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Word下载.docx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教材分析
调整后第五册的主要变化
第5册中,“二次根式”与“一元二次方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二次根式”原是第4册章数的开方的一节,现单独成为一章,其内容更为完整合适。
“一元二次方程”是原有内容,基本保留,略作修改,更为完善。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有“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两章。
“图形的相似”原为第4册,现后移,作为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增加中位线一节,适当加强理性的数学逻辑推理成分,更好地实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
“解直角三角形”为原第4册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后两节,探索边角关系,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一章,属于概率范畴。
将原第5册的概率的含义与预测和第3册模拟实验的内容合为一章,基于概率的频率意义,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分析意义和简单的预测公式。
主题突出,线条鲜明,那样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学习就更为集中。
第5册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
第22章“二次根式”-----------------8课时
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14课时
第24章“图形的相似”--------------14课时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12课时
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14课时
课题学习-------------------------4课时
各章分析
第22章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和基本性质。
2.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并会用来化简二次根式。
3.理解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4.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5.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进行化简。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大约需要8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
22.1二次根式-----------------2课时
22.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3课时
22.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
复习----------------------------2课时
教学建议
22.1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是在回顾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引入的,重点在于理解二次根式的数学形式;
2.让学生自主探索,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通过计算与观察,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22.2二次根式乘除法
1.让学生通过试一试、思考、说理、概括归纳的学习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形成;
2.本节涉及根式化简所需的三个基本依据,应让学生认真理解,学会运用;
3.适时运用计算器,重视计算器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中的作用.
22.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是类比整式加减法中的合并同类项得到的,教学中可适当复习回顾原有知识;
2.让学生再次通过试一试、思考、概括、归纳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形成;
3.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是描述性的,应让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认识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加减运算中,根式的化简是必要的一个环节,可适时强调根式化简的基本方法.
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
1.联系一次方程、方程组和函数的基本知识,继续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经历对一元二次方程各种解法的探索、归纳,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体会数学学习中比较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3.会用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进行估算和检验.
4.能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和解释所得的结果。
5.让学生进一步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数学建模过程,获得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会数学的价值观.
6.结合实践与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章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3.1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23.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7课时
23.3实践与探索------------3-4课时
复习---------------------------2课时
教学建议
23.1一元二次方程
1.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也是学生对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知识学习的延续和深化,因此应
注意和原有知识的类比与联系.
2.方程是描写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3.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
2.教学中需注重加深对于类比与转化思想的认识和应用,及时对于探索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和归纳,培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按照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循序渐进,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价值的应用问题。
23.3实践与探索
尽力创设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解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逐步养成主动探究和应用的习惯。
第24章图形的相似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相似.认识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
2.探索并确认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面积比的关系.
3.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判断已知线段是否成比例.了解黄金分割.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探索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即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周长、面积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
5.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6.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利用位似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
7.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重心的概念以及有关应用。
8.能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9.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10.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章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
24.1相似的图形-----------------1课时
24.2相似图形的性质-------------2课时
24.3相似三角形-----------------4课时
24.4中位线---------------------2课时
24.5画相似图形-----------------1课时
24.6图形与坐标-----------------2课时
复习------------------------------2课时
24.1相似的图形
1.本节是通过一些相似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似的概念.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相似图形,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相似,从而理解相似的概念.
2.由于一开始学生对于相似只具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所作的判断或画图都只能从直观层面进行。
3.本章主要研究相似多边形和三角形,所以本节中所举例子大部分都是平面图形相似的例子,对于立体图形相似的情况,教学中可适当让学生感受,不必过多的展开.
4.教材P.43中的“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直觉画出与原四边形相似的图形,是为了后面探索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埋下伏笔.
24.2相似图形的性质
1.线段比、成比例线段等基本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处理相似图形问题的基础,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2.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因此与长度单位的选择无关,但一定要选定同样的长度单位。
3.通过“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相似地图中对应线段长度的关系,猜想其中存在的数学关系。
4.让学生利用相似图形的性质,总结判定两个多边形是否是相似多边形的方法。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整个探索过程。
24.3相似三角形
1.P.54中的“做一做”,采用了合情推理的方式,通过测量和推理来让学生获得结论.
2.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材是从角再到边,即从三个角、两个角、一个角到两条边一个角,然后再到三条边,这样的顺序比较自然,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4.4中位线
1.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探索、证明的数学学习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概念与性质。
2.理解认识三角形的重心和物理上的重心的一致性。
3.梯形中位线定理是通过添加辅助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加以证明的,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24.5画相似图形
1.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了解位似的概念,教材是通过画一个多边形的相似图形的方法引入位似的概念,主要让学生掌握用位似的方法把一个多边形
放大和缩小的几种方法,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自己画图.
2.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分形”,前面的雪花图形和后面的等边三角形的自相似图形都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方便画出,有条件可以给学生演示.有关分形的内容和图案互联网上很多,有条件的地方可让学生课后上网收集一些资料.
24.6图形与坐标
1.在“用坐标来确定位置”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直角坐标系来确定方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查找城市地图中的某个地点(一些地图用字母A、B、C……和数字1、2、3……来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方便人们查找),让学生体会他的实际应用.然后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和背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教材P.75中小明通过角度和距离来表述物体的位置,实际上是极坐标方法,教材中没有明确,但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用坐标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军事和地理中常常用到,也要求学生掌握.
