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229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短短的罗衫淡淡的妆饰,轻轻地挽起红袖登上了场。

罗扇轻掩面容歌声如串串珍珠婉转悦耳,言谈锋利如玉屑飞散融和着清香。

从汉魏开始又说到隋唐,是谁让你们总结历代的盛衰兴亡。

千年万代不过是用来逢场作戏,成为说书艺人拍板演唱的笑谈。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这位女艺人的妆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一句“短短罗袿淡淡妆“,连用两个复合形容词“短短“、“淡淡“描写说书女打扮的素洁得体而又不俗。

接下去一句“拂开红袖便当场“,作者用了“拂“字,一个洒脱、利落的动作准确地刻画出说书女的风度,给人一种“席上生风“(《醉翁谈录》)之感。

这两句一静一动,把一个举止从容、神情沉着的艺人形象和盘托出。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动词,两种比喻,极其生动传神。

词的下片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

“由汉魏,到隋唐“并非实指汉魏隋唐,只不过说说书的内容属于讲史而已,接下来作者有感而发,一反历来把说书看成是卑贱职业的观念,把说书人提到一个历史裁判者的地位。

上片从其外貌和说书技艺落笔,写其装束、神情,赞其歌喉的圆润和口齿的轻快,活画出一女艺人形象。

下片写说书内容,结拍两匀尤妙,既写其技艺超群,又暗寓人生的慨叹。

【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这首古体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③,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

【注】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

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

②屡空:

食用常缺。

③植杖翁:

荷蓧丈人。

《论语·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④通识:

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

⑤讵:

难道。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

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

“缅”字照应了标题。

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情景,也写出“寒”“荒”所映衬出的忧虑之情。

15.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请简要分析。

(6分)

14.DD项,错在“忧虑之情”,应为“表达诗人对南亩之荒偏的喜爱之情”。

15.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不隐”与“隐”(“仕”与“不仕”)的矛盾心理。

(2分)诗人看到这优美而人迹罕至的环境,缅怀并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但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面前,这种归隐的念头使诗人感到愧疚。

(分析“不隐”,2分)可诗人又觉得所保持的喜爱自然情怀不是浅陋的,这又流露出其对归隐的向往。

(分析“隐”,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

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外舅: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

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A.“首联语调高昂”“尾联归于平静”错误,应是“首联语调平静”,叙述“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的实情,“尾联归于深沉感慨”,表达“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的悲痛怨愤之情。

(2)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从情感和主题的角度赏析。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此句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

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诗人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1)A。

(2)尾联顾影自怜,以老病之躯为功名所欺,未能顾及妻室儿女。

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

情感与主题:

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

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心中突突,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

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

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

可叹我年龄既老又多病,功名未立;

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看似起得平平,道来却也不易。

开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噫嘘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难,早已使“巴”、“蜀”这些字眼染上一层滞重的色彩。

因而紧接着的“通归使”也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那样“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来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带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儿的消息,这正是“家书抵万金”。

“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就打上了强烈的感情印记。

“妻孥且旧居”,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娇妻幼子,关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没有互通音讯了,作者想,他们的情况怎样?

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面对远道而来的信使,脑海里日夜浮现的妻儿形象都要跳出来了,可是作者却写了这样一句淡而又淡的诗。

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个“且”字,把那种又迫切又犹疑,惊喜慰惧交集,满肚子话要问却欲言又止的心情传达出来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颔联两句把沉吟犹疑的原因挑明了。

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形成的。

家人分居异地,消息阻塞,祸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对消息反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会有坏消息传来,特别在战乱年代这种矛盾心理更为突出。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杜甫《述怀》: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都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写照。

陈师道是效法杜甫的,这首诗也受了杜甫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不忍问”,害怕问,最后总得硬着头皮听消息。

一旦获知妻儿都好,平安无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心情立刻轻松起来,一扫嗫嚅之态,和信使也有说有笑了。

因而“身健何妨远?

