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402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docx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一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

(一)

摘要学界对于儒家和道家关系的重新认识,不应该始于郭店楚简的出土。

在定州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可以证明这种“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

本文通过对竹简《文子》中“道”与“德”两个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认为“德”是早期儒道之间相互联系的结合点。

关键词“道”“德”“道德”儒道关系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郭店楚简出土以前,学术界基本上都认为是对立的。

但“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一]郭店楚简的出土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探索儒家和道家的某些联系。

但笔者以为,学者们对于儒家和道家的这种联系的认识,不应该由郭店楚简开始。

其实早在1973年河北定县(今定州市)所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可以证明这种“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

以下笔者就以竹简《文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道”与“德”及其关系为例说明之,并求教于方家。

(一)

《文子》之始成书,实际上是为《老子》思想作进一步阐发。

《老子》的基本思想是“道”,这也是竹简《文子》的核心。

在竹简《文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首推“道”。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竹简《文子》总共277枚竹简、2790字中,共有73枚竹简的简文中有“道”字87处,而且贯穿始终。

由此可见“道”在竹简《文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

若仔细看来,则竹简《文子》的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天道

天道是竹简《文子》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是竹简《文子》道论体系的基础。

竹简中记载了文子和平王之间的一段对话:

……道。

”平]王曰:

“请问天道?

”文子曰:

“天之(2119)二]……║□,天之道何如?

”文子曰:

“难言于天□(1184)……□,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能文]其□(2371)……胡象于天道?

”文子曰:

“天之道,高(0585)……大者,损有损之;持高者,下有下之。

(0926)……□曰:

“何谓损有损之,下有下之?

”文(0813)□曰:

“此]不生而喜□,不□而□,](0822)……║道。

”平王曰:

“此天道也。

(0887)……乎是。

”平]王曰:

“吾不能尽学道,能□学人],(2470)……法天道。

”平王曰:

“人法天道奈何?

”(0689)……

以上所引简文在今本《文子》中没有对应的文字,为佚文。

但这段文字的重要性却不能忽视。

当平王向文子请教天道时,文子认为很难讲(“难言于天□”),因为天道是抽象的规律,无法说出它的形状,而且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因物而异,很难描述(“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

平王请文子描述时,文子笼统地概括为“高”和“大”。

“高”说明天道与具体的人事有很远的距离,“大”则说明了天道对人事的重要影响。

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因人事的变化而喜怒无常(“不生而喜□,不□而□,]”),而只是发挥其规律性的作用。

因此,人必须按照天道来办事,是谓“法天道”。

至于如何做法,则因人而异,因为“道之于人也,亦有所不□”(2439)三]。

对于君王与下民来说,也就有不同的做法。

2、王道

王道是君主治理国家和人民的理论工具,其涵义也有深浅之别。

深层次的王道即以君主为首的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浅层次的王道则指对于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不管是在深层次上,还是在浅层次上,王道都是文子道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

在竹简《文子》中,文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君主推行王道的重要性:

子有道,则天下皆服,长有(0590)□社稷。

公侯(0629)……道,则人民和陆(睦),长有其国。

士庶有□],(2218)身,葆其亲,必四]强大,有道则不战(0619)□。

弱小有道,则不诤得识。

举事有](2462)……则功成得福。

是以君臣之间有道,则(0625)……间有道,则]慈孝。

士庶有道,则](2445)之,通之于人也,(1179)□□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

(0937)……则帝王之功成矣。

故帝者,天下之(0929)……者,天住也,天下不适不住,□□](0990)……

由上引文可见,王道对君主等统治者的重要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下皆服”。

对于周天子来说,可以“长有□社稷”,对于诸侯来说,则可以协调国内人民之间的关系,“长有其国”。

而对于实力强弱不同的国家来说,行王道可使大国“不战(而克)”,小国也可“不诤得识”。

五]君主在多大程度上推行王道,他所获得的利益也就有多大。

此即所谓“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

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帝王之功”。

也只有这样,君主才能获得天下臣民的拥护。

即所谓“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住(往)也”。

六]甚至农业生产也能有好收成。

七]

阐明了以王道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子又指出了推行王道的做法。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推行“德政”。

“德”既是君主治理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君主在推行“王道”中所必须采取的策略。

竹简《文子》云:

王曰:

“古者有(0829)以道王者,有以兵……(0850)以一道也?

”文子曰:

“古之以道王者‖,八]……(2210)以兵王者……(1035)者],谓之贪兵。

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0572)众。

欲见贤于适(敌)者,谓之骄兵]。

义兵]……(2217)故王道唯德乎!

