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 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docx
《山东博物馆 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博物馆 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博物馆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
山东博物馆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
山东省博物馆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
山东省博物馆元青白釉鱼耳香炉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白地塑贴人像高足香炉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宫廷庆典、茶社酒肆都会用香,特别是庞大的文人群体迅速崛起,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人们对香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融合了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愫,使香文化成为一种生活志趣的自然表达,充满灵性、富有诗意。
香料来源的扩大使宋代所用的香品更加丰富,合香成为普遍形式。
而沉香以其沉稳的特性被当作核心的定香使用,加之品性独特、卓然不群,与文人气息相通,致使其广受喜爱。
由于宋代制瓷技术发达,各大窑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作出既美观实用又迎合文人需求的各类香器。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定窑白釉素贴螭龙行炉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耀州窑白釉弦纹行炉
宋金北方流行炉式,形如高足杯,为开敞式,宽弧沿(或宽平沿)、筒腹、高喇叭状圈足,北方耀州窑、定窑、磁州窑及陕西、河南等地窑口均有生产,有白釉、青釉、黑釉、黑花及刻花等品种。
此式香炉可上溯至唐。
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北宋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其中一位供养人手捧的香炉即为此式。
此炉炉宽平沿下斜,敛口折腰,覆盆式足。
胎体洁白致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定窑白釉镂空香熏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狮钮香炉
唐宋时期流行兽形香熏,狻猊出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种。
传说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是佛祖文殊菩萨的坐骑,形如狮,喜烟好坐。
而古书中记载狻猊与狮子同类,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狻猊与狮子的形象愈发接近,狻猊出香渐渐定型为张口狮子的形状,成为香具中最具特色的狮子香熏炉。
炉盖做蹲狮状,张口怒目,蕉叶尾上翘,腹空与嘴相同,盖底圆形子母口与炉身相扣合,炉身呈杯状,直口,平折沿,圆唇,深腹。
胎白色,釉色晶莹呈半透明状,质地细密坚硬。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青白釉刻莲瓣纹香炉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银塔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青釉塑贴人面香熏
炉盖肖山峦形,底部有规整的出烟孔,炉口作出大宽边折沿,炉身模印浮雕人面,下承花式圈足。
胎质细薄,釉色晶莹。
传统博山炉在宋代还有应用,不过多只是充作炉盖。
这件香熏,炉盖为叠耸的山峦,下镂出烟孔,炉口作出大宽边的折沿,炉身浮雕人面,下为花式圈足,整器有较明显的宗教意味。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青釉塑贴人面香熏
山东省博物馆宋哥窑戟耳炉
山东省博物馆南宋吉州窑黑釉立耳鼎式三足炉
山东省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黄釉折沿行炉
沉香是沉香属植物受真菌感染后,产生暗色芳香树脂,可作香和香水。
沉香属隶瑞香科,原产亚洲热带地区。
沉香天然资源稀缺,由于人类过度采伐导致其在野外生存处于受威胁状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因此将沉香属所有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
沉香在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用作药物、燃香和其他宗教目的。
在我国,沉香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唐代就如甘草一样,无方不用。
此外,沉香也是重要燃香用料,在宫廷生活、佛事活动、文人交往中有重要的地位。
但沉香的使用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
“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
故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芗。
”周人崇尚燃香祭天、佩香敬长。
祭天时,酹酒用郁金酿制的鬯酒,柴祭燃烧萧(艾)、黍、粟并加羊油,以求“交于神明者”。
燃香不仅用于祭天敬神,还作为生活礼仪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礼记·内则》记载: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
”未婚男女要在鸡叫头遍,起床洗漱,佩戴香囊(容臭),问父母准备何种饮食。
而佩兰、江离(芎藭)、辟芷(白芷)等为常见佩戴香物。
汉代,燃烧香草的现象极为普遍。
《汉书·龚胜传》有“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的描述。
汉以降的燃香祭祀制度是在先秦焚香柴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宋叶梦得在《叶氏香录序》写道:
“古者无香,燔柴炳萧,尚气臭而已……至汉以来,外域入贡,香之名始见于百家传记。
”而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中亦称“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
沉香能“上彻诸天”,是奉祀上天的极品。
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记载了统治阶级对沉香的青睐:
