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5018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docx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

玉飞天宋代长5、宽3.5、厚0.6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

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

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

线条流畅,打磨光亮。

玉飞天宋代长5.8、宽3.5、厚0.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白色。

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仙女纹玉饰宋代高6.95、宽5.2、厚0.9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质为和田白玉,局部有铁锈色黄斑。

扁平长方形,镂雕三位仙女,中间一位身穿宽袖长裙,头上有高髻,为主人,两旁身体较矮小,头上无饰物,应为侍女。

三人脚下驾云,旁有树木,表现的仙境景象,具有道教故事的意味。

镂空部分是以桯钻去料的技法制作的,局部还遗有桯钻痕。

立体感很强,是典型的宋代玉雕风格。

器背平素无纹,留有琢痕,周边有孔,可作系佩,也可作嵌饰。

松石人物纹玉饰宋代长9.3、宽8、厚0.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

器体略呈方形,扁平,四角处略弧圆。

器物正面雕琢一老妇人和两位侍女,老妇身略弯,手前伸,正注视眼前一龟,脚下流水潺潺。

龟伸颈前行。

身后侍女一手持长杆,一双手合抱而立。

身后松枝摇曳,山石玲珑,藤萝垂曼,祥云灵芝,似一幅人间仙境。

器背面平整,四角有对穿小斜孔,故此物可能为缝缀或镶嵌之用。

整器以多层镂雕、高浮雕的技法雕琢,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

宋代玉雕艺术由于受到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出现了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玉雕,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画”,这类玉器或镂空,或起凸、隐起,题材有人物、禽鸟、花卉、山林,情节生动,构图完美,为宋代玉雕艺术注入了生命活力。

婴戏纹玉佩宋代宽8.2、高5.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以太湖石花草为背景,透雕四童子嬉戏其中,花叶边沿为锯齿状,人物眼、嘴略突出。

这件玉雕设计巧妙,场面活泼,充满童趣。

宋元工艺品中婴戏题材盛行,此件玉雕从工艺造型上看应为宋代作品。

仙人驭凤纹玉饰宋代高7.8、宽5.35、厚2.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

正面隆起,背面微凹。

正面多层镂雕一头戴高冠,衣襟后飘的仙人,正骑跨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长长的凤尾后飘,下有朵朵祥云簇拥。

整器人物饱满,镂空处玲珑剔透,图案设计造型别致。

龙纹玉饰唐宋长6.4、宽3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温润。

长方片状,单面雕,龙作弓背行走状,一爪举至头前,双眼圆睁,毛发及长角后展,尾悬垂,身肥硕丰满。

背面有四对对穿孔,为缀饰玉件。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9.3、宽6.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

龙首平视,毛发后飘,三趾,前爪护宝珠,身弯曲,上有阴刻斜方格纹,尾与后腿相交,脊背琢雕成不规则锯齿纹。

下方为大片花式朵云,流云的动态也加强了龙行进的感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类玉器可佩带,也可作嵌饰。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9.2、宽5.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呈长方形,片状透雕。

龙昂首,挺胸,曲身头上扬为降龙,一爪在前,三爪在后,尾与后腿相交,宝珠琢雕在龙首上方,珠上阴刻几组火焰纹,四周采用减地法琢雕大片花式云朵,佩的边饰打磨平整。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5.4、宽3.2、厚0.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内有絮斑。

器为长方形片状,镂雕而成。

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

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并飞跃于祥云之上。

特别是流云的动态、走向进一步加强了云龙行进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通体玲珑剔透、秀美,背面光素。

龙凤纹玉佩宋代长11.8、宽3厘米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

龙呈回首吞尾形,头部透雕,尾部雕成凤首形。

龙身以厚片状作弯曲形,首尾呼应并各有一孔供穿系。

双龙戏珠纹玉饰宋代长7.7、宽5.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片状,透雕。

二龙相对,双爪举至龙首前,共持一宝珠。

龙身拱形向内弯曲,二龙腿部相交,形成一件不规则椭圆式玉佩。

传说龙喜宝珠,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二龙戏珠图案。

整体雕刻简练,龙佩边饰打磨平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宋代流行的镂雕对禽玉佩构图风格一致,为宋代佳作。

螭纹玉饰宋代长7.85、宽3.5、厚1.6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色,有褐色沁。

