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3497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

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2.背景知识:

(1)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是国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和第三大财险公司,拥有国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中国平安前三大流通股东情况(截至日期:

2007年9月30日)

股东名称

持股数(万股)

占流通股比(%)

股东性质

增减情况(万股)

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

61888.63

24.19H股

公司

未变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61392.93

23.99H股

QFII

日本第一生命保险相互会社

4933.33

1.93H股

新进

谁的“中国”平安: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

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

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

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将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

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

现在汇丰更是已经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流通股份,稳居中国平安流通股东之首。

(2)融资与再融资: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

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

企业要扩、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

融资分类:

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最典型的直接融资就是公司上市。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等。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3.案例分析:

两次上市,平安共筹集资金550亿元。

这些资金是如何用的?

平安部人员给出的解释是:

给旗下各子公司补充资本金用掉一些资金;

发展平安银行,在平安银行收购商业银行,并用来提高平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用掉一大块资金;

在海外收购富通集团流通股权用掉200亿港元,后来又收购了富通集团旗下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两项共花费约440亿元人民币。

中国平安当时的资本金已够未来3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如果是全资控股,平安可以收购3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如果是相对控股,可以最多收购6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巨额融资估计将用于某个特定的兼并收购项目。

上边的背景介绍里头,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平安可以说是外资控股的公司。

汇丰银行通过A股及H股共持有中国平安48.8%的股权,而我们控股仅为7.4%,就算加上其它国公司的持股,也仅仅30%左右,了解清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知道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不仅仅是“圈钱”这么简单了。

为此我们给出了中国平安的并购猜想:

·

其一,将斥资600亿收购汇丰控股5%股权。

其二,已在海外物色好一家小银行,将在A股募集资金之后对其高度控股,成为中国平安海外业务的拓展据点。

·

其三,可能收购英国保险巨头保诚集团。

其四,可能借机并购英国保险机构英杰华集团。

其五,可能参股国银行。

中国平安如此规模的再融资方案,竟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这不禁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质疑一:

为何只向A股投资人要钱?

  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中国平安为什么仅选择在A股再融资,还不同时选择在H股再融资呢?

质疑二:

会不会开一个圈钱的坏头?

  如果平安再融资获批,那么中国人寿、中国远洋、中国石油等大盘股都可以依葫芦画瓢,我国股市将会变成公司的“提款机”。

质疑三:

机构为何能“未卜先知”?

  机构大规模逃离从07年12月10日开始,机构在29个交易日共卖出1.85亿股中国平安,占流通盘的23%,涉及金额193亿元人民币。

质疑四:

平安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

从股价看,股价暴跌,中小投资者多数被套。

从分红看,07年前三季度收益116亿,要10多年才能回馈投资人2000亿元。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为何令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如此不安,以至于最后以失败告终?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上市不到一年即巨额再融资。

1400亿元是什么概念?

比中石油的668亿元和中国神华665.8亿元IPO的总和还多,是A股2007年IPO总和4771亿元的三分之一。

“中国”平安2007年3月1日上市,IPO募资近400亿元,而这个数仅是再融资的零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上市公司都像这样巨额再融资,市场的钱再多也会被抽干。

其二,投资者没有忽略其限售股解禁压力。

“中国”平安的解禁规模高达31.2亿股。

三季报显示,中国平安流通A股8.05亿股,以此计算,3月1日将出现流通股规模4倍于目前的一个“新平安”。

其三,报告没有具体公布再融资用途引起市场注意。

报告称“为了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公司拟申请增发A股”,平安本次增发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后续的大规模收购。

但毕竟没有公布具体的再融资项目,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

其四,技术上空头趋势明显,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中国”平安走势一直疲软。

上证指数分别于去年11月底和12月中旬探到4800点左右低点,其后回升,1月11日已经反弹到接近5500点。

与此对照,“中国”平安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其五,只在A股再融资,不向H股融资的做法,引发市场猜测。

投资者担心,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高价融资,在H股市场低价增持,利用巨大的价差“套现”的操作成为“常用手法”。

4.总结与启示:

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经验教训:

1.再融资的推出时机欠考虑

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要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

2.再融资的规模过大

再融资应该融多少,这里面不仅有利益的问题“度”的问题。

应该说,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根据公司拟定的资金使用项目的资金需要量来确定。

此外,再融资规模的确定也要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和股市的健康发展。

3.再融资方案超出市场承受能力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要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合理合法的利益需求。

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否则再融资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和市场的认可。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中国平安事件对于其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启示,并引以为戒。

1.上市公司在推出融资方案的时候,应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

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要在充分考虑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慎重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并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完成操作程序。

2.上市公司要加强与股东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

中国平安在抛出巨额再融资方案时,不仅没有确定的投资项目,没有确定的资金需求,甚至连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对公众三缄其口。

这使得市场上的股民纷纷给平安扣上“恶意圈钱”的罪名。

加强与投资者沟通,对促进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3.上市公司应考虑中国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和市场反应

中国平安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市场上大量大小非解禁之际,推出其巨额融资计划,忽略了中国与国际场的联动性和市场反映,最终被卷入了这场金融风波。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也应该考虑社会责任,保护资本市场,维护其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是相依存的关系,资本市场死了,对上市公司没有好处。

上市公司对自己在广大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和形象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这种好的形象要通过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行为来表现,如果完全不顾及市场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利益,何谈社会责任?

再我们就是可以看出再融资制度的缺陷:

1.融资方式单一,以股权融资为主

2.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

3.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4.股利分配政策制订随意

5.融资效率低下

5.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中国平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现状:

保险、银行、投资三线突进

截至2010年末,平安寿险规模保费增长20.2%,突破人民币1500亿元;

同时,业务结构堪称行业最优,盈利能力较高的个人寿险业务占比达79.1%,在业排名第一。

个人寿险业务首年规模保费增长37.6%,继续保持着对寿险业务的核心贡献。

平安财产险保费收入跃上人民币600亿元平台,同比大幅增长61.4%,涨幅领跑行业,市场份额提升2.5个百分点至15.4%;

综合成本率下降至全行业最低的93.2%,也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0年平安集团利润中,非保险业务占比由2009年的23.7%提升至了31.5%,显示在保险业务突飞猛进的同时,作为创新试点的平安集团在综合金融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这其中,平安投资系列子公司的业绩吸引了许多目光。

2010年,平安证券实现净利润增长48.7%,达人民币15.94亿元,投行业务完成39个IPO项目及11家再融资项目的主承销发行,股票总承销家数及新股承销收入均名列行业第一。

投资业务中的另外两家公司——平安信托和平安资产管理,也有不俗表现,平安信托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1.5%,达人民币10.39亿元,平安资产管理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率4.9%。

按照市场价值评估,总投资收益率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银行业务方面,2010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增长达60.8%;

零售存款增幅57.4%,均属行业前列;

信用卡发卡超过600万,发卡3年即实现盈利,创造了一个信用卡业的“奇迹”。

同时,平安战略投资深发展也取得阶段性进展,两行整合工作即将开启,这些都为平安未来几年的银行业务以及综合金融布局打下了基础。

存在问题:

目前平安9个子公司,只能依靠集团这一个融资平台。

CEO马明哲曾强调,“平安证券和平安信托都是业很优秀的公司,但现在都面临着资本金的压力。

如果要继续做业务,就需要集团的支持。

未来发展建议:

1.把握中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机会,将中国的业务做大

2.谨慎开展全球资产配置

3.集中精力,重点发展国金融业务。

6.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案例》

《企业导报》

和讯网

人民网

搜狐财经

财管2班第5小组

王万宁欢田源海鑫周易一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