“真宗时亲禀圣训:
'沉、乳二香,所以奉高天上圣,百灵不敢当也,无他言。
’”由此可见,沉香发展成为燃香祭祀的首选显然与其自身品质和先秦以来的燃香礼制有关。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象郡治即今广西崇左市,辖地包括今广西西部及广东雷州半岛、越南北部和中部。
此区域即土沉香、粗壮沉香原产地。
热带地区原产的沉香输入中原地区成为可能。
从汉武帝开始的对华南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的稳定统治,保证了沉香能够长期稳定地输入中原地区。
三国时期吴国万震在《南州异物志》记载道:
“木香,出日南……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曰'沉香’”。
文中提到的“日南”即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辖今衡山以南、巴江以北地区。
西汉时,日南已经形成香市供商人交易诸香。
可以确信,沉香在西汉时期已经输入中原地区。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扶荔宫,中植蜜香(即土沉香)百本。
汉宫有披香殿,班固在《西都赋》记载:
“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合欢、增城、安处、常宁、茝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
”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立赵飞燕为皇后,其妹赵合德为昭仪。
姊妹两人以“沉水香”为礼互赠。
《西京杂记》记载“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五层金博山香炉、回风扇、椰叶席、同心梅、舍枝李、青木香、沉水香。
”《西京杂记》已被确证为汉代史料,据此则说明沉香至迟在公元前1世纪已经用作宫廷燃香。
香炉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有灰陶竹节纹熏炉,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黑陶弦纹罐,二者皆是早期的熏炉。
铜熏炉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陕西凤翔县姚家岗秦雍城宫殿遗址出土有覆斗座球形凤鸟衔环青铜熏炉。
汉代出现了专门于炉内炭火上徐徐燃烧香球或香饼的熏炉,与先秦熏炉相比,炉身变深,炉盖升高。
博山炉有陶、漆木、青铜质地,整体为一高柄豆,盖雕刻或彩绘山岛仙人,下承一盘。
博山形象与秦始皇时期开始追摩的海中三仙山有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此后,秦始皇追觅仙山的活动延续到其逝世。
秦始皇在其巨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按照河汉天象建造宫殿建筑群。
汉武帝发展了秦始皇的神仙崇拜,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扩建上林苑,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于苑内起建章宫,并开挖太液池以象北海,海中堆筑三仙山。
从考古材料看,最早的博山炉实物也都集中于汉武帝时期。
博山炉被认为是燃烧包括沉香在内的外域进贡香料的专用工具。
汉地的燃香制度甚至影响到东南亚。
苏门答腊克灵齐(Kerinci)古墓中曾出土汉代灰陶熏炉,底部勒铭“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
沉香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公元前214年之后,土沉香和粗壮沉香的部分产地开始纳入中国版图,沉香输入中原成为可能。
但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间,这一区域为南越国所控制,原有输入通道此期间也被阻断。
沉香输入中原、用作燃香的时间最早可能出现在汉武帝初期。
原因有三:
第一,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长沙軚侯利苍妻子墓出土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等9种香料,均为亚热带原产香料类型,未见沉香、龙脑香等热带香料。
第二,汉武帝前期已经出现了专用的燃香器具,博山炉的仙岛人物造型和深腹高盖设计与沉香的文化涵义和香烟特点相匹配。
第三,汉武帝前期,南越王慑于汉朝的强盛,曾进贡土产异物以显示和平诚意。
元封间(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5年),汉武帝“起方山像,招诸灵异,召东方朔言其秘奥,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碑香、涂魂香”,所燃香料即有沉香。
西汉前期使用沉香作为燃香的习俗可能源自华南的古南越国,广州南越王赵眜(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墓出土铜熏炉内有炭粒状香料残存,广西罗泊湾二号汉文帝时期的南越国墓出土铜熏炉内有白色椭圆形粉末块,推测为龙脑或沉香之类的香料残留。
山东省博物馆明晚期铜胎掐丝珐琅鸳鸯形香熏明代雕刻艺术发展迅速,沉香雕刻作为新型材质同样也受到当时手工艺人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沉香雕刻艺术品。
沉香雕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开创性地将视觉欣赏与嗅觉感受结合起来,使观者在品赏沉香雕刻器物的同时,也能体会其他材质雕刻所没有的醇郁气息。
山东省博物馆明晚期铜胎掐丝珐琅鸳鸯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明万历铜胎掐丝珐琅甪端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万历铜胎掐丝珐琅甪端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熏1987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成化地层。
模制,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盖子,下半截用于盛装香料,与子母口相合。
鸭颈中空与口相通,鸭腹椭圆,腹部合缝处有6个巧妙的隐孔,这样可以让空气从隐孔进入鸭腹,与张开的鸭嘴对流,当熏香点燃置于鸭腹内,烟气便会从鸭嘴自然散发而出,弥漫开来。
鸭足与中空的方形底座相连,底座四壁开光镂空,撇足,底部有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形款。
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明德化窑白釉狮耳香炉器口外撇,圆鼓腹,矮圈足,口沿下附两狮形耳,通体白釉,为明代德化窑所产。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
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烧制青、白瓷。
