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707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

SWOT分析

目录

0.绪论1

0.1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

0.1.1选题背景1

0.1.2研究意义2

0.2相关文献综述3

0.2.1国外研究动态3

0.2.2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5

0.3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7

0.3.1研究思路7

0.3.2研究方法7

1.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基础9

1.1文化产业基本理论9

1.1.1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属性9

1.1.2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10

1.1.3文化产业的功能11

1.2竞争战略理论12

1.2.1价值链12

1.2.2产业集群12

1.3比较优势理论13

1.4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13

2.江西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15

2.1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5

2.1.1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15

2.1.2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7

2.2江西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17

2.2.1江西文化产业的优势分析18

2.2.2江西文化产业的劣势分析19

2.2.3江西文化产业的机遇20

2.2.4江西文化产业的挑战21

3.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22

3.1国内各省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比较分析22

3.1.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资产情况比较22

3.1.2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比较23

3.1.3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分析25

3.1.4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情况比较分析25

3.2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比较26

3.2.1文化产业投入资金比较26

3.2.2文化产业科技水平比较27

3.2.3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能力比较27

3.2.4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比较28

4.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及建议29

4.1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29

4.2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想29

4.3促进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建议32

5.结论34

参考文献35

致谢37

0.绪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正日益引起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

文化产业现如今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0.1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不是偶然的,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要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发展背景的研究是必要的。

0.1.1选题背景

0.1.1.1文化产业己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文化的产业属性越来越强,文化经济化越来越强,文化产业已经实实在在成为社会经济实体中很重要的部分。

文化产业本身蕴藏着极大的利润空间,在许多发达国家己经成为无限的经济增长点,继而也成为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韩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是支柱产业,在对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资料显示,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居世界之首的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25%左右,是第二大支柱产业。

日本仅娱乐业收入就超过其汽车与钢铁收入的总和,而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20%左右。

另外,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日本400家最富公司中有81家是文化企业,而我国500强企业没有一家是文化企业。

韩国早在2007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己经达到了650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7%,其文化产品出口达100亿美元,占世界文化市场5%的份额,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创意产业强国。

0.1.1.2人们的精神消费增长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文化消费已经由“精英消费”转化为“大众消费”,原本为“奢侈品”的文化产品开始有了市场。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饮食费用占整个家庭开支的比重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而减少。

但是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等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等的需求,这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人们的消费能力越强,对文化产品消费的越多。

据统计,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达到6325.340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64%,占总消费的比重为7.6377%。

文化的力量不只推动经济的发展,己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己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0.1.1.3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结果

威廉·

配第(w.Petty)和克拉克(C.Clark)共同研究证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产业结构的下游化趋势显露端倪。

产业结构逐步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方向转变,即实现由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升级与转换。

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在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的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人类社会文化出现了明显的进化,为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20世纪,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资源在其他产业和经济领域作用不断加强,产品生产更加重视文化的含量和文化附加值,这正是产业发展和逐渐升级的现实体现,同时,这也意味着文化经济社会正在日趋形成。

0.1.2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是比较落后的,具体表现在产业规模低,质量低,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缺乏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经验,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要素支撑体系和融资的渠道,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等。

因为落后,所以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更是有必要的,更是有意义的。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意义。

0.1.2.1发展文化产业完整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如果没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要义”就是有缺陷的,就得不到完整的体现。

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它的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城市人口由30%向70%过渡,文化需求就会呈井喷状爆发,并由此带来深刻的变化与转型。

当今中国社会就处在这样一个需求旺盛的井喷期。

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是“要义”中的“要义”。

0.1.2.2发展文化产业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文化产业正是直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产业,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血液。

如果社会不能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精神产品,人们的文化消费就会饥不择食,畸形的、不健康的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应运而生。

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0.1.2.3发展文化产业体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文化产业不仅本身贡献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其文化的属性而产生辐射功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文化条件,因此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面的影响。

