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0850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docx

哈尔滨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氢化钙(CaH2)是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和Na2CO3;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__;猜想四:

NaOH、Na2CO3、Ca(OH)2

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方案一: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

计算:

(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CaCO3NaOH、Ca(OH)2四Na2CO3+Ca(OH)2=2NaOH+CaCO3↓二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84%10.6g18.3%

【解析】

【详解】

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氢化钙先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2+2H2O=Ca(OH)2+2H2↑,然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CO3。

提出猜想:

猜想一:

NaOH;猜想二:

碳酸钠过量,NaOH和Na2CO3;猜想三:

氢化钙过量,NaOH、Ca(OH)2;猜想四:

NaOH、Na2CO3、Ca(OH)2;猜想四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2NaOH+CaCO3↓。

讨论交流:

方案一: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因为稀盐酸为少量的,所以可能溶液中的存在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三个猜测是否正确。

方案二: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生成的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

故猜想二正确。

拓展探究:

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

解:

设氢化钙样品中氢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z,生成的氢氧化钠为m,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n,

,解得x=4.2g,y=7.4g,杂质=5g-4.2g=0.8g,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

=84%。

z=10.6g,m=8g,n=10g,故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6g,反应后放入溶质为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18.3%。

答:

(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84%。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6g。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3%。

2.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

实验室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

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Ca(OH)2

猜想三:

NaOH,Na2CO3

(设计并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这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猜想成立

写出实验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延伸)

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充分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②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

【答案】【设计并实验】无白色沉淀生成三Na2CO3+2HCl=2NaCl+H2O+CO2↑

【拓展延伸】①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②密封保存

【解析】

试题分析:

【设计并实验】实验一:

根据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这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存在Na2CO3,故猜想三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先后发生反应:

CaC2+2H2O=Ca(OH)2+C2H2↑,Ca(OH)2+Cu(NO3)2=Ca(NO3)2+Cu(OH)2↓,故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

②根据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电石能与水反应,故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密封保存

考点:

Ca(OH)2、Na2CO3的化学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

3.小倩同学了解到:

外国人把中国称为“China”,在英文中与瓷器是同一个单词。

“青花瓷”又是在中国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

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中主要含有氧化钴(CoO)。

她查阅元素周期表发现钴(读音:

)元素符号为Co,在周期表中与铁元素同位于第4周期、第Ⅷ族。

(提出问题)小倩同学产生疑问:

为什么钴和铁都在第Ⅷ族呢?

(寻求帮助)

(1)(咨询老师)得知:

因为铁与钴两种元素原子的结构具有相同点(见右图),使得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因此把这两种元素放在一起。

请你帮助小倩完成下列问题:

①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一个钴原子比一个铁原子多一个_____(填序号)。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电子层

②铁原子与钴原子具有相同的___(填序号,下同)。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的______有关,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③在化学反应中,金属钴和铁一样,也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钴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3O4,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查阅资料)钴元素有着广泛的用途:

钴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生产、化工生产、医疗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钴在电池制造中需求量增长很快,钴酸锂(已知:

化学式为LiCoO2,锂元素化合价为+1)常用作手机电池的正极材料,其中钻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深入探讨)

(产生问题)既然钴与铁的单质具有相似的性质,那么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并实验验)

(1)根据所学知识,同学们已知下列反应可以进行,并进行实验: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氧化亚铁为黑色固体;实验a中,随着稀盐酸的加入,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呈现浅绿色;实验b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静置在空气中,沉淀物颜色发生变化,最后变为红褐色。

(查阅资料得知:

原因是溶液中的Fe(OH)2遇空气中的氧气生成Fe(OH)3)

(2)同学们欲探究钴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你依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I.实验①中,取少量灰黑色的氧化钴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被溶解,溶液呈红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钴,滴入浓盐酸,固体被溶解溶液呈绿色。

说明反应后钴离子在溶液中呈现的颜色与加入酸的____________有关。

Ⅱ.实验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青蓝色沉淀。

将试管静置在空气中,沉淀物颜色发生变化,最终变为棕色,试推测沉淀物颜色变化可能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

铁和钴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27bccdd

+3

浓度氧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钴核电荷数为27,原子序数=核电荷数=27,由图可知一个钻原子比一个铁原子多一个质子同时也多一个电子,故填:

27;bc。

(2)铁原子与钴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故填:

cd;d。

(3)在化学反应中,金属钴和铁一样,故钴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价钴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钴,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4)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钴元素化合价为x,则(+1)+x+(-2)×2=0,故x=+3,故填:

