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4328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课题编号:

课题主持人:

数学教研组负责人:

摘 要: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合作学习,特别是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有效合作学习的主要教学策略包括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等。

本文意在对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本文的关键词:

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

但是,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方式正在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误解。

在深入中小学校进行“观课”的过程中,就这一问题与一线教师开展了课堂志的研究。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

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

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

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不少以“合作”冠首的学习和教学改革。

从这一角度看,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对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称。

另一方面,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但在活动取向上却不尽相同。

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四类:

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及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虽然各个研究群体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表述有所差别,但在合作学习内涵和活动取向上,具有共同的认识。

即认为:

合作学习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群性的协同发展”。

基于这一共同性认识,结合美国约翰逊兄弟以及我国主体合作学习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本文将合作学习界定为“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

众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由于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其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也不一致,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给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罗伯特·E·斯莱文[美]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

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

 

    吴向丽在《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

合作学习》一书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

 

   “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加以探索。

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

上述所列,都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及行为学习论。

三、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

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在对美国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对美国成熟理论及实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例如,杭州大学的盛群力教授发表于1992 年2 月和3月《外国教育资料》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较早对国外合作学习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其后的此类研究还包括:

《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述评》(刘振中.上海教育科研,1997.4)、《合作学习的新进展——FCL 教学方案述评》(姚国.山东教育科研,1998.6)、《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评介》(高向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STAD 型合作学习简介:

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何李来.外国教育研究,2005.1)等。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①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清晰的界定。

②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2)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

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

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2)、《主体合作学习:

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9)、《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6),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

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所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

3、忽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四、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合作学习对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现实中,每班学生人数较多,班级授课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实际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新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具有基础性,探索性、发展性、趣味性等特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对知识的自主探索。

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和教学方式恰好能真正体现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

在课堂中,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结合小组合作交流,去掌握知识,然 后由 老师作适当的点拔释疑,并给学生能力展示的机会,在知识掌握的情况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趣,真正实现了每个学生都 在学习的深厚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我们研究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内容的假设是:

通过合理的分组,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于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研究的内容

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

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

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

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