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选拔方式趋向制度化,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原则。
4.地方行
政制度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
2.清朝设
军机处
6.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本质上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
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7.你能图示出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吗?
8.你知道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带来的影响吗?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加剧了社会政治的腐朽和黑暗,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化事权;
实行监察制度;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3)从汉至唐,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
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主要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5)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6)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枢权力体系变化:
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微考点1
一 初,唐因隋制,①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
百官志一》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和作用?
史料解读:
由①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这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
二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和作用?
①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
②职责分工明确。
③程序、体系严谨。
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①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3 史料三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和作用?
由①反映出三省共同议政,这样集思广益,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四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①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思考4 史料四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和作用?
由①可见三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制约皇权专制。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
2.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微考点2
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①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②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由①可见其选拔标准是学识、考试成绩。
由②可见科举制影响大。
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①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②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由①②可见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
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①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思考3 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由①可见科举制的选拔对象广泛,不论贫富贵贱,都可参加,由②可得科举制成为平民晋升途径之一。
四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
思考4 史料四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存在时间长。
1.科举制的特点
(1)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
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4)时间的延续性:
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
2.科举制的影响
项目
史实阐释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
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微考点3
一 ①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1 史料一画线部分反映了行省制有何特点?
由①可知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由①②可知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
利于中央集权。
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XX百科·
行省制度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行省制有何特点?
说明行省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行省制的特点
(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
(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
综合点1
[要点整合]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盛行时代
和中央的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
诸侯国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续表
郡县制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它是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行省制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认识: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针对训练]
1.[2015·
郑州模拟]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
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B两项明显不正确,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手段,根本目的是D项。
2.[2015·
云南模拟]有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
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 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朝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可知①的表述正确;
元朝的行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故③的表述正确;
元朝的行省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②;
题目中未涉及行省制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故排除④,A项符合题意。
综合点2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演变趋势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特点
要点提纲
1
君主专制
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
中央集权
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3
官僚政治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4
思想专制
统治者通过思想控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奴役,思想控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辅助手段
2.基本矛盾及演变趋势
3.[2015·
武胜月考]下列属于用分割相权的手段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
①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设置三司使'
③明朝设置殿阁大学士'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①②是通过分割相权的手段加强皇权的措施。
③④时代已无丞相,故不是,故选A。
4.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宋代君主在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上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反映出个人独断,君主专制加强,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宋朝重视文官而轻视武官,故B项错误。
内阁在明朝时才开始形成,时间不符合,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1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
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材料概括了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第一,宰相相互牵制、监督,例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第二,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例如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2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三省六部制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作者认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3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朱国桢《皇明大政记》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人,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宦官)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明代内阁阁臣职责的变化。
最初,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后来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皇帝身边的人介入政权,更容易滋生腐败,这一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皇权专制。
真题典例
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
“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北京高考]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
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
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
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4.[2015·
浙江高考]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历史发展与传承。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属于明朝;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属于唐朝;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属于元朝;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属于宋朝。
综上所述,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②④③①,故选B项。
5.[2014·
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
正是由于君权至上,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才容易干预朝政,形成专权局面,从而导致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因此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显不符,排除A、D两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因此B项也不符合题意。
师说高考
考频
本部分内容为高频考点。
①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年21考
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年12考
考过
①古代专制政治不同时代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趋势
②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
③三省六部制概念的理解
④不同朝代选官制的不同特征及启示
⑤不同朝代君主专制的比较
考向
①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
②不同朝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异同点
③不同朝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仿真练习
1.[2015·
孝感模拟]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名称。
除了天子的心腹、亲信和宾客,外朝大臣中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号在内朝预闻政事,成为内朝官。
由此可见内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
D.协助皇帝决策,能够削弱相权
解析 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
虽然其能参与政事,但仅仅是参照皇帝的意见,协助决策,不是行使行政权。
因此A、B、C排除。
孝感一模]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 由材料中“州、县”的改革,体现了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的管辖,实质上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2016·
湖南月考]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
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
破一府,一省震;
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解析 由材料中“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行省制度,认为该制度不利于维持地方稳定。
4.[2016·
张家界模拟]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正确;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实现了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