扁长椭圆形,正面浮雕蟠螭盘于璧面,螭圆耳,脑后一绺似角长发,肩部有阴刻弦纹,卷尾。

背面浅浮雕勾连谷纹。

整器古朴精致。

龟游荷叶形玉饰宋代长6.3、宽4.5、厚1.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器体略呈方形,荷叶状,四边向上卷曲,边缘呈齿状,两端形成穿系之孔。

以双阴线勾勒出荷叶脉,荷叶内卧游一龟,口吐祥云,向上缭绕,形成灵芝状与飘带状。

荷叶背面有梗,环绕荷叶盘绕。

这种龟游荷叶玉饰在四川及北京宋金之墓中均有出土,反映了道家的长生思想。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5.2、宽4.3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晶莹剔透。

呈长方形,双面雕工。

在菱形开光内,雕琢一升龙穿行于云间,立体感很强。

四周衬以宋代流行似窗棂的毬路纹。

长方形边框用减地法打磨平整,无特意抛光的痕迹,应为宋代典型佩饰。

凤首形玉饰宋代长5、高4.6、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整体饰一凤首。

高高的凤冠,头部以细长密集阴刻线表示毛发,细长眼,嘴部下端有一小圆孔,凤首下端有一鸡心形扣,可供挂系用。

云鹤纹玉佩宋代长7.8、宽5、厚0.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温润光泽。

器体呈水滴状,扁平,顶端有一圆孔,可系挂。

玉佩边框为一圈卷云纹。

框内镂雕一展翅上飞的仙鹤,旁边祥云衬托,仙鹤圆眼,长腿,身上饰有细细的羽纹,优美华丽。

此物可能做霞帔坠子使用。

双鹤云纹玉佩宋代长7.5、宽5.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微有沁。

镂雕相对起舞的双鹤,鹤嘴翅相连,亲密无间。

双鹤足踏云朵,双翅舒展,翩翩起舞。

上部共有一环饰。

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

类似物在金齐国王妃墓曾有出土,可能用于头上冠巾饰物。

双凤莲纹玉饰宋代宽4.8、高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稍有铁锈沁。

扁平体,透雕相向的两只凤鸟立于莲花之上。

凤鸟细长眼,羽发上飘,身上羽毛以阴线纹雕琢,尾羽上飘。

旁有缠枝莲纹,枝叶交缠并在上部交成一结。

两面纹饰图案相同,有唐代铜镜上花鸟纹遗风。

双鹤衔绶带纹玉佩宋代宽5、高4.7、厚0.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少许沁色。

整体略呈方性,片状,镂雕对称的双鹤,作展翅状,鹤下踩祥云。

双鹤共同衔一四环绶带结。

绶带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穿礼服时的佩饰,绶带结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题材。

古代人称鹤为仙,寓长寿,而绶、寿又同音,以此来寓意双鹤献寿。

云山双鹤纹玉饰宋代长8.8、高5.3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玉饰双面雕,下部有一凹槽,故此物可能为梳背。

玉饰对称镂雕一对飞翔的双鹤,周围流云环绕,云朵似花,深雕凹入,中部有一高耸入云的山石。

山石在古代亦有寿山之意,而《淮南子·说林训》有:

“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语,故此玉有献寿之意。

花鸟纹玉带板明代长7.3、宽3.3、厚1.1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

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

采用多层透雕技法进行装饰,中心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花叶舒展,花叶、花瓣均用阴刻线刻画细部,右侧花叶上站立一只鹭鸶,鹭鸶羽翅刻画简洁,似在花间觅食。

雕刻细致,立体感强。

背部边框共六组对穿孔。

云鹤纹玉饰宋代长7.4、宽5.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体扁平并镶嵌在金属托内,近似椭圆形。

中心为双鹤戏逐于云间,双翅拍云,矫首冲天,矫捷自然,周边用云纹装饰,使画面生动、典雅。

鸿雁纹玉饰宋代长3.5、宽2.5、厚0.5厘米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

玉饰呈椭圆形,单面浮雕一飞翔的鸿雁。

鸿雁伸颈展翅,长喙、圆目、长颈身翅羽毛刻画清晰,周边有云纹数朵。

鸿雁的轮廓采用压地法雕出,身上的羽毛以斜刀与阴刻线表现,周围的云朵也以偏斜刀推磨。

玉饰背部平素,右边一穿孔内有残留铜铆,左边有一斜向镂空的弧形孔,用于镶嵌固定。

五伦图玉饰宋代高7.2、宽4.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

体扁平,正面微弧,上端略弧圆,背部平。

通体透雕五只禽鸟和牡丹、山石,中有孔雀回首站立,左右上下各有雉鸡、仙鹤、海东青、鹭鸶共五只禽鸟。

宋代理学倡导“三纲五常”,玉中五只禽鸟就代表了“五常”,又称“五伦”,即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和朋友间所遵循的道德伦理。

