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概要Word格式.docx
《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概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概要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金融市场
2、为什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介质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换离不开货币流通。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生产过程的开始,靠货币来启动,货币成为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交换过程的完成,更离不开货币的流通,产品的分配绝大部分也要表现为货币的分配和运动。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它的运行表现为价值流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
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奖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
因此,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的流通把经济活动衔接起来,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金融是经济一体化的纽带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货币流通不仅使无数单个的商品交换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空间上纵横交错,而且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
现代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
从国内看,金融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每个社会成员和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
从国际看,金融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纽带。
(三金融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中枢系统
经济决定金融,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信用经济。
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条件;
对于国家来说,货币则是调节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上看,信用货币的出现造成了两个后果:
一是货币的发行权高度集中统一在中央银行手中,从而在微观金融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宏观金融活动,货币量不仅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变量,而且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变量;
二是社会生产的现实积累和货币积累在新的基础上分离开来,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前者为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提供了可能性,后者则决定了
金融调节的必要性。
因此,金融作为货币关系深化发展的产物,天然地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中枢系统。
3、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一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
一是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把握好金融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在履行WTO承诺的基础上,为中外资金融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给与外资金融企业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逐步取消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的超国民待遇。
要强调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社会责任,鼓励、支持和引导外资金融机构面向国内弱势地区、产业和客户开展金融服务。
三是要以有效性为目标,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要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创新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通行监管标准,逐步从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变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从审慎监管转变为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并重,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四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金融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日益增多,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也大大增加,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对走出国门的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坚持母国监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与母国监管机构的定期沟通和信息交流。
(二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一是深化利率汇率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
改进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加强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丰富市场层次与产品种类,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当前要突出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要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行业自律,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
加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逐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中外资参与范围,增加外资可参与交易的市场品种,以人民币标价产品为主逐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
支持境外上市公司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三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力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强化市场约束,着力转换经营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
发挥中资金融机构在资金、网络、人员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增强在核心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要以改制上市为契机,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活力及成长能力,打造拥有强劲可持续增长及卓越股东回报的国际一流金融机构。
二是努力实现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转型。
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资商业银行业务和收入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必须实施经营转型战略,实现在业务发展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单一利差收入向收入多元化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转变。
当前实施经营战略转型的重点,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或其他形式的综合经营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
另一方面,要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扩张海外分支机构、加强中外金融机构合作、参与境外金融市场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是加大中资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新业务;
不断优化和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强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建立电子化网络,提高电子金融服务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快捷便利服务;
面向金融资源最集中、盈利率最高的高端金融市场,研发高、精、尖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服务理念、方式和手段,增强高端业务竞争力。
第三讲货币政策
1、为什么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部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流通量的各种措施。
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用以调控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手段。
第一,货币政策首先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是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不是金融机构或企业的个别行为;
政策指向是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涉及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等影响经济总体运行过程的变量;
落脚点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第二,货币政策是以需求调控为主的政策。
社会总需求的具体体现是货币总购买力,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
量的过程,实际上是调控由货币购买力实现的社会总需求的过程。
我们说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是就其切入点而言的,这并不否定它通过调控货币量对社会总供给产生的影响。
