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916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防尘技术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

3.4井下巷道中不得有积尘(厚度超过2mm,连续长度超过5m的煤尘或岩尘堆积)。

3.5没有防尘供水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

新安装的采掘工作面在开工验收时,必须进行综合防尘项目的验收,凡防尘系统设施不完善,不符合防尘有关标准,不予验收,采掘面不准开工或投用。

3.6溜煤眼不得兼做风眼使用。

井下所有煤仓和溜煤眼都应保持一定的存煤,不得放空。

无法保留存煤时溜煤眼下口必须设置挡风皮带,挡风皮带应能够完全挡住放煤口。

3.7粉尘地点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防尘口罩。

3.8井下巷道及采掘工作面净化水幕必须覆盖全断面,悬挂位置距巷道顶板(梁)及两帮均不得大于300mm。

4采掘工作面综合防尘

4.1综采工作面防尘

4.1.1进、回风巷

4.1.1.1皮带运输巷内各转载点、破碎机及溜煤眼上、下口处必须安装喷雾防尘装置。

4.1.1.2采掘工作面进、回风巷距工作面不超过30m必须安装两道净化风流水幕,要求水幕必须覆盖全断面,且喷嘴间距不大于300mm,并确保正常使用。

4.1.1.3进回风巷必须定期清扫或冲洗煤尘,并清除堆积的浮煤。

洗巷周期为进回风巷超前支护段每班冲洗一次,进、回风巷每周至少冲洗一次。

4.1.2煤层注水

采煤工作面要合理利用原工作面顺层抽放钻孔进行煤体注水,若不具备瓦斯抽放钻孔注水条件时要重新进行煤层打孔注水。

采用长钻孔注水的钻孔长度应为工作面长度减去20m左右为宜。

煤层注水钻孔间距一般为15~25m。

注水钻孔封孔深度要求:

煤层被湿润的范围未达到合理的湿润直径以前不应从巷道渗水。

封孔深度要超过沿巷道边缘煤体的卸压带宽度。

注水压力小于2.5Mpa时,封孔长度应不小于5m;

大于2.5Mpa时,封孔长度应为5~15m。

注水孔超前回采工作面的距离应为40~100m,保证注水在正常的地压区段内进行。

实行煤层注水的工作面每个钻孔必须配备完好的压力表和流量表。

每个注水钻孔的孔口必须悬挂钻孔参数说明牌,内容包括:

成孔时间、注水开始时间、钻孔直径、钻孔长度、封孔深度、管理负责人等

4.1.3采煤机

4.1.3.1采煤机割煤必须采取喷雾降尘,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必须停机,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MPa,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MPa。

喷雾系统应与采煤机联动,工作面的高压胶管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高压胶管的耐压强度应大于喷雾泵站额定压力的1.5倍。

喷雾流量要与机型相匹配,要找出牵引速度与滚筒转速之间的最佳匹配值并写入作业规程。

进入采煤机喷雾及冷却系统的水必须经过过滤器净化,确保水质清洁。

采煤机内外喷雾必须雾化良好,能够覆盖滚筒。

4.1.3.2采煤机截齿必须锋利,对磨损的截齿,在前角减到零之前必须更换新截齿。

4.1.3.4加强喷雾系统的管理和维修,除检修班必须对喷雾系统进行全面维修外,在割煤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换损坏的喷嘴和疏通被堵塞的喷嘴。

4.1.3.4在静压供水的水压达不到喷雾要求时,必须设置加压泵,其供水压力及流量必须与采煤机或包括液压支架的喷雾参数相匹配。

4.1.3.5泵站必须备两台喷雾泵,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4.1.4液压支架

4.1.4.1支架喷雾配置要求:

放顶煤支架:

放煤口处和支架架间每架必须安装一组自动喷雾,放煤口喷雾要求在收插板、放煤过程中、升紧插板之前实现自动喷雾,其余情况下自动关闭喷雾。

架间喷雾要求支架在降短梁、移架、升紧支架前实现自动喷雾,其余情况下自动关闭喷雾。

分层采支架:

支架架间每架必须安装一组自动喷雾,要求支架在降短梁、移架、升紧支架前实现自动喷雾,其余情况下自动关闭喷雾。

4.1.4.2喷雾系统各部件的设置,应能避免损坏,并便于从工作面一侧进行安装和维修。

4.1.4.3喷雾压力不得小于1.5MPa。

液压支架和放顶煤工作面放煤口必须安装使用喷雾装置,降柱、移架或放煤时同步喷雾,喷雾压力不得小于1.5MPa。

破碎机必须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或除尘器。

4.1.4.4自动喷雾装置不得影响支架原有工作状况,不得串漏液。

进入喷雾系统的水必须经过有效的过滤净化。

4.1.5采煤工作面破碎机必须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

破碎机原喷雾不能使用的,必须在入料口和出料口各安装一道净化水幕(每道喷嘴数量不得少于3个)。

破碎机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必须用挡帘封闭,尽量减少粉尘扩散。

4.1.6采煤工作面进风巷皮带机头溜煤眼入口转载点必须采取封闭除尘措施。

4.1.7采煤工作面转载机转载部必须采取封闭除尘措施。

4.2掘进工作面防尘

4.2.1机掘作业防尘

4.2.1.1机掘巷道的转载点、溜煤眼上下口处必须安装喷雾等防尘装置。

4.2.1.2机掘巷道在距工作面50m以内安装两道净化风流水幕,要求喷雾必须覆盖全断面。

4.2.1.3机掘巷道须定期清扫或冲洗煤尘,并清除堆积的浮煤。

洗巷周期为距工作面50m以内每班一次,距50m以外每班一次,巷道掘进超过1000m时,每周至少冲洗两次。

4.2.1.4巷道中的风速不得低于0.25m/s,风筒口到工作面的距离,要保持符合规程(或措施)的要求,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排尘风量。

4.2.1.5掘进机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3.0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1.5MPa,如果内喷雾装置的使用水压小于3MPa或无内喷雾装置,则使用外喷雾装置和除尘器,否则不得开机割煤。

如果综掘工作面的供水压力达不到要求,必须使用加压泵进行加压。

4.2.1.6机掘工作面必须在防尘管路距工作面50m范围内安设压力表。

4.2.1.7进入掘进机喷雾系统的水必须先经过净化。

4.2.1.8打锚杆眼必须实施湿式作业。

4.2.1.9掘进巷道开口或双巷横川贯通后掘进过程中,掘进巷道不足30m时,风流净化水幕或爆破喷雾可设置在掘进回风下风侧距离工作面不超50m混合风流段。

4.2.1.10综掘掘进巷道掘进过程中,工作面除尘器(除尘风机)一般距工作面迎头不超50米,使用应提前掘进机开启、滞后掘进机关闭,且除尘风流必须顺工作面风流排放。

4.2.1.11综掘掘进巷道开口掘进50m前,工作面不具备除尘风机安放条件时,除尘风机可暂时放置于工作面下风侧混合风流中,但距离工作面不得超出100m。

4.2.2炮掘作业防尘

4.2.2.1打眼工序必须采取湿式作业,供水压力以0.3Mpa左右为宜,但应低于风压0.1—0.2Mpa,钻孔流出的污水应呈乳状。

4.2.2.2封眼采用水炮泥,工作面必须安设水炮泥注水器。

4.2.2.3炮掘工作面距迎头20-30m安装放炮自动喷雾装置,实施放炮喷雾,水幕应覆盖全断面,并在放炮后连续喷雾10—15min。

4.2.2.4放炮前、放炮后、装岩前,必须对距工作面30m范围内的巷道周边和岩堆洒水,在装岩过程中,边装岩、边洒水。

采用扒岩机作业时,装岩点必须安装自动或手动喷雾系统,实施装岩喷雾。

4.2.2.5用风镐维修巷道时,必须实施湿式作业。

4.2.2.6炮掘巷道须定期清扫或冲洗煤尘,并清除堆积的浮煤。

距工作面50m范围内的巷道,每班应冲洗一次;