孔雀衔花纹玉佩宋代长7.6、宽3.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铁褐色色沁。

整体呈半圆形,片状,透雕一回首孔雀,小圆眼,口衔花枝,翅膀伸展,长长的尾羽后拖,呈排列的鳞片状。

羽翅以阴刻线雕琢,平行排列。

花枝疏朗,花大叶小,枝长而曲。

此玉采用多层次的镂雕方法,颇有立体感,艺术水平较高。

孔雀形玉簪头宋代长5.9、宽3.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扁平体,作孔雀口衔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

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见。

尾部上下并列两个圆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双省纹玉饰宋代长6.8、宽8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白色,细润无瑕。

扁片倭角形,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

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雀高冠、尖喙、圈形眼,微展双翅,凤尾伸展,用单阴刻线琢羽毛、尾翎,上下有小孔,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衔花孔雀形玉佩宋代长6.6、宽4.3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通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

孔雀头顶高冠,曲颈回首,小圆坑眼,口衔花枝,双翼张开,翅上琢密集的细长阴线以象征羽毛,竖阴线中又以一道横亘的长阴线为界,翅边为锯齿状。

尾舒展上翘,排列有五组水滴状羽翎,每个羽翎前端都有透孔。

整体风格奔放飘逸。

鸟衔花形玉佩宋代高6、宽2.9、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鸟头部雕琢简练,嘴衔牡丹折叶,阴线刻两翅,绶带长尾。

器形整体纤巧玲珑,刻工简朴。

鸟衔花形玉佩宋代长6.8、宽3.8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长尾绶带鸟棲息于荷花丛中,作回首衔花的形象。

荷花中心有一竖穿孔,可作穿佩。

衔蜻蜓鸟形玉佩宋代长7.5、宽4.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透雕。

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和长尾,尾部的羽毛上出菱形脊,这是宋代常用的雕琢手法。

唐宋时期,玉鸟的眼睛有的琢成小坑眼,有的用阴刻三角形表示,有的眼部没有琢工,此玉绶带鸟便是如此。

花鸟纹玉佩宋代直径5.8、厚0.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圆形,边缘由一圈联珠组成,中间透雕一只鸟栖于花枝上。

花形玉饰宋代长6.4、宽5.2、厚1.2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无暇。

器为八瓣花形,花瓣肥厚,边缘向上卷起,花瓣深挖,有很强的立体感。

制作精巧,琢磨细腻,抛光极佳。

器中部透雕一菱形孔,两边各有一圆形小孔,可缀系,应为镶嵌之物。

荔枝形玉带饰宋代长3.6、宽2.5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透雕。

正面雕三颗荔枝及枝叶,背面有四组鼻穿孔,为带饰。

《宋史·舆服志》载:

“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

”出土文物中见有金质荔枝形带板。

连环花结纹玉饰宋代长6、宽5.3、厚0.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棕色沁斑。

椭圆扁平体,外缘为四个花瓣形环相连,中间是相互联结的花叶纹。

盘肠形玉饰宋代长11.7、宽4.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圆雕如两个“∞”形盘叠绳索形,为佛教八宝中的盘肠,其上刻阴线细绳纹,雕法有唐时风格。

“宣和”经文玉勒子宋代高5.8、直径1.4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羊脂白玉质,细腻润洁。

外呈八角管形,内为中通圆孔。

通体各面用双勾阴文刻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楷书体,计16行,292字,直读,落款刻“皇宋宣和元年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款。

字体小如芝麻粒般,笔触纤细如游丝,娟秀飘逸,显示了纯熟高超的琢刻水平。

“宣和元年”为1119年。

历经八百多年沧桑,所刻字体仍清晰易读,是极难得的铭刻玉器。

玉人宋代高6.5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圆雕。

发盘双髻俏作呈黑色,身着长袍,腰束带,手持拂尘塔于肩上,衣下摆向左随风飘动。

周身有细小阴刻线雕“米”字纹。

背肩部钻有上下两孔,可系绳。

持莲玉童子宋代高4.7、长4.1、宽1.6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白中泛黄色,有黄褐色斑。

