说:
“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如:
像。
及:
等到。
则:
就。
盘盂:
盛物的器皿。
为:
是。
译文: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探:
伸手。
汤:
热水。
译文: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孔子/不能决也。
决:
判断。
译文:
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孰:
谁。
汝:
你。
译文: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15.表里的生物课文知识点
一、重要词句段解析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童年时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2.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从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3.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句话,用了心理描写,作者一直认为凡事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而蝉和虫都能发出声音,但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所以作者猜测表里有生物,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4.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我不知道说了多久,是说我因为自己发现了秘密,所以逢人就说爸爸有一个装着小蝎子的表,小蝎子会发出声音,说明我执着天真。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是说我长大了明白了,其中真相不是我猜想的,那样就不好意思说了。
5.课文结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结尾含蓄的表达了本文的主旨,而是幼稚天真的做法成了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识点
一、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
”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