如果在经济发展中缺少文化产业这一根柱子,就不能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

因此,必须大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0.1.2.4发展文化产业体现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无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绝对不能忽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都必须在加快工业、农业等各领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不大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谈不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不大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无法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远远落后于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的不利局面,难以消除文化赤字,难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更谈不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0.2相关文献综述

0.2.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已经走过了七、八十年的历程,主要包括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对文化产业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对文化产业政策和战略的探讨,以及对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等。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得益于科技的助推和资金的投入的同时,还要归功于其理论领域的深入探讨。

0.2.1.1应用文化产业理论

西方应用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是直接从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总结和生发出来的,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理论。

美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欧洲文化产业理论的影响,其代表人物约翰·

费斯克(JohnFiske)提出“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大众文化在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两个领域中流动,这也反映了美国文化产业理论所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擅变,即传统文化产业理论强调文化内涵的维护,而美国文化产业理论则突出了一个产业的经济内涵研究。

同时他还提出著名的“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著名观点,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美国文化产业进步的内在动力,对美国文化产业形成理论性的指导。

0.2.1.2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文化工业”是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的。

“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多诺(TheodorW.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walterBenjamin)等。

“文化工业”理论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著作中,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和大众文化》、《文化的肯定性质》、《论流行音乐》等。

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专门写了题为“文化工业: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的一章来展开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文化工业”概念具有特殊的内涵。

首先,它并非一个中性概念,而是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受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丧失了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丧失了艺术价值。

其次,“文化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形态。

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造成了艺术形式的终结。

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看来,文化工业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借助于大众传媒而广泛流传于大众之中、并服务于大众的通俗文化,而是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工业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它是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它把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哲学等融合在一起,在闲暇里操纵人的思想和情感,压抑人的个性,消除人的反叛意识,维护和巩固现存社会秩序。

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阿多诺等人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有片面和偏激之嫌,但他们关于大众文化内涵、特征、功能的揭示,确实反映了发展文化工业的消极方面。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在今后发展文化产业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产业化工程中的技术标尺和人文内涵问题,警惕商业资本与意识形态对人们可能构成的隐蔽的操纵。

0.2.1.3英国文化学派的“文化研究”

英国文化学派以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中心(Centreforeontemporeulturalstudies)的成立为崛起的标志。

其文化产业理论开始深受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后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英国文化学派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的理性思考,同时进行了理论创新,比如,改变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过分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生产影响的理论着眼点,侧重从制度话语和思想意识、权力等微观政治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文化产业。

法兰克福学派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出发,过分强调大众在文化接收过程中的被动性,英国文化学派则注意了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和解放力量,正如斯图亚特·

霍尔所说:

“研究大众文化时,我们应该始终把下面这一点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即大众文化的双重支点,大众文化总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抑制与对抗的双向运动,大众文化研究常会在抑制/对抗这一二元辩证要素之间剧烈摆动”。

另外,英国文化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持的摒斥态度不同,其代表人物雷蒙德·

威廉姆斯强调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少一些精英主义文化,多一些广大下层劳动阶层可以领略和参与的文化内容。

与法兰克福学派从生产视角不同,英国文化研究则是从“接受视角”来分析,“开始关注大众文化生产中隐含的能动力量,深入分析接受者在参与对话时所具有的能动解码实践,发掘在现代文化霸权解构中接受主体的内在多重结构及其能动实践的可能性。

0.2.1.4技术论与“后现代”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还是英国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论都相对轻视了技术的功能,文化产业的特征之一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但除非技术的某些先决条件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就不能谈论这些问题。

当代文化技术媒介的研究始于麦克卢汉,他提出了著名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促使了研究技术媒介影响人类感知的方式成为今天媒介研究的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法国社会理论家波德里亚则以后现代语言阐释产业化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了一套后现代文化理论,对分析文化产业的文本、符号也提供了一系列概念和方法。

无论是德国的批判理论、英国的“文化研究”,还是技术论和后现代主义,迄今都没有过时,当代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吸收了各种相关的理论资源。

国外这些视角的研究对本论文的启发是,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单纯追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而忽视了文化事业的建设,这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宏观上要把握的一点。