童子通体圆雕而成,头部较大,五官比较集中,葱管小鼻、小嘴、耳朵刻画均较明显。

童子身穿短衣肥裤,交脚而行,右手牵绣球飘带于前胸,左手持莲,莲茎从肩部顺势而下,盛开的莲花和绣球并列于小孩的右肘与右侧衣角处。

上下有穿,当为坠形佩饰。

玉童子宋代高4.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褐色。

童子脸庞丰满,笑容可掬,左手持莲,右手搔首,左腿抬起,右腿屈膝。

身着无领长衫,背面环绕腰际有宽而深的内凹痕,以示束腰。

为传统的莲生贵子题材。

玉持莲双童宋代高6.1、宽5.5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圆雕。

一童子右手曲臂上举莲梗垂向左侧,另一童子左臂上举手握莲梗,右手持莲置于肩后,神态自然。

两童子发式各异,发丝细密刻画整齐。

眼睛有上下两条弧线组成眼眶。

此器有宋代作品风格。

玉童子(3件)宋代左:

高5.7、宽3厘米中:

高7、宽3.5、厚2厘米右:

高7.2、最宽3.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左: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

童子大眼、弯眉、大耳、嘴角上翘,面带微笑,头戴小帽,身穿圆领衫,一手握拳在腰间,一手握拳上举,交脚,一脚抬起。

此童雕琢活泼有力,作练习武功状。

中:

玉质青白色,头部有黄色沁。

童子大眼,小嘴,面带微笑,头顶分发,身穿开襟小袄,左手捧一瓜棱式盒,右手上举,持一灵芝状仙草。

交脚作行走状。

右:

玉质白色,有微沁。

童子站立状,侧首,圆头大耳,小鼻,嘴角上翘,额前左右分发。

身着开襟小衣,衣上有“米”字花纹,童子一手抓住衣边,一手上举,手持一物放于脑后。

颈后有一象鼻孔。

玉童叟宋代高5.6、宽4.1、厚1.6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黄色偏白,温润柔和,有褐色沁。

立雕。

镂雕长者携子击鼓状,立体逼真。

阴线勾饰长眉、细眼、大鼻、月牙嘴、衣褶纹,刀工有力,形态传神,和谐自然。

玉抚鹿玉童子宋代高6.8、宽3.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圆雕。

童子右手持荷叶置于脑后,左手抚一头小鹿,脚踩莲花,大头,八字眉,耳贴于颊部,上身穿方格“十”字纹开身对襟背心,下身肥筒裤。

小鹿昂首,圆眼,口衔莲梗。

宋代童子流行穿有花纹的衣服,背心是宋代童子的独特服饰。

鹿口衔枝图案也常见于宋代。

玉持莲童子宋代高8.3、宽3.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有黄色点片状沁。

圆雕。

童子头硕大,头顶梳双发辫,双眼呈橄榄形,直鼻小口,耳贴于颊部。

身穿无领对襟衣,手持莲花,准备插入放在地上的瓶中。

工艺简约,五官、手指、衣纹多用简单的阴刻线勾出,直线、弧线运用较多,其特征为宋代风格。

玉翁仲宋代高4.2、宽1.6、厚1.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光洁细密,有墨色水银沁和牛毛沁。

立雕,头顶冠,五官模糊,长须挂胸,宽衣肥袖,阴线勾饰长线衣褶纹,上下有一穿孔。

线条流畅,神态凝重。

玉仕女宋代高4.1、宽2.1、厚0.7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圆雕,人物脸面、服饰均用阴刻线雕琢,头饰高发髻,身穿对襟衣衫,衣袖宽大,肩披长飘带。

右侧有一孔,可能为一嵌件。

玉僧人宋代高4.1、宽2.3、厚0.7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光洁透彻,有褐色沁。

扁平体。

浅浮阴线雕刻,头戴僧帽,长眉、杏眼、高鼻、小嘴,宽衣多褶,一手扶膝,一手在怀,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凝重端庄。

背面腰部有一对牛鼻孔,座背钻两个孔眼。

玉胡人宋代高5.1、宽4.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微有黄沁。

圆雕一深目大鼻的胡人,怒目而视,两撇胡须夸张上翘,下巴前凸,双耳带环,长卷发,身穿条纹服,双手搭于胸前,外披有锦纹斗篷,方菱格锦纹内有“十”字纹。

器有上下贯通孔,可佩系。

玉迦楼罗宋代高4.3、宽4.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白色。

圆雕人首鸟身神,头戴莲花帽,眼嘴为圆穴,左眼内尚留有松石镶嵌,肩生羽翅,镂雕凹底,并对钻二孔。

玉卧鹿宋代长10.5、宽3、高5厘米现藏于北京颐和园玉质白色,色泽莹润。

鹿采用圆雕技法,通身光素,曲颈回首呈卧状,曲线优美流畅,神态安详自然。

颐和园旧藏。

衔芝玉鹿宋代高3、宽4.5、厚1.8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细腻温润。

圆雕卧鹿,体态肥硕,口衔灵芝。

玉卧鹿宋代长5.2、高3.3、厚1.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圆雕,圆眼,头部顶出双角,四肢屈于腹下,呈卧状。