明代时其烧造工艺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
德化窑所产白瓷,釉色光润,乳白如脂,有“猪油白”之称。
山东省博物馆明龙泉窑粉青釉双耳簋式炉山东省博物馆明铜簋式炉山东省博物馆明象形熏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白釉绿彩三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白釉绿彩三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红地绿彩三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鼓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鼓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明成化青花云鹤纹双耳三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宣德白釉双耳三足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永乐白釉香宝子山东省博物馆明永乐黑釉双耳三足鬲式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图双耳三足大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图双耳三足大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图双耳三足大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明万历青花人物炉山东省博物馆明晚期沉香木雕松竹梅笔筒山东省博物馆明末清初江春波雕山水人物沉香杯山东省博物馆明末清初沉香木雕山水笔筒杯为沉香木制,上口宽,底收敛,上宽下窄似斗形。
外壁呈自然凹凸起伏状,近口处光素,其下出现浮雕纹饰,随杯身收束,纹饰的比重逐渐增加。
纹饰主题为虬松数株、突兀嶙峋的山石,还有掩映在松石之间的茅舍数椽。
此杯构图严谨,层次分明,雕刻简拙洗练,其中山岩的峻峭、松枝的苍劲都刻画的淋淋尽致。
实属一件不可多得的室内陈设佳品。
山东省博物馆明末清初沉香雕饮酒巴仙人中国香炉文化历史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研究香炉的历史,要追溯中华香文化的发展史。
香料,自进入先人的视野,就被赋予了很多精神层面的意义。
例如大诗人屈原就以“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箬兮遗所思”借香咏怀。
悠悠千载,焚香,除了祭祖和礼仪等,更多被文人用来提神醒脑以及营造舒雅氛围。
香炉也伴着香一起,随着我们的民族一路不断发展、演变,最终涵盖民俗、文学、冶金等众多学术门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精神追求。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
“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
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
春秋战国时,我国就出现了专供取暖烧炭的炉具;西汉初年,熏香炉进入了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魏晋时代,香文化上升到新的高度,焚香成了修炼身心的功课,而香炉也朝小型、精致方向发展;宋朝之时,“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并称“文人四艺”,香兽炉、汝窑瓷炉等被置于案上,揣在怀中,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
相传,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是制香、玩炉的大家。
李商隐的《烧香曲》中曾有“兽焰微红隔云母”之句,就是说香兽炉,用的是“隔火熏香”法。
明朝宣德年间,宣德炉的诞生把香炉文化推向高潮。
据考证,这场被西方人称为“文艺复兴”的大事件,源自当时手工从业者高超的技艺,以及郑和从西洋带回的暹罗国风磨铜等铸造原料。
宣炉完工后,见过的人都惊为天物,它精纯坚实的质感、柔腻温润的触觉、含蓄诱人的炉色,加上质朴流畅的造型,完全吻合当时士大夫崇尚素雅、讲究神韵的审美情趣,成为后世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山东省博物馆清白套蓝玻璃缠枝花卉纹朝冠耳炉山东省博物馆清白套蓝玻璃缠枝花卉纹朝冠耳炉山东省博物馆清白玉活环龙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清白玉兽面纹琮式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清沉香雕花蝶纹臂搁山东省博物馆清沉香木雕观音山东省博物馆清沉香嵌金寿字手串山东省博物馆清仿铜鎏金三足炉山东省博物馆清青玉长方鼎式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清青玉铺首耳三足鼎式香炉玉质莹润,呈青白色。
炉底四条蹄形足,扁腹。
两侧为两兽面衔环耳。
盖顶为一镂雕站立狮子。
此器琢磨精细,造型精美。
山东省博物馆清剔红花鸟纹香瓶山东省博物馆清竹雕西园雅集图香筒山东省博物馆清迦南香木镂雕双龙团寿佩山东省博物馆清末民初万寿方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清康熙铜胎画珐琅山水双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碧玉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碧玉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古铜彩双耳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木胎描金银花卉纹套盒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乾隆仿哥釉狮钮双耳三足盖炉整体造型仿鼎,双竖耳,兽足。
炉盖纽为一蹲坐狮子,盖面有镂孔。
釉面开片。
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葫芦纹簋式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铜簋式双耳香炉沉香的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省、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东南亚地区。
以沉产地韵味划分为“惠安系”与“星洲系”。
“惠安系”主产区分布在:
中国海南、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西半岛。
而以地图西北至马来西亚东南至东帝汶的沉香产出皆为“星洲系“
沉香按结沉香的植物生命迹象分类可分为生结沉香与熟结沉香。
生结沉香是指从植物活体上取下的沉香。
熟结沉香是指从死亡植物体上取下的沉香。
熟结沉香的结香时间一般长于生结沉香。
高品质沉香以中国海南,越南,泰国生长的较好,其次是马来西亚和印度较次.
