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226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

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

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

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4.释题:

吟:

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

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

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

(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板书: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击,击打、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板书: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

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

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

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师小结:

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练习朗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

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

(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

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

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

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8.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

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

(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留世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诗谜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开动开动脑筋,猜两则谜语。

请看第一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唐代】李峤

【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二)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代】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2.男女生分读两首诗。

一、了解咏物诗

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

(板书;咏物诗)

2.什么是咏物诗呢?

抽生说。

师:

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

(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

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习《竹石》(板书;竹石)

1.解诗题,知作者

(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

 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

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

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

(4)学生猜测

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

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2.读诗文,明诗意

(1)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读读诗文,想一想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2)看大家学得认真,大家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谁来试一试说说诗意?

《竹石》诗意:

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3.第二级台阶的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来挑战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