鹿背部通腹有一孔。

玉骆驼宋代长9、宽6.9、高3.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

骆驼呈伏卧状,团身曲颈。

驼首前伸,埋于驼峰之旁。

此玉借驼之形,盘曲似镇,可能作文房镇纸。

玉卧虎宋代长6.3、宽3.6、高2.9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

圆雕,体态丰满。

圆眼,阴刻粗眉,头部刻画细腻。

足部阴刻五爪。

尾上翻贴于背,尾部受沁。

玉子母狮宋代高5.5、宽4.8、厚2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局部受沁呈红褐色。

母狮口衔灵芝,狮尾直立贴于脊部,右抓抚子狮背部。

子狮回首状。

一穿系孔自母狮头部贯通至器底。

玉虎宋代长7.5、宽4.5、高4.5厘米现藏于常熟博物馆玉质青色,带黄褐色皮,光泽度较高。

圆雕。

虎后腿作蹬状,前肢站立,双眼炯炯有神,张嘴咆哮。

尤其全身肌肉丰满,矫健勇猛,洋溢出虎虎生气。

一身黄褐色虎皮,增添不少美感。

玉虎宋代长2.5、宽2、高3.2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褐色沁,通体有絮状杂质。

呈坐跪状,浅浮雕圆耳朝上,眼眶内凹,眼球外突宽鼻,一字嘴,抿口,前肢直立,后肢贴地,身躯健壮,上下有贯穿一孔。

雕琢简洁,神态可掬。

玉熊宋代长4.5、宽1.5、高2.3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偏青,有灰色和牛毛沁。

圆雕,呈跪卧式。

熊首前伸朝下,口微张,竖耳小尾,躯体健壮,四肢有力,中部一长方形孔贯穿,阴线勾饰圈眼、耳纹。

线条简洁,憨态可爱。

玉马宋代长2.7、宽1.1、高2厘米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质白色。

玉马曲腿盘卧,微颔首。

头部略大,双眼以偏刀对弧线雕琢,前后眼角不连;鼻翼和口唇以寥寥数刀表现;双立耳,阴刻项鬃分梳左右。

马的神态忠厚温顺,体量较小,乖巧可爱。

马身中部有一通天穿孔,用于穿系佩带。

玉卧羊宋代高4.3、长8、宽5.9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褐色玉皮。

圆雕,卧姿。

身体卷曲,回首,睁目前视,抿嘴,嘴与一后足相连,双角向两边下垂卷曲,角、背及尾部用玉皮巧做呈深褐色。

羊虽通体光素,但身体各部比例协调,抛光柔和。

玉卧羊(残件)宋代高10、长12.4、宽6.1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沁斑。

器呈昂首卧伏状。

三角形目,竖立,四足卧于腹下,背有一贯通圆孔,腹下钻有穿鼻。

颈、背、腿等处刻有密集短阴线纹,腿部弯曲处刻深阴线。

羊身后半部残缺,制木座时补齐。

玉羊宋代长4.4、宽1.4、高2.6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略有灰沁。

羊首前视,橄榄眼,小耳,抿口,长角向后平伸,躯体饱满,四肢弯曲,小尾平贴,呈跪卧状,上下有一穿孔。

线条简洁,造型厚实。

玉狗宋代长10、宽2.7、高3.9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灰白色,有褐色沁。

玉狗作卧式回首状,尾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脊柱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

雕法简朴,生动写实。

玉卧狗宋代长5.2、高2.4、厚1.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温润半透,有黄色沁、牛毛沁和灰褐色沁。

