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共20页文档格式.docx
《医学免疫学共20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共20页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周免疫器官;
①淋巴结。
②脾。
6.免疫系统免疫组织:
MAL的组成:
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
包括T、B淋巴细胞,由于T、B细胞可以TCR、BCR特异识别抗原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其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
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能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的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
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7.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循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
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间的反复循环称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淋巴结):
淋巴细胞随血流→淋巴结深皮质区→穿过
HEV→进入淋
巴组织内→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血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脾):
脾动脉→白髓区→脾索→脾窦→脾静脉→血循→脾动脉。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①.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从循环池补充新淋巴细胞
②.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机会
③.增强了免疫应答反应
④使机体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有机整体
8.抗原:
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通常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是:
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
: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
●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
与半抗原结合后使之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tolerogen):
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allergen):
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
9.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专一性。
10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①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②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11..T、B细胞通常识别抗原分子中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分别称为该抗原的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
两者的区别有。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参与
必须
无需
表位性质
蛋白多肽
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
表位大小
8~10个氨基酸(CD8+T细胞表达)
13~17个氨基酸(CD4+T细胞表达)
5~15个氨基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12.抗原表位的类型
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
①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
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
②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非线形表位(non-linear
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序
列上不连续性排列,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
1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①异物性,②化学属性,③分子量,④分子结构,⑤分子构象,⑥易接近性,⑦物理性状
二,宿主的特性。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大分子化合物,血清蛋白质等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称TD—Ag,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14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2)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为TI-Ag。
TI-Ag可分为TI-1Ag和TI-2Ag。
TD-Ag
TI-Ag
结构特点
复杂,含多种表位
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
B细胞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MHC限制性
有
无
激活的B细胞
B2
B1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IgM,IgG,IgA等
IgM
免疫记忆
15.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rssman
抗原):
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如:
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
●异种抗原(xenogenic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人:
HLA;
ABO系统和Rh系统等。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的自身组织细胞,可诱发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这些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而成为自身免疫原,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1)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16.抗体:
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有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
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外分泌液:
抗体:
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字形的单体
17.抗体的基本结构:
1)重链:
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H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不同的重链和轻链组成完整的抗体分子,根据Ig重链中的C区所含抗原性不同,将免疫球蛋白为:
IgM,IgG,IgE,IgD,IgA.
2)轻链;
由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可变区(V区):
在轻链和重链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形成的区域。
分别占轻链和重链的1/2和1/4。
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
该区域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称为互补决定区(CDR),分别为CDR1,CDR2,CDR3.其中CDR3变化最大。
V区又可分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和骨架区
18抗体
恒定区(C区):
C区可以分为CH和CL。
同一种属的个体,所产生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Ab,尽管其V区各异,但其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序比较恒定,其免疫原性相同。
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
易伸展弯曲,有利于两臂之间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
IgM和IgE无铰链区。
IgG、IgA、IgD有3个
CH
H区IgM、IgE有4个
VH有3个CDR
J链:
由124个氨基酸组成、含半胱氨酸的酸性糖蛋白。
由浆细胞合成;
主要功能是将单体Ab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19.抗体的辅助成分
分泌片:
是分泌型的IgA分子上的辅助成分,为含糖的肽链,其具有保护S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
20抗体分子水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片段
IgG在木瓜蛋白酶作用下
→Fab段(抗原结合段)×
2
+
Fc段(可结晶段)
2、胃蛋白酶(pepsin)水解片段
IgG在胃蛋白酶作用下
→F(ab‟)2
pFc‟(无活性)
意义:
研究抗体的化学结构;
用于临床,如用胃蛋白酶水解抗体保留了免疫原性,而pFc‟又避免了Fc段因亲细胞性而引起的副作用
21.抗原表位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血清型:
①同种型、②同种异型、③独特型。
1)识别抗原: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抗体分子的主要功能。
执行该功能的结构的是抗体的V区,其中CDR(互补决定区)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其决定性作用。
抗体的V去再体内可结合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等免疫防御功能,但抗体本身并不能清除病原微生物。
在体外可发生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2)激活补体:
IgM、IgG1和IgG3激活补体的能力较强,
22.抗体的功能3)结合Fc受体:
IgG、IgA、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FcR的细胞结合。
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Ig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
→促进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b-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表达FcR的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过识别Ab的Fc段而直接杀伤被Ab所覆盖的靶细胞的过程称为ADCC。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表面FcεR结合→靶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I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和粘膜
