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013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一轮复习 专题0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专题08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学案

易错点1不理解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读武广高铁及湖南省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铁韶关和郴州之间路段的单位距离造价较高,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B.地形C.气候D.技术

2.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理解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导致第1题判断失误;二是不理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导致第2题判断失误。

【参考答案】1.B2.D

【详解详析】1.韶关与郴州之间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所以该路段高铁施工量和施工难度都较大,单位距离造价较高。

故选B。

2.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原因是该地降水多,将聚落建在洪水位以上的地方,可以防御洪水。

故选D。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分析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聚落的区位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

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

寒冷,城市多分布在

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

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

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

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

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聚落的形态

平原广阔的地区,

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合肥、成都等城市形态呈团状

山区河谷地带和河网

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

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

面可获得较好的水源条件;另一方面

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兰州、西宁等城市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

由于河流分割或地形崎岖,城市由几个片区组成

地形破碎,城市在地域上

失去了完整性

重庆市区呈组团状分布

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山地、丘陵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重视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

运河方便;水运运量大、成本低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

和缓的山谷地带,经过山地时线路

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少,但一般

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

尽量经过居民点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地质灾害的影响

线网密度

山区密度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交通运输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运输的自然障碍少

交通运输点

的区位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较高、

平坦开阔、地质条件好的地方

有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

近岸海水或河水较深的地方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

便于船舶的进出、停靠

我国交通线路东密西疏的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工程建设难度小,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城市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因此交通线路相对稠密;而西部地区情况与此相反。

下图为东南亚某岛屿的区域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该岛屿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答案】

(1)分布特点:

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

沿海、沿河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有利影响:

地形平坦。

不利影响:

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沿海地区有一些聚落,(中)东部聚落主要沿河分布;聚落沿海、沿河分布的原因从地形、水源、交通等方面考虑。

(2)从山脉的分布情况可以推知该岛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平坦的地形是甲、乙之间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但修建铁路要经过多条河流,且从图例中可以看出还要经过众多沼泽地,这些都是不利条件。

易错点2不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题。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

【失分剖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提取材料信息不足,对海冰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本题无从下手。

【参考答案】C

【详解详析】渤海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内海,气温低,冰期长,海冰资源丰富,A错误;海水资源丰富,海冰开发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B错误;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缺乏严重,海冰开发市场前景广阔,D错误;海冰需要采集及处理成淡水,因而开采成本高,C正确。

故选C。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如下图所示。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

2017年5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

完成1—2题。

1.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角度,可燃冰属于

A.水资源B.气候资源C.矿产资源D.土地资源

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主要集中在

A.江南丘陵B.云贵高原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

【答案】1.C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属于矿产资源。

故选C。

2.由材料可知,陆地可燃冰多分布在永久冻土中,我国的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没有永久性的冰川,A、B、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存在多年冻土,因此有可能存在可燃冰,D正确。

故选D。

易错点3不能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平方千米)。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失分剖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理解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北地区冰川面积的影响;二是误以为冰川融化会造成绿洲面积增大。

【参考答案】1.A2.C

【详解详析】1.冰川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山川般的地理景观。

图示2011年冰川面积比1972年明显缩小。

气候变暖会加大冰川融化量,导致冰川面积减少。

故选A。

2.若该流域冰川减少趋势不变,会导致冰川作用减弱,使冰川水资源持续减少,最终导致干旱程度加剧、流域面积和绿洲面积减小。

故选C。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原因

2.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工业的影响

3.对策

检测显示:

2004—2016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上游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69.67平方千米。

下图为青海湖流域某时段年降水量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3题。

1.2004—2010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

A.逐年增加B.符合总体趋势C.低于平均值D.低于1965年

2.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可能得益于

A.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B.流域面积扩大,来水量增多

C.跨流域调水,保障湖泊水量D.农业产值下降,湖泊取水量下降

3.青海湖上游大风日数减少

A.造成生态恶化B.严重影响青海省电力供应

C.加剧土壤水分蒸发D.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答案】1.B2.A3.D

【解析】1.图示资料显示2004—2010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波动变化,呈总体增多但增量不大的趋势。

故选B。

2.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来水量增加,来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增多、冰川融水量增加。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因此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得益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而流域面积是不变的;也没有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青海湖水是咸水,不适用于农业灌溉。

故选A。

3.大风日数减少,蒸发量减少,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留存与生态环境的恢复。

青海省电力生产以水电为主,风电占比极小,青海湖上有大风日数的减少不会严重影响青海省的电力供应。

故选D。

易错点4不能正确分析自然灾害

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为我国某小流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1—3题。

1.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岩溶型坍塌B.冰雪融水型洪涝C.夏雨型滑坡D.积雪融水型泥石流

2.造成该流域ab河段上述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居民建房B.矿山开采C.修筑公路D.陡坡垦殖

3.M村落经常遭到上述自然灾害的威胁,则该村落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失分剖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会结合图中经纬网等信息判断流域位置,根据图中经纬网及“渭河”等信息即可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这是解题的关键;二是不会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三是不理解聚落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1.C2.D3.C

【详解详析】1.读图可知,该流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土质疏松,坡度较大,夏季(7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该流域7月份可能会发生夏雨型滑坡;该地无冰川分布,夏季积雪早已融化;该地黄土层深厚,不会发生岩溶型坍塌。

故选C。

2.读图可知,该流域ab河段靠近村落,居民为增加粮食产量,开垦耕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且该河段附近等高线比较密集,说明该地段地表坡度较陡,开垦的耕地多位于陡坡地带,因此陡坡垦殖是该河段滑坡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

故选D。

3.读图可知,M村落位于该流域上游因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堆积区。

甲地地势较高,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乙地位于山脊,水源不足,不利于村落规划和建设;丙地海拔在1100米以上,地势较高,距离滑坡和泥石流区较远,距离交通线比较近,适宜村落规划建设;丁地靠近滑坡频发区域,对新建村落威胁较大,不适宜村落规划和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