0.2.2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标志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从2003年至今,短短几年,有关文化产业的“蓝皮书”、“年度报告”、理论专著、研究丛书以及相关期刊论文等纷纷涌现。

0.2.2.1史学角度

从史学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不多,李向民教授作为中国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之一,在2006年出版了《中国文化产业史》,这本书被列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的前沿教材,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史的一本拓荒性著作。

该书完整地描述了我国三千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史,从洪荒时代的文艺起源写起,按照朝代顺序,历经宋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到民国时期唱片业、文化传播业以及游乐业、舞厅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后写到建国以来的文化产业,并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复苏期、助跑期和加速期。

0.2.2.2一般原理研究

目前,文化产业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地位上已成为一门“显学”,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了文化产业本科专业,有的还开设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方向。

许多学者就从编写高校教材的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研究。

从该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化产业的一般原理,欧阳友权的《文化产业通论》和胡惠林、单世联的《文化产业学概论》以及孙安民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王国华的《文化产业发展散论》等等,为我们构架了文化产业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提出背景、发展历程、概念、特征、类别以及规律与作用等。

其中,《文化产业学概论》还论述了文化产业与现代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及国家安全的关系,并详细分析了文化产业的结构、产业组织、运行机制、战略与布局和文化产业政策等。

《文化产业通论》还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新经济业态、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项目评估等,同时还对文化产业分纸质传媒业、广播电视业、网络文化业、广告业、体育等产业门类逐一论述。

《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在实践部分则从经济学、行为学、市场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对文化产业加以剖析合审视,并列举大量文化产业实践成果。

而刘吉发的《文化产业学》则以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主线,将文化置于国际经济大背景中,研究其发展的逻辑轨迹,填补了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的一些空白。

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一般原理有了立体、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

0.2.2.3经济学角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国际文化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齐勇锋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资机遇》一文中指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非公有经济的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也为非公有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也有作者从产业结构调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张宏在《文化艺术产业的二元构造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一文中认为,利用产业转型期的契机,把中国文化和艺术融入到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借此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附加价值,保障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一文则从大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带给中国文化产业的不仅仅是经济形势的一时困难,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次放下旧有包袱大力推进改革的重要机遇。

0.2.2.4经营管理角度

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离不开经营管理,只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邵培仁的《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是研究文化产业经营与运作的基础性著作,按文化产业的分类进行了论述。

邱莞华等编写的《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如何成功运作大型活动》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著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如何实施项目管理,使当代文化活动节支、高效地运作成功,展示了项目管理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朱希祥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管理》主要从文化市场和文化管理以及营销的角度展开,理论阐述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经营管理创新》一文则从建立和完善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研究了城市传媒集团如何健康发展,为创新城市传媒集团的经营模式提供了参考。

0.2.2.5文化竞争力角度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一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祁述裕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曹世潮的《第一竞争力—成就世界一流的文化战略》、中共中央党校第十九期中青班文化问题课题组编写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等,就从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比较入手,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0.2.2.6文化产业案例研究

运用典型案例促进某个行业的发展,是国内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工作的方法,这类研究主要是把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活动的具体运作(包括演出类、文化娱乐类、音像出版类、影视类以及文化旅游类、图书报刊类和设施管理类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和李颖生的《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两书中收录的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直观地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各个产业门类改革创新、项目策划、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能够引导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0.3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0.3.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

其次,采用SWOT分析法,中观分析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内外部环境以及挑战和机遇等。

最后,通过与国内各省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以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促进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建议。

本文力图采用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以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0.3.2研究方法

0.3.2.1文献归纳

梳理前人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的描述,并结合我国及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及变化,追溯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

0.3.2.2比较研究

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的描述,比较它们的共同及不同之处,试图为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0.3.2.3SWOT分析

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法)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目前该方法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公司战略问题。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其中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于分析内部条件;

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论文结合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使用SWOT分析法将与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一一列举出来,以此提出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1.1文化产业基本理论

1.1.1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属性

文化产业的概念虽然流行已近百年,作为一项产业的发展实践就更早,但国内外至今未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