圆雕。

犬首高昂远视,竖耳、突眼、抿口,四肢弯曲向前,前肢并拢,长尾弯曲上翘于臀部。

呈伏卧状,身贯有穿孔,整体立体感强,形态自然逼真。

玉辟邪宋代长4.3、高2.9、宽1.5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温润细密。

圆雕,呈卧状。

水滴眼,八字眉,圆耳,双角。

后翘嘴平阔微张,短髯,如意飞翼,双翼之间有一道深槽。

叶形尾贴于臀部。

造形精美,抛光讲究。

玉卧兽宋代长2.5、宽1.7、高1.3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柔和。

圆雕。

呈卧状,首前视,双勾圈眼,一字嘴,抿口,独角,半圆长耳,前肢分叉,后肢前卧,腰身肥厚,中部有穿孔,古朴憨态。

玉卧兽宋代长6.3、高1.8厘米现藏于晋祠博物馆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

圆雕,作卧伏状。

整体用简单的阴刻线雕琢出圆眼、凸鼻、阔口、齿牙、双耳。

腰、肩部丰满圆润。

短尾贴在身部,造型生动。

玉卧兽宋代长7.5、宽3、高4.9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黄色。

独角兽。

双耳下垂,阴刻线示须、鬃。

背部琢出大连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爪大而尖利。

玉卧兽宋代长7.6、宽3.8、高3.4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黄色,有赭色沁斑。

兽作俯伏回首状,管钻圆眼,背部有隐凸脊珠相连。

尾上翘,用密集的阴线刻出鬃毛。

玉鹅宋代长2.9、高4.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

鹅仰颈向上,腹下隐双足,双翅翘起。

羽翅及尾部用阴刻线琢羽毛,线条细密整齐,羽端呈锯齿状,尾尖上翘。

鹅体内纵穿一圆孔,以供穿系。

玉卧兽宋代高3.6、宽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青色。

卧式,仰首。

角细长弯曲,勾云形耳,桃形眼,方鼻阔口,脊骨突露,身及四肢阴线刻勾云纹,纽丝形尾绕过左后腿向上卷曲。

玉鹅宋代长6.3、高3.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黄色沁。

鹅首回顾,重圈眼,尖喙,长颈贴于鹅身,双腿弯曲呈卧状。

密集短阴直线勾饰羽毛纹,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玉鹅宋代长3.3、宽3.1、厚0.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

圆雕。

鹅身作卧状,镂孔洞作穿。

鹅首前视,短颈,圆眼,高额,尖喙,双翅紧收,丰臀,双爪弯曲。

阴线勾饰翅纹,排列整齐有序,形态自然可亲。

玉鸳鸯宋代长4.5、高2.6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有土沁。

鸳鸯管钻小圆眼,羽翼以简洁阴刻线表示,背部有一穿孔,用于挂坠。

动物形玉佩(4件)宋代左上:

高3.85、宽2.7厘米右上:

长5.1、宽5、高0.9厘米左下:

长3、高2厘米右下:

高4.8、宽3.55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左上:

玉质青色,局部受沁呈褐色。

熊作蹲坐状,缩头竖耳,前爪置于腿上,以细小阴刻线刻出眼、鼻。

头顶至足底有一贯穿孔。

右上:

玉质受沁呈褐红色。

玉雀造型扁平,双翼内收,雀嘴有一穿孔。

制作简洁。

左下:

玉质受土沁呈黄褐色。

鸡呈卧式,头俯视。

阴刻线饰翅及尾部,刻工简洁。

鸡背至腹有一穿孔,用以坠挂。

右下:

玉质白色,受沁呈黑褐色。

鹰圆眼,尖嘴,爪收于腹下,羽翅以阴刻线刻划,作憩息状。

嘴有一穿孔,用于坠挂。

玉鳜鱼宋代长7.7、宽3.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黄色沁。

鳜鱼形,双圈眼,厚唇上翘。

背鳍短而长,身上麟纹以网格纹阴线为饰,扇尾后摆。

背鳍上有一圆穿孔,可系挂。

鱼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如“鱼水之情”、“鱼跃龙门”、“连年有余”等,此玉以鳜鱼为形,寓意“富贵有余”。

玉鳜鱼南宋长7、高3、厚1.55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表面受沁。

鱼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脊部有一穿孔。

阴刻斜格网纹饰鱼鳞。

玉鱼宋代长7.8、宽2.5、厚0.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褐色沁。

体扁平,两面雕琢。

鱼首前伸,嘴略张,尾分叉。

阴线勾饰头、眼、鳍、尾,鱼身为回纹。

鱼嘴有一穿孔,正背面图案相同。

雕法简洁,形态古朴。

玉鱼宋代长8、宽4、厚1.8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鱼的造型为大头,扁身,花式尾上翘,游弋于荷叶间。

衔莲玉鱼宋代长5.3、宽3.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