沉香最高品种是黑色,其次是深绿色,黄色,绿色是较低的档次.
常规分类:
野生天然沉香"风树"在受"伤"后会进行自我保护所分泌油脂,先会在伤口初形成"种子",然后可能会"蔓延",这些油脂与木质混合物,就是大家所说的沉香.
1、已经结香的部分或整颗树受外力或自然枯死形成倒架,掉在地上,有的再被埋入泥土中,经微生物分解,其包裹的白木及腐木不断腐烂脱落,经千百年的时间醇化,形成"死沉",死沉类之水沉图例
2、结香后风树仍然具有生命,结香部分被砍下来,就是"活沉"。
3、蚁虫咬噬所形成典型的"虫漏"
这里请注意
风树----特定的可以结沉香的树种,材质疏松,不结香的话,基本不具备经济价值.
伤-----有很多可能性,雨季的雷击,动物攀登,甚至部分自然死亡....
结香------不是所有的风树都可以结香,也不是在受外力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就必须结香.
醇化-----原理基本同普洱
另,所谓"土沉"和"水沉"
根据我的了解,在越南没有这个概念,圈内统称"货死","货活".
沉香的产地一年只有两季,雨季与旱季,最开始结香的部分可能脱落在地面或水里,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暴雨,泥石流等等不确定因素,很难说是在水里还是土里,也没有从开采地确认这一说.
人工沉香几十年前越南就有人种植风树,并人为的施加外力,钻孔,火烧,插管子等等方式试图工业化量产,台湾,海南,广东都有大面积种植,并号称获得全面成功
“沉檀龙麝”,沉香成为四大名香之首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底蕴。
虽然香界门派林立,但对于沉香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见其魅力。
可实际上,人工方式结香大致需要8-10年,且与天然野生沉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个课题是美国一所大学在研究,实验基地在马来和印尼,且并没有宣布实验结果成功.可以投入量产,在此不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XX一下。
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开光瓜蝶纹五供五拱指用五种受用的供物供神,五种供物即香、花、灯、水、果,以求神佛保佑。
五供由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组成。
道教对这五种供品,各有专门的解释:
香《要修科仪戒律钞》引《登真隐诀》称“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祇缘斯以达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烧之于左右,特以此烟能照玄达意。
”①意思是香可上达于三境十天,下彻于九幽五道。
王重阳《咏烧香》诗云:
“身是香炉,心是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
依时焚爇透昆仑,缘空香袅透祥瑞。
上彻云霄,高分真异,成雯作盖包玄旨 金花院里得逍遥,玉皇几畔常参侍。
五供也称五献。
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
其法乃是将五种献祭品,即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道士称:
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生天。
五供由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组成。
道教对这五种供品,各有专门的解释:
香 《要修科仪戒律钞》引《登真隐诀》称:
“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祇缘斯以达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烧之于左右,特以此烟能照玄达意。
”意思是香可上达于三境十天,下彻于九幽五道。
王重阳《咏烧香》诗云:
“身是香炉,心是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
依时焚爇透昆仑,缘空香袅透祥瑞。
上彻云霄,高分真异,成雯作盖包玄旨 金花院里得逍遥,玉皇几畔常参侍。
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开光瓜蝶纹五供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开光瓜蝶纹五供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开光瓜蝶纹五供山东省博物馆清中期铜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中期铜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中期铜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中期铜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中期铜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山东省博物馆清中期铜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山东省博物馆现代流彩漆行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