第三,货币政策是以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能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改变信贷投放结构、实行差别利率等措施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但从政策着力点和政策效用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量方面更为直接、有效。
第四,货币政策是目标长期性和措施短期性相统一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则有短期性和机动性的特点。
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性经济政策或短期性经济政策。
第五,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策。
货币政策不排除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某些直接控制的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行政管制措施,而主要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和由此千万的金融环境来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间接地达到调控目的。
3、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
(一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自己吸引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一部分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信用规模的强有力的工具,具有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的能力。
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交存中央银行的部分缩小,用于贷款的部分扩大。
即使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仍然会发生很大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放松或抽紧银根的最有力的政策工具。
(二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转让。
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
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需求,后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金融调控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
当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等于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流入社会大众手中,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流入商业银行,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
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形成基础货币回流,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总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会引起货币投放或回笼,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对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对经济运行过程产生调节作用。
在实践中,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以下具体路径发挥调控作用: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量。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流入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强它们的创造信用、供给货币的能力,从而刺激经济扩张;
反之,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是使基础货币流回中央银行,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削弱其信用创造能力,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二是影响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买卖债券,意味着货币投放或回笼,由此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
中央银行购进债券,市场利率会随之降低;
相反,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市场利率会随之提高。
利率的变化,会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第四讲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会产生什么效应?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第一,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使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企业传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取存款,负债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
新型的负债类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尤其是银行能突破政府分业制度的限制,直接进入货币市场,发行各种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工具,吸取资金。
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了活期存款账户和储蓄存款账户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原有金融机构之间分业经营的限制,而且使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生了革命,从传统的资产管理转向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二,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
金融创新对金融活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使金融机构在动员社会奖金方面的功能增强,在时间、空间、数量、成本等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金融创新使消费者对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便捷和满意程度提高,促进了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不断增长。
第三,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增加,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增大,风险防范能力提高;
金融市场交易品种、交易手段和交易技术的创新降低了市场交
易成本;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第四,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大量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金融业务变化,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实施金融管制的难度增加,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这就使得金融中介经营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加强,竞争加剧,促进了现代金融业在利率、外汇交易、资本流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市场化、自由化更加发展。
第五,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创新使当代金融发生了五大突破:
突破了国界限制,实现金融资本的跨国扩张;
突破了单纯为工商产业服务,开始提供全过程的家庭理财服务;
突破了传统金融观念与管制的束缚,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
突破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电子化网络作业;
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与功能多样化。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
第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
譬如,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如“巴林银行倒闭案”;
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
创新增加了传染风险,如电子转账清算系统,一旦一家银行不能及时支付,整个支付链条就会中断;
创新增加了投机风险,模糊了各金融机构间传统的业务界限;
创新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繁,杠杆投资和衍生产品的风险大为增加。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市场交易问题。
从国际上看,目前主要包括:
证券市场的证券低档化问题,出现了债务发行大于股本资本发行的趋势,无本兼并问题严重;
新金融工具标价问题;
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易变性问题,价格膨胀与价格缩水现象日益严重;
资产流动性和风险过分集中问题,威胁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交易清算系统过度负荷问题;
金融统计与信息失真问题等。
第三,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活动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实施监管的技术性、复杂性要求增高,难度增大,成本上升。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现象,目前在发达国家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无论是监管的技术手段、组织体系还是信息处理,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风险防范、化解、处置等手段、技术以及制度安排、人员配备、信息沟通等等都很不完善。
第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及传导过程三个方面。
金融创新,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
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与广度;
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
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金融创新,破坏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
降低了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性。
