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548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x

最新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素质:

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人生来的就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2、广义的素质(次要):

是从社会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解,它是指个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培养和个体对社会的积极参与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多方面综合性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

3、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个性教育:

是在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

5、知识经济:

即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

6、国民素质:

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7、教育现代化:

是指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8、终身教育:

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它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正规教育和训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总之,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9、终身学习:

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10、主体教育观念:

是现代学生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

11、世界观: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点体系。

12、广义的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13、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14、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5、教学方式:

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靠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16、创新素质:

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

17、创新意识:

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

18、创新能力:

是指在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创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教育过程和社会带来新成果的能力。

19、创新性:

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0、审美素质教育(美育):

即教育者运用自然的、艺术的、社会的等美的材料培养受教育者的完美观点和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1、应试教育:

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选拔少数人升学为目的,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以单一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发展水平,压抑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淘汰式教育。

22、素质教育目标:

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应该达到的标准。

它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内容、原则及规格,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

23、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即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所要达到的各项素质目标的结构系统。

24、思想素质:

主要指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品质或特征,是素质结构体系中的灵魂。

25、政治素质:

主要指学生在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方面的品质或特性,它在素质结构体系中起统帅作用。

26、道德素质:

是学生在道德认识及其行为习惯方面内化的、较稳固的品质或特性。

27、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作为公民在社会上立身行事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进一步工作或深造所应有较广博的科学知识。

28、身体素质:

是发展其他诸素质的物质基础。

身体素质可以分为:

①体态素质②体质素质③体能素质。

29、心理素质:

是指稳定体现个体心理品质与风貌,自我意识起核心作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30、审美素质:

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

二、填空题:

1、广义的素质是先天素质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

广义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2、生理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体质素质。

它处素质结构中的最低层次,具有先天遗传性,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性。

3、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它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

4、“从广义来说,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使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享有受到正规或非正规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这句话体现了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点。

从狭义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5、素质教育选用的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特征.

6、素质是技能发展的基础,技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7、强调个性发展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来的。

8、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其潜能的优势不同,反映了人的潜能的差异性;人人都有发展潜能的需要,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反映了人的潜能的可开发性。

9、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理论发展是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内动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11、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对应的。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13、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14、终身教育乃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养的总和,保尔·朗格朗在1956年国际成人促进会议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总结。

15、素质教育目标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

16、素质结构体系中的灵魂是指思想素质;在素质结构体系中起统帅作用的是政治素质。

17、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

培养共产主义信念属于政治素质目标。

18、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基础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和科学方法素质,还有基本智力素质;学习的自我调控属于科学方法素质。

19、心理学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将道德素质结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道德情感。

20、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

2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的领导力量是党组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种途径的枢纽的人是班主任。

22、为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培养符合WTO自由、竞争、国际三特性的人才。

23、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可以分为体态素质、体质素质和体能素质。

24、智力因素即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组成;非智力性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组成。

25、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操作和动力功能。

智力性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操作功能;非智力性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发挥动力功能。

“勤能补拙”提示道理是非智力性心理素质可以弥补智力性心理素质的不足。

26、审美素质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

27、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开放性原则首先要求从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

符合创新素质教育民主性原则的是: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28、创新精神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素质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答:

①素质作为人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不能仅从个体某一方面的能力或素质状况做出评判。

②人的各项素质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简述素质的发展性的表现?

答:

是指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特征。

表现为: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人的素质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3、简述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三个关键或涵义?

答: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

②素质教育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更不是单纯应付考试。

③素质教育要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被动、呆板、机械地发展。

4、简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答:

①从广义来说,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使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享有受到正规或非正规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②从狭义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5、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答:

①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

②在学校里,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承受者与体现者,他们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又亟待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③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

A、所谓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

B、所谓选择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选择和思考的余地。

C、所谓创新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简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答: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一是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二是素质教育中的全面推进。

三是对学校内部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

7、简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答:

①学生的素质是做人成材的基础。

学校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学生认知,包括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和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做人,包括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

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②每个人的素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

而每个公民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而民族素质是每个公民素质的融合和升华。

因此,必须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水平。

8、简述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答:

①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选择、观察和创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

②是将学生的差异当作资源开发出来,把发展人的个性作为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学校和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④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1、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的关系?

答:

①考试是检测学生素质的一种方法,考试与素质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对应的。

②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而在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以及对考试结果的评价与解释。

2、21世纪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答:

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②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