情亲未肯疏”两句就带有明显的愉快情绪,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

只要大家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那么即便隔山阻水也没有什么了。

作者还进一步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

夫妻、父子的亲情,绝不会由于分离而疏远、而隔膜。

尽管有淡淡的微笑,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异地分居、不能团圆的严酷现实。

所以在最后一联,作者又情不自禁,悲从中来,不能抑制了。

他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

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

古代读书人要想飞黄腾达,唯一出路是应试做官。

陈师道尽管以孤介自许,实际上也未能免俗。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想到这些,提笔回信之时,他便洒下了伤心之泪。

全诗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也就意在其中了。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

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拟古·

辞家夙严驾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⑴。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⑵,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⑶,直在百年中。

【注释】

(1)无终:

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2)田子泰:

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

田畴隐居于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处险远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

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这地方安定太平。

(3)狂驰子:

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田子泰的事迹后,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

B.诗人到无终县去,既不是经商做买卖,也不是在那里从军,而是想效仿田子泰成就自己的理想。

C.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

D.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整装远访田子泰故乡来寄寓情怀,所传达的思想与《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

15.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析。

(6分)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4)A.“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错误,诗人是去感受田子泰的光辉事迹,体验他的风骨精神,并非是“流风余韵”。

(15)“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写出的是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这四句展现出诗人对高洁之人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对那些忘记人格,趋炎附势的人的一种厌恶之情。

(1)A

(2)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早早准备好了车马将离家远行,当然是前往向往已久的无终县。

问君今天为何而远行?

既不是行商也不是从戎。

听说无终县有位田子春,节义可嘉是士中的杰出人物。

田子春虽然已死去很久了,然而他的风骨仍遗留在他的家乡。

活着有高于当世的名声,死后名声仍代代相传。

不学那狂驰奔走惟求名利之徒,即使获取了名利也只是在他有生之年中而难长久。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对节义的赞美,即赞美田子春对汉守节和对刘虞守义;

二是对遁世的向往,田子春不受董卓诏拜骑都尉,而遁于无终县的深山,躬耕以养父母,数年中就有五千多家百姓前来安居,俨然世外之桃花源;

三是对闲居的不甘,他“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的跃跃欲试,以及“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的“猛志”流露,都反映了陶渊明隐居的矛盾心情。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②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宋]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吐”字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颔联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暗写黄斌老的襟怀。

C.颈联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尾联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15.本诗借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抒发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14.(3分)B(由“雷不惊”可见,诗中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

15.(6分)

(1)黄斌老笔下的画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诗中表达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

(2)借咏竹子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①李思训: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

指小孤山。

彭郎:

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16.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5.D(“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分析有误,尾句借用谐音,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说它们如新婚夫妇扎好云鬟、穿上新装一样地美丽端庄。

借用传说,赋予画面的景象以神奇浪漫的色彩,增添诗情画意,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16.①江水茫茫,孤岛险绝,岛上山峻路险,古木参天,船帆点点,这是画景,是写实。

②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苏轼仿佛感觉在水上行舟,“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设想舟上客商定会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以至忘乎所以,于是戏谑说小姑已嫁彭郎,这是写虚。

③静态的画船(实)与动态的波涛及孤山(虚),无声的画船(实)配上猿啼乌呜和抑扬的歌声(虚),既有视觉实,又有听觉虚,虚实相生,深化了画图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谴疟鬼

韩愈

屑屑①水帝魂,谢谢②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③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①屑屑:

不安;

②谢谢:

辞别;

③靦(miǎn):

面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

B.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

D.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

16.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

15.A

【解析】“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错,韩愈并没有表达将疟鬼消灭殆尽的意图,只是将其遣送归家,让其过上正常的神的生活,不要来祸害人间,表达了人神和谐共处的意愿。

16.(6分)

①直接点名诗歌内容,开门见山,概括性强;

②直抒胸臆,表达对病疾的强烈情感;

③“谴”字一语双关,既包含对疟鬼的严厉谴责,又有要将其遣送回家的意思,含蓄蕴藉。

评分参考:

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

②冲,冲到泥沼里去。

③纸离,风筝。

④耦:

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15.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4.A(“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描写所观之感”分析不当,前两联描写所观,三、四两联描写的是所观之感)

15.示例:

“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

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

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

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

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

该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5分)

13.答案:

(1)时光流逝的感慨,国土沦丧的悲愤,壮志难酬的悲哀,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3分,画线处每处1分,答对3处得满分)

(2)都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的妙处,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