+3。

(5)I.实验①中,取少量灰黑色的氧化钴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被溶解,溶液呈红色,氧化钴属于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钴,滴入浓盐酸,固体被溶解溶液呈绿色。

说明反应后钴离子在溶液中呈现的颜色与加入酸的浓度有关,故填:

;浓度。

(6)实验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青蓝色沉淀。

将试管静置在空气中,沉淀物颜色发生变化,最终变为棕色,溶液中的Fe(OH)2遇空气中的氧气生成Fe(OH)3,钴和铁化学性质似,推测沉淀物颜色变化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故填:

氧气。

4.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1)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__,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

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弹簧夹K1、K2,再(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

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_______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实验二: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

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X”、“Y”、“Z”)。

Y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处理)

(5)实验一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

(6)实验二中,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密性K1、K22NaOH+CO2=Na2CO3+H2OO2、CO2Z水蒸气冷凝

76.66%错误由实验2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

【解析】

【分析】

【详解】

(1)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3)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是可燃物,空气中有氧气,还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进行的操作是向烧杯中加入热水;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与氢氧化钠反应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故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O2、CO2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4)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与水蒸气含量增大,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水蒸气的含量,故Z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Y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

(5)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V1)mL,其体积分数为

;氧气的体积是(V1-V2),其体积分数为

(6)气体的总质量分数为100%,其中x占17.17%,y占2.50%,z占3.67%,故实验二中,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100%-17.17%-2.50%-3.67%=76.66%;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由实验2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

5.实验室中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

粉末.反应后装置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

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军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同学们提出查阅资料,寻求真理.

(查阅资料)

一氧化碳还原

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时间有关,产物可能是

、FeO、Fe

几种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

 Fe

 

 FeO

 

 颜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不能

 不能

 能

已知反应:

溶液呈棕黄色

(实验探究

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

和______

填化学式

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Ⅰ:

全部为Fe

猜想Ⅱ:

全部为

猜想Ⅲ:

______

填化学式

将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

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

填化学式

溶液呈棕黄色

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______正确.

(评价与反思)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

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______.

【答案】FeOFe和

FeⅢ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污染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

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Fe2O3和FeO;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有三种情况:

猜想Ⅰ:

全部为Fe猜想Ⅱ:

全部为Fe3O4猜想Ⅲ:

Fe和Fe3O4;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

①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因为铁能够和酸反应生成氢气;②溶液呈棕黄色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Ⅲ正确;溶液呈棕黄色,说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Fe3O4;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考点:

鉴别物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基本概念和原理

 

6.某固体粉末由Mg、MgO、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

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的生成气体的探究为55.6mL。

步骤Ⅲ:

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

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

②结论:

该样品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答案】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A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Mg1.20gMg、MgO和Mg(OH)2AB

【解析】

【详解】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因为硫酸过量,故将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答案选择A;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金属镁,因为产生一定量的氢气;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2.90g×24/58=1.2g;②设混合物中金属镁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2

X55.6mL÷1000L/mL×0.09g/L

24/2=X/(55.6mL÷1000L/mL×0.09g/L0

X=0.6g

由其他物质提供的金属镁的质量为:

1.2g-0.6g=0.6g;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0.6g/(2g-0.6g)×100%=42%

该质量分数大于氢氧化镁中的镁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化镁中的质量分数;得到结论:

该样品中的成分是Mg、MgO和Mg(OH)2的混合物;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7.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

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提出猜想)

(1)溶质有NaOH、Na2CO3;

(2)溶质为Na2CO3;(3)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4)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______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_______生成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

(1)和

(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

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

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

A.4.26%B.5.38%C.3.43%D.10%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

请你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NaOH+CO2=Na2CO3+H2ONa2CO3、NaHCO3酚酞白色沉淀(或白色固体)不需要。

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过滤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

【解析】

【分析】

【详解】

[查阅资料]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提供的信息可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碳酸氢钠等情况;据题中的结论可知,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四不成立;

[讨论交流]步骤①是多余的理由为是NaOH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过滤,假设生成碳酸钡的质量为197g;根据化学方程式

得到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溶液的质量为1970g,故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106g/1970g×100%=5.38%;

[反思应用]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因为碳酸钙会继续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两个实验:

Cu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两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

(1)写出废液混合后使滤液变无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性(填“酸”、“中”、“碱”).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  ;猜想Ⅲ  .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①: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Ⅱ不成立

实验②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成立

在实验②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交流拓展)要使蓝色溶液变成无色,还可以用不同于上述原理的方法,即在蓝色溶液中加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