50m以外至少每周清洗一次。

4.2.2.7炮掘巷道在距巷口全风压30m以内安装两道净化风流水幕,要求喷雾必须覆盖全断面,并确保正常使用。

4.2.3锚喷支护的防尘

4.2.3.1锚杆打眼必须实施湿式作业。

4.2.3.2采用潮料喷浆,拌好的料应手捏成团,打开即散,嘴吹无灰。

4.2.3.3使用锚喷机时,应在装料矿车与喷射机之间,安放接料盘,上料时,使灰溜进喷射扒斗内,减少粉尘飞扬。

4.2.3.4锚喷机上料口必须有喷雾或除尘装置,减少粉尘扩散。

下风侧必须安装净化水幕,覆盖巷道全断面。

4.2.3.5为避免喷射机上料口及排气口的粉尘逸出,应配捕尘除尘装置。

4.2.3.6喷射混凝土应采用产尘量低的喷射机及回弹率低的喷头。

5主要大巷防尘

5.1矿井主要大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刷白。

5.2盘区大巷每周进行一次巷道冲洗。

5.3矿井主要进、回风大巷和盘区进、回风巷必须安装一道能够封闭全断面的风流净化水幕。

5.4盘区皮带巷各煤仓下口必须安装放煤喷雾,喷雾要正对并罩住落煤点。

放煤必须开喷雾。

5.5运输大巷中应安设自控式净化风流的常开水幕,以实现有行人通过时能自动停止喷雾,过后能自动恢复喷雾。

5.6矿井各类自动水幕的使用单位每周必须对自动喷雾检查一次。

6自动喷雾的使用

6.1电子触控自动喷雾

6.2电子触控自动喷雾一般使用单咀喷雾,单嘴喷雾罩不全落煤点时可以适当增加喷嘴数目,喷嘴居中固定悬挂于皮带或溜子转载点正前方0.5-1.0m处(根据出煤高度适当调整)。

6.3电子触控自动喷雾的触控传感器使用7#铁丝触控传导触发信号,铁丝垂直悬挂于皮带或溜子转载点正前方,底端距皮带中心平面50-100mm。

6.4电子触控自动喷雾每月检修一次,并及时检查调整铁丝距转载点(皮带)距离。

6.5各类自动喷雾电磁阀固定安装在巷道壁距地板1.5-2m高度,并设置保护箱。

电磁阀每月至少检修清理一次。

6.6供水线路在进入电磁阀前必须安装净水过滤器,净水过滤器每半月检查清理一次。

6.7自动喷雾主机按机电设备进行管理,杜绝失爆。

7个体防护

接尘人员必须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8矿井粉尘检测

8.1根据生产情况配备足够数量且经培训合格的测尘人员;

每个采区至少一人。

8.2井下产尘点粉尘浓度每半月全面测定一次。

原煤车间、洗煤车间、地面装车站每月在主要产尘点测定一次。

8.3粉尘分散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由相关具备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每半年检测一次,变更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一次,各接尘作业场所每次测定的有效样品数不少于4个。

测尘时间与测尘次数:

每个测尘点,每月测二次。

8.4粉尘检测仪器必须经具有资质的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9粉尘测定

9.1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

把测尘点布置在尘源的回风测,粉尘扩散得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地板高1.5m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

在薄煤层及其它特殊情况下,呼吸带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随之改变。

9.2井下作业场所测点的选择和布置如下:

9.2.1采煤工作面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生产工艺

测尘点位置

采煤机落煤

采煤机回风侧10~15m

司机操作采煤机

司机工作地点

液压支架司机移架

煤电钻打眼

作业人员回风侧3~5m

工作面放炮作业

放炮后工人在工作面开始作业前在工人作业地点

回柱放顶移运输机

作业人员工作范围

工作面多工序同时作业

回风巷距工作面端头10~15m

人工攉煤

回风侧3~5m

带式输送机作业

转载点回风侧5~10m

工作面回风巷

距工作面20m处

9.2.2掘进工作面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9.2.2掘进工作面测点的选择和布置生产工艺

掘进机作业

机后4~5m处的回风侧

司机操作掘进机

风钻、煤电钻打眼

距作业地点4~5m处的巷道中部

放炮后工人开始作业前工作面工人作业地点

打眼与装岩同时作业

装岩机回风侧3~5m处巷道中部

机械装岩

在未安风筒的巷道一侧距装岩机4~5m处的回风流中

人工装岩

除尘风机

产尘点与除尘器吸尘罩间粉尘扩散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内

刷帮

距作业地点回风侧4~5m处

挑顶

拉底

砌碹

在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内

打锚杆(锚索)眼

工人作业地点回风侧5~10m处

喷浆

搅拌上料

装卸料

带式输送机

9.2.3转载点及井下其它场所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转载点回风侧5—10m处

装煤(岩)点及翻罐笼

翻罐和放煤工人作业

尘源回风侧3—5m处

人工装卸材料

作业人员工作地点

地质刻槽

作业地点回风侧3—5m处

维修巷道

材料库、配电室、水泵房、机修室等处工人作业

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内

10矿井综合防尘达标标准的计算方法

10.1.测点的计算方法

10.1.1采煤工作面和掘进迎头按以下工序计算测点。

10.1.1.1机采面:

落煤、司机操作采煤机、液压支架司机移架和其它工序(浓度取其平均值)4个测点。

10.1.1.2炮采面:

打眼、放炮、回柱放顶、多工序作业、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个测点。

10.1.1.3机掘面:

掘进机作业、司机操作掘进机、抽出式通风、装岩、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个测点。

10.1.1.4炮掘面:

打眼、放炮、多工序作业、装岩(机械或人装)、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个测点。

10.1.2巷道维护:

根据支护方式可取砌碹、打锚杆眼、打锚杆、喷浆、搅拌上料、装卸料等测点中的几个。

10.1.3转载点测尘点:

按巷道长度计算不足1000m的巷道,取各转载点粉尘浓度的平均值作为一个测点,大于1000m的巷道作为两个测点。

10.1.4主要硐室包括:

材料库、配电室、水泵房、机修室等都作为单独一个测点。

按以上原则计算全矿井测点数,并将测量值汇总成表。

10.2矿井综合防尘达标标准计算方法

按规定的测尘点和测尘时间测定粉尘浓度。

以粉尘合格点数占全部测点数的百分比为标准来评定等级。

计算公式如下:

X=M×

100%/N

式中:

N—实测粉尘点数(个)

M—合格粉尘测点数(个)测点粉尘浓度合格标准按国家卫生标准衡量。

当粉尘中含SiO2<10%,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m3;

当粉尘中含SiO2>10%,最大允许浓度为2mg/m3。

以下式计算K=L/3×

(Y/2N1+M/10N2+S/6N3)

Y—岩尘的粉尘浓度之和(mg/m3);

M—煤尘的粉尘浓度之和(mg/m3);

S—水泥的粉尘浓度之和(mg/m3);

N1—岩尘的测点数(个);

N2—岩尘的测点数(个);

N3—岩尘的测点数(个);

L—当只测岩、煤尘、水泥一种时取3;

当三种都测时取1;

当只测二种时取1.5;

2、6、10—国家卫生标准(mg/m3)。

注:

当煤尘中游离SiO2含量>10%时按岩尘计算;

当煤尘中游离SiO2含量<10%时按煤尘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