金融创新削弱了各国中央银行对国内货币的控制能力;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控制的基础;
金融业务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
第五,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金融创新使基础货币的可控程度降低;
加大了货币乘数;
使银行超额储备下降。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的构成,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投资性货币需求上升;
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
使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
第六,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
如电子风险、伙伴风险、表外风险、国际风险等。
2、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负债、资产以及中间业务和清算系统等方面。
(一负债业务创新
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存款业务。
负债业务创新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负债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清扫账户、股金汇票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等。
(二资产业务创新
银行资产业务创新不如负债业务创新那么活跃。
从区域分布上看,资产业务的创新以欧洲货币市场最为活跃;
主要包括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融资等。
(三中间业务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不断改变其业务机构,推出多样化服务,以增强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得到充分发展。
(四清算系统创新
清算系统创新主要表现为支票系统创新的转账系统创新。
信用卡的诞生,标志着传统的以支票为中心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
电子转账系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转账方式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资金划拨的自动化。
第五讲金融监管
2、银行监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关于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其监管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监管实践来看,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预防性监管;
为解决银行困难的应急性监管以及在银行倒闭时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保险性监管。
(一预防性监管
预防性监管是监管当局通过采取积极的监管策略,在金融机构成立之时,对其设立条件、组织结构、经营项目、营业区域、资本要求和内控系统等所进行的监管。
预防性监管的具体内容包括:
注册登记管理;
资本充足性管理;
清偿能力管理;
银行业务活动管理;
贷款集中程度管理;
外汇业务风险管理;
贷款的国家风险管理;
管理评价;
报表分析。
(二保险性监管
保险性监管是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实施的一种监管。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指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规定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到存款保险公司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上,由存款保险公司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
(三应急性监管
应急性监管是对发生清偿能力困难的银行机构提供紧急援助。
主要措施有:
直接贷款;
组织大银行紧急救助;
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
购买有问题银行的资产和由政府担保发放贷款;
由政府出面援助。
(四制裁性监管
是当银行机构发生违法违规或金融犯罪问题时监管当局及时实施制裁的监管。
4、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
90年代金融危机的频繁、持续和不断加剧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缺陷不无关系,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在危机爆发之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中并不存在最后的防线,明显地缺乏全球性金融安全保障机制;
在危机爆发之前,没有科学的预警系统以及金融体系的有效风险约束和监管机制。
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方式和手段等,也远不足从容应对风险日益提高的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监管的变革已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望未来的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进一步提高监管标准的国际一致性程度。
通过简化金融经营活动规定和促进法规和监管标准的国际一致性,改善跨国经营的制度环境,促进国际业务与国内的标准统一,改进对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业务监控,促进本国监管体制的规范化,消除有关国家和金融机构竞争性地放松管制和躲避监管的动机。
其次,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间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设想之一,是广泛推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第三,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的国际合作。
在强化国际市场规则方面,目前主要是资料与信息的公开披露要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不断要求各国公布经济和金融统计数字,提高货币和其他宏观经济统计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
这种完善披露标准和增加披露单一信息的做法,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银行的稳健性,为完善市场规则奠定基础。
第四,进一步实施跨国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
各国监管当局应对其活跃的国际金融组织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其所有业务进行充分的监测,并要求其遵守审慎经营的各项原则。
第六讲金融风险
1、金融风险有哪些类型?
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角度看,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中,也存在于其他表内与表外业务,如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中。
如果控制不当,对有关贷款人信用水平的审查缺乏客观性,关联贷款可能造成重要问题,这是造成金融问题的常见原因。
(二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金融机构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是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市场因素的变化所形成的风险,因此,市场风险可以分为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等。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从而影响盈利水平。
在极端情形下,流动性不足会造成银行的清偿问题。
(四内近代风险。
由于机构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出现严重漏洞,或者决策出现严重失误,导致重大资金损
失的风险。
这一风险往往是其他重大风险的内因或主要根源,它的解决是防范和控制其他风险的关键。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合约无法履行或草拟条文不足而引起的风险。
这主要是由于衍生工具的创新日新月异,各国法律难以及时跟上发展的需要。
一些衍生工具交易的合法性便不能保证,交易双方也无法依据相应的法律来保护自己。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产生于失信于民、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对金融机构损害极大。
(七)国家风险。
与借款人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环境方面有关的金融风险。
(八)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人为错误、交易系统或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会在无意状态下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在本质上,操作风险发球管理范畴的问题。
2、金融风险管理有哪些策略?
答: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识别和评估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损失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或者工具,来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一般分为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财务处理策略两大类。
(一)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策略,指在损失发生之前实施各种控制工具,力求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将损失的严重程度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种种方法。
控制策略包括避免风险和损失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避免风险,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些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是对所有可能出现金融风险的事件和活动尽可能回避,以直接消除风险损失。
损失控制,指在风险损失发生之前全面地消除金融风险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竭力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的严重程度。
(二)风险财务处理策略风险财务处理策略,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已经造成损失时,运用财务工具等经济手段,对风险损失的后果进行及时的补偿,消除或者化解风险损失的种种方法。
财务策略分为金融风险自留与风险转嫁两个方面。
风险自留,指经济实体自行设立基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后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