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475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风向标》地理电子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考点梳理

考点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解析】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

(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水分⑥氧气(02)⑦二氧化碳(CO2)⑧二氧化碳(C02)⑨氧气(02)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考点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改造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CO2放出O2。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态。

生物从陆地水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绿色植物通过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例2】关于图示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①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③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④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解析】此图考查光合作用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D

考点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它是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CO2的平衡作用: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CO2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硫酸钙的形成沉淀。

O2的平衡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CO2的平衡,大气中O2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例3】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为什么?

【解析】由图中关系不难看出,绵羊的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也影响绵羊的数量,它们之间要过到某种平衡状态。

【答案】

(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

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考点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表现

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例4】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20070402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规律性D.不均衡性

【解析】

(1)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会导致该海域气候变冷,CO2浓度降低,温室作用减弱,也会导致气候变冷。

生物衰落,光合作用减弱,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2)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则大气对地面辐射吸引作用减弱。

(3)选项D是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含量增加造成的后果。

选项A、B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

(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

(1).D

(2).D(3).C(4).A

考点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5】

(08年汕头二模)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

【解析】修建水库,可使土壤水增多(Ⅰ),也使蒸发量增大(Ⅲ)。

阿斯旺大坝修建,减少了洪涝灾害,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1.C2.A3.D

重难点突破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典例分析如下: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

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水文

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生物

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

植物也影响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的多。

土壤

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长江中下游气候温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地貌与

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

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是深刻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是流水切割的结果。

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作用而成的。

地貌影响生物

阴坡和阳坡植物是不同的,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影响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和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

不同水文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

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土壤也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

【例6】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

1.

(1)整体性生物(植被)

(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二、区域地理中的整体性案例

1.中亚地区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

多内流河和内流湖;

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

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

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通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欧亚大陆桥。

2.青藏地区“高寒”为主的自然特征

【例7】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

(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1)河西走廊深居内陆,灌溉水源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祁连山冰雪融水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2)若农业用水过度,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加上该地强烈的太阳辐射、旺盛的蒸发、大风等自然力的作用,土地资源将严重缺水,从而造成土地荒漠化。

(1)主导自然条件是水。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沙漠广布;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

(2)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抢分频道

限时基础训练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少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解析】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高山环绕——降水少、干旱、温差大、多大风——植物稀少——贫瘠、土壤有机质少。

【答案】A

2.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不法分子大量盗猎藏羚羊,可能导致()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严重

C.生态平衡的破坏D.当地局部气候变暖

【解析】大量盗猎藏羚羊会使该物种的数量减少,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答案】C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4.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植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答案】3.B4.D

5.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解析】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其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都有积极影响。

6.我国南方季风区,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地貌上是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

气候上高温多雨,发育了红壤;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这是南方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

7. 

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

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问题)。

其次要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

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8.下面两幅图是我国某地环境遭到破坏前后的景象,读图回答问题。

(1)生态破坏后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2)这种变化通常是由破坏开始的。

(3)这种状况已在我国流域和流域发生发展,由于它们都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所以这种状况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大力开展工作。

(4)根据上述分析填表。

A粮食产量下降B粮食匮乏C生态平衡破坏D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第1幅图荒山秃岭,河流干涸,土地荒芜,水土流失;

第2幅图山上植被覆盖,流水潺潺,田地农作物生长茂盛。

通过对比,探究导致两幅图同一地区前后变化的原因。

(1)破碎变干干涸消失

(2)植被(3)长江黄河植树造林(4)依次为BDCA

基础提升训练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最准确的说法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解析】一个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而使恐龙绝灭更加可信。

地理环境具有保持稳定的能力,即平衡功能。

【答案】1.D2.D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

B.地理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体,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二是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4.下列现象不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热带雨林遭破坏,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B.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C.某地区降水量多少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

D.长江中上游山区大量砍伐林木,下游地区洪水频发

【解析】太阳活动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它属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5.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所起的作用有()

①根本改变气候状况②对水文状况几乎没有影响

③能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④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流失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流失,从而能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答案】D

6.下列人类活动不属于趋利避害目的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量开荒种植粮食

B.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C.在浙江沿海修建海塘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

D.在澳门有计划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

【解析】在内蒙古草原大量开荒种植粮食破坏了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是趋利避害。

7.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几千万年前,该地区距海洋较近,气候温暖湿润,现在却气候干燥,试简述其原因。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

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成因联系图中的恰当位置。

A.燃烧矿石燃料B.土质疏松C.风力加大D.二氧化碳增加

E.过度放牧F.过度开垦G.气候变暖变干

(3)结合上述成因联系图,分析人类为防治沙尘暴的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生态破坏为背景,考查理解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此地位于我国西部和中亚一带。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

(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潮湿气流北上,致使该地区气候变干。

(2)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分别是A D G C E F B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退耕还林还牧,合理放牧;

植树造林,采取工程措施等。

8.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

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

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被沙丘掩埋。

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一般有哪些?

                 

        等。

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   (要素)发生变化。

(2)在上述材料中,可以说明哪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

(3)下图是“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

化关系如何?

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基本意思正确即可。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生物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它给人类的启示是:

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3)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关联。

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起加剧作用。

提高能力训练

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