IgG可通过胎盘;
sIgA可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23.抗体的分类;
①IgG:
(单体)——“主力军”)
(1)分4个亚类:
IgG1、IgG2、IgG3、IgG4
(2)血清含量最高(75%),分子量最小
(3)出生后3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21天左右
(4)唯一通过胎盘的Ig
(5)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6)抗感染抗体、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②IgM:
(五聚体或单体)——“先头部队”
五聚体IgM:
(1)分子量最大,存在于血流中,抗败血症
(2)合成最早、半衰期短,用于早期诊断、产前诊断
(3)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
(4)血型抗体主要为IgM
(5)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单体IgM:
SmIgM为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③IgA:
——“边防军”
血清型IgA:
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免疫作用弱,分泌型IgA:
双体、三体及多体
(1)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
(2)局部免疫、激活补体(替代途径)、ADCC
④IgD:
(1)血清含量低(1%)
(2)为B细胞的分化受体
(3)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
⑤IgD:
24.补体系统:
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补体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的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系统均为蛋白质。
其中C3最多,C1分子量最大。
1).补体固有成分:
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的蛋白质。
包括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
和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因子)。
25补体系统2).补体调节蛋白:
存在于细胞表面,通过调节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
3).补体受体
26.补体主要是由肝细胞和句式细胞产生。
在炎症病灶中,句式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来源。
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27.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凝结素途径(MBL途径)
定义
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
称替代激活途径,指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激活C3,形成C3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
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原素(FCN)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丝氨酸蛋白酶1)、MASP-2、C4、C2、C3,形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
激活物
主要是与抗原结合IgG、IgM(活性最强)分子,IgG4无激活能力。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为含有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MBL识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特点
①激活物主要由IgG或IgM结合膜型抗原或游离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C1q识别抗原-抗体复合体是其实步骤;
②C3、C5转化酶为C4b2a和C4b2a3b③其启动有赖于抗体,故在感染后期才能发挥作用。
④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阶段。
①激活物是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为自发产生的C3b提供反应表面;
②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3bBb和C3bBb3b;
③具有正反馈放大机制;
④无需抗体即可激活,可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
⑤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自身放大。
①除识别机制不同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一样;
②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作用;
③无需抗体,可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
1)细胞毒作用:
参与宿主抗细菌(G-菌)、抗病毒及寄生虫。
2)调整作用:
调理吞噬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C5a、C3a、C4a等)C5a对中性粒
28.补体的生物学意义细胞有很强的趋化能力
4)清除免疫复合体。
29.细胞因子:
由免疫细胞产生,是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特异性结合来调控免疫应答
30.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①小分子蛋白,②可溶性,③高效性,④特异性,⑤可诱导产生,⑥作用时间短,⑦局部性。
31.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
①多效性,②重叠性,③协同性,④拮抗性
32.T、B细胞的增殖需要双识别,双信号和IL-2.
产生细胞
效应
IL-1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
胞)
T、B细胞的增殖分化,炎症反应
IL-2
活化的T细胞
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杀伤活性
IL-3
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
IL-4
T、B细胞的增殖,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
IL-5
B细胞的增殖分化
IL-6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促进B细胞分化,参与炎症反应
IL-7
骨髓及胸腺基质细胞
促进前T、前B细胞增殖和T细胞生长
IL-8
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活化和趋化作用
IL-9
促进Th细胞的增殖。
IL-10
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
抑制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IL-11
骨髓基质细胞
促进B细胞分化
IL-12
B细胞
促进CTL,NK,LAK细胞杀伤功能
33.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
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IL-2活化的T细胞产生,以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作用于局部的靶细胞
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的细胞因子
促进T、B细胞增殖
2)。
集落刺激因子(CSF):
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其他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
干细胞因子(SC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
3)干扰素(IFN):
因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
Ⅰ型
IFN-α、IFN-β
主要由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
Ⅱ型
IFN-
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4)肿瘤坏死因子(TNF):
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TNF-α
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分泌、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抗肿瘤、抗病毒
、参与内毒素休克和恶液质等病理过程
TNF
-β
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主要由T细胞、NK细胞等产生
5)生长因子:
指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6)趋化因子:
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根据N端半胱氨酸的排列方式
。
CXC亚族:
IL-8——中性粒细胞;
CX3C亚族:
Franctalkine——单核与淋巴细胞
CC亚族:
MCP-1——单核细胞
;
C亚族:
淋巴细胞趋化蛋白
31.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节
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
IL-1、IL-6、TNF、IFN
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的生成,致疼痛
CSF、EPO、TPO
32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和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多为跨膜糖蛋白;
分化群(CD):
不同实验室所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CD,CD分子即是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
33.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
AM):
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多为跨膜糖蛋白。
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伸展与移动。
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凝血、创伤愈合以及肿瘤转移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
34黏附分子的类别及其特征根据结构特点分为:
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等。
35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和效应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其他
诱导细胞分化、凝血及伤口修复、胚胎发育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
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