臣故曰一道。

”平王]……(2385)

这里,文子明确提出了“王道唯德”,由此“德”在君主行王道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被突出了出来。

这是竹简《文子》中“道”与“德”关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契合点。

3、人道

人道思想在竹简《文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文子的人道思想可以包容王道思想。

竹简《文子》云:

……之,道之于人也,(1179)……□□,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

(0937)……则帝王之功成矣。

故帝者,天下之(0929)……者,天住也,天下不适不住,□□](0990)……矣。

是故,帝王者不得人不成,得人□(0798)……徒暴□,广奢骄洫,谩裾陵降,见余(11941195)……为兵,始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秧(殃)],大人行](2437)……

竹简《文子》又有下面的话:

为下则守节,循道宽缓,穷](0582)……则敬爱、损退、辞让、守□服之以](0615)……生者道也,养□(2466)……不嬨(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0600)……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也。

此四(2259)……逾节谓之无礼。

毋德者则下怨,无(0591)……则下诤,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

四(0895)……□立,谓之无道,而国不(0811)……

在上面所引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子所说的“人道”,是通行于天下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简文中有“道之于人,(无所不宜也)”,九]可以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可以是指“帝王之道”,也就是我们前面论述的王道,也可以是指一般民众的生活规则。

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由于竹简《文子》内容残缺比较严重,我们在其中可以见到的,只有师徒之道十]、君子之道等少数情况。

师徒之道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君子之道则是强调个人修养。

竹简《文子》云:

‖]子自爱也,]小人自气也。

(2322)故天孰]不乐,则天下(2353)……□,是以圣人周征谁举过(2359)……□人喜,故□者毋□毋行],过]喜则□□](2366)……

上面这段文字,是今本《文子》所没有的。

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子的眼里,作为社会上的人,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即“自爱”。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弱点,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成为君子11]、圣人,否则就可能成为小人。

在这些话中,文子也提到了“德”。

可以说,“德”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尺。

(二)

以上,笔者简单论述了竹简《文子》中的“道”,其中也涉及到了“德”。

“德”是竹简《文子》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竹简《文子》中一共有31个句子中出现了34个“德”字,其中“道”、“德”连用者即“道德”作为一个词组出现者也有7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德”在文子思想中的地位。

王道思想是竹简《文子》的核心,但是文子的王道思想的实行却始终离不开一个“德”字。

竹简《文子》云:

毋德者则下怨,无(0591)……则下诤,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

四(08950960)……□立,谓之无道,而国不(0811)……12]

从上面所引用的简文来看,文子似乎认为推行王道要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条件,“德”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德”在文子思想中所处的地位就远远比不上“道”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前面在探讨推行王道的方法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德”是君主推行王道的行为标准,是法天道的具体体现。

.上面所引简文中行王道的其它三个方面的条件,实际上是文子德政思想的延伸。

13]

文子所说的“德”,究竟该如何定义,由于简文的残缺,我们已经无法探究其深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竹简中的平王曾经向文子请教过这个问题,文子也对他进行了回答。

14]而且,文子对“德”是非常重视的,这从我们前面所论述的“王道唯德”就可见一斑。

除了王道需要以“德”作为基本准则以外,“德”与天道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竹简《文子》云:

天道,德之行]也,自天地分畔至今,未(2216)……积之乃能适之,此言多积之谓也。

尧□‖(2249)……

在这句话中,理解“行”字是关键。

《说文》云:

“行,人之步趋也。

”这是解释其本义。

窃以为,在这里“行”字应该是指行为的标准或依据。

15]则在文子看来,“德”就是以天道为指导的,而且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德”就一直和天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积之乃能适之”,“德”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二者具有统一性。

竹简《文子》在下面的论述中更是明白地表现出这一思想。

观之古之天子以下,至于王侯,无□□]……(2376)欲自活也,其活各有簿(薄)厚,人生亦有贤……(0877)□使桀纣修道德,汤武唯(虽)贤,毋所建。

](2252)……以相生养,所以(2213)相畜长也,相□……(2206)

这段简文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就是给道与德的关系进行了定位。

文子以为,道与德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道是德的理论依据,德是道的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又有所分工。

竹简《文子》又云:

子曰:

“道产之,德畜之,道有博](0722)……无为信,不足以□其心,故胃(谓)](0735)……者,□得失之胃(谓)也,故斯人得失者,](0984)……

上文中的“之”究竟指代什么,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在这里所讨论的道与德的关系。

从“道产之、德畜之”就可以看出,道和德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分工。

道是其产生的根源,德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竹简《文子》中,道与德是一种很和谐的共存关系,二者互相补充、各司其责,不可偏废。

因此,作为社会上的人,不管是统治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在遵从道的同时注意修德。

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就有了不同的修德方法,也就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竹简《文子》云:

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2482)……学在肌月(肉);以□听者,(0756)……不深者知不远,而不能尽其功,不能](2500)……

上面的简文在今本《文子·道德》中有对应的文字:

文子平王]问道,老子文子]曰:

学问不精,听道不深。

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专精积稸,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在文子看来,要修德,就要听道。

而听道的方法的不同就决定了效果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修德层次的差别。

以耳听(机械地听)只能学到道的外在的皮毛,用心听(会思考)者可以学到道的比较深层次的含义,而听道的最高境界则是用神听,可以把自己放到具体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