3.到本章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平移、旋转、对称、相似等变换.在本节中都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图形经过这些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这样对图形的变换有更深的认识而且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
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知道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3.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4.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的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5.1测量---------------------1课时
25.2锐角三角函数-------------3课时
25.3解直角三角形-------------6课时
复习----------------------------2课时
课题学习------------------------2课时
25.1测量
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测量旗杆的高度,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引出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时,应注意启发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同时应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更简单的方法解决该问题来导出新知识,唤起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
25.2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是根据19.1节中的问题的解法引入的,应启发学生由三角函数的意义直接得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基本关系.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结论是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度量三角板,再利用30°
正弦的意义发现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
的三角尺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说明这一结论.
25.3解直角三角形
1.应尽量把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减少单纯解直角三角形的习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养成:
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
2.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分为几种问题类型,而应注意问题选取的多样性.有时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关系式,这时应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关系式.
课题学习
该课题是对第18章和19章的小结.通过这两章的学习,对一个测量问题,学生一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在实际问题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常常需要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安排了这一个课题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劣,而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评判标准强加给学生.
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大约需要16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6.1概率的预测----------------7课时
26.2模拟实验------------------5课时
课题学习-----------------------2课时
1.回顾实验结果,发现预测概率的可行性,
体会概率值的频率含义,沟通实验概率与
理论概率。
2.会利用分析的方法(画树状图或列表),
预测简单情境下的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3.在简单的问题情景中,会用不同的工具
(包括计算器)进行模拟实验。
4.对同一个概率问题,能从分析哈实验两个
角度加以解决,体会概率的含义。
3.本节不少例题,都附有一些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这些大都来自一线教学,来自于学生,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学时应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对于概率的正确认识。
4.树状图和列表法是从分析角度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应让学生理解掌握。
26.2模拟实验
1.教学时应重视模拟实验的作用,一方面在于解决同类实验工具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概率问题的认识.
2.引导学生注意选择不同的实验工具进行模拟.
3.有意识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课题学习通讯录的设计
五、教学目标与任务。
任务:
第22-26章的学习
目标:
及格率达55%,优秀率达20%。
六、教学措施。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46、14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具体情况,我采取的教学措施如下:
1.备好课。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精心备课。
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做到“五备”,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上好课。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
上课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每一位同学都听得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
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深入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工作在学生中的接受情况,以完善自己的工作。
4.批好每一次作业。
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认真组织学生搞好知识检查,认真组织每单元的自测,耐心辅导,让学生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
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努力去达到。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珍惜时间。
7、好孩子是夸出来,所以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多鼓励学生。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信息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其他学科的资源的整合;
3.课外活动小组;
4.图书室资源的利用;
5.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
6.智力资源;
7.网络资源。
制定计划人:
李迎琼
2007年8月30日
第21章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除法运算。
2、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3、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4、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了解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及检验的必要性。
二、教材特点
1、知识结构安排合理,突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知识安排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兼顾学生的知识体系。
2、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与探索空间,重视各种运算性质的理解与探索。
3、较好地控制了习题的总量和繁难程度,增加了有一定生活背景或与其他学科综合的例习题。
三、教学建议
1、要有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困惑,要有与学生一起探索的执着,要有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不要随意增加例习题的难度,不要随意拔高,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一次方程、方程组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函数的基本知识,进一步观察和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2.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经历对一元二次方程各种解法的探索、归纳,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体会数学学习中比较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3.会用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进行估算和检验.
4.能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和解释所得的结果;
在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会数学的价值观.
5.结合实践与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
(2)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学生对一次方程(组)知识学习的延续和深化.
(2)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认识有了一次飞跃,二次方程的学习也为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做准备.
(3)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一个长时间渗透、巩固的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中“呈螺旋式上升,不断深化”的理念.
3.教材特点
(1)注重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数学建模思想,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删繁就简,废除分类的模式化教学;
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
(3)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注意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4)给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留有空间.(第3节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对一些传统教学内容的处理)
4、教学建议
1.本章总体教学建议
(1)体现课程标准理念,重视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一元二次方程基本概念的形成,方程解法的探索、归纳,实际问题的探索、求解)
(2)尽力创设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注意相关知识的复习、联系;
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解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逐步养成对之主动探究和应用的习惯)
(3)充分利用教材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情况,合理的组织和使用教材;
设计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和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本章学习,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把握好对一元二次方程一些传统内容(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的探索要求.(正确理解相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再增加内容和练习,不作考查、考试内容)
2、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探索过程的兴趣与积极性;
存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较困难问题探索的热情与执着)
(2)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满足于已有的结果;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主动探求和应用;
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3)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注意不同学生的起点,强调基础;
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对具体内容的分类、分层,延缓评价)
(4)提倡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自我小结,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交流)
第二十三章圆
主要内容
圆及其有关概念;
圆的性质;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圆中的计算问题。
删除部分内容:
弦切角、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两圆的公切线、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问题。
1.理解圆及弦、弧、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2.探索并了解垂径定理。
3.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