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
(12)《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计划纲要》2000
(13)《常州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2000
(14)《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2001
(15)《常州市“十五”发展重点专题计划汇编》2001
(16)常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2
第5条规划原则
旅游与区域经济共同可持续发展原则;
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原则;
系统整合,经营城市原则;
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突出主题、强化特色、创造名牌原则;
因地制宜,供需匹配,适度超前发展原则;
刚性规划与弹性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旅游发展条件与发展趋势
第6条常州市旅游业发展阶段与经验与教训
常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58-1977年),为接待事业时期;
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0年),为向经济产业转化时期;
快速发展阶段(1991以来),为产业提升时期。
常州市旅游业发展经验和教训是:
改革开放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依托资源、市场和经济条件,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服务全社会,促进大发展,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
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丰富旅游产品,创造旅游品牌,集中力量重点开发具有市场震撼力的重点旅游项目,同时积极开拓旅游市场,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核心;
要在注重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旅游的社会与环境效益,进一步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和谐共处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产品、服务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把旅游发展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要进一步提高旅游科技水平,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第7条常州旅游业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常州市旅游业发展形成共识,基础建设全面加强;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市场促销力度加大,经济总量增幅明显;
行业管理得到加强,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常州市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旅游资源与周边城市具有同质性,旅游地竞争力不强;
景区(点)知名度较低,拳头旅游产品较少;
对城市商务、文化型旅游产品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旅游整体形象不够鲜明,旅游市场影响力有待增强;
旅游开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旅游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人才相对匮乏。
第8条常州市旅游资源评价
常州市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共涉及7个主类,占国标中所列全国旅游资源8个主类的87.5%,其中24个亚类占全国34个亚类的70.6%,77个基本类型占全国181个基本类型的42.5%。
旅游资源质量较高,主要旅游资源属于的优良级旅游资源。
其中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天宁寺、淹城、太湖湾、古运河和茅山已达到国家四级旅游资源标准;
红梅公园、前后北岸与青果巷、南山竹海、华罗庚公园、横山、滆湖、长荡湖、小黄山已达到了国家三级旅游资源标准。
但是常州目前还缺少特品级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强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
总体看来,常州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组合良好;
自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文化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是常州的资源特色;
常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良好,但拳头旅游产品相对较少;
资源空间结构呈扇形分布特征;
资源潜力价值较高,旅游后发优势明显。
第9条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湖泊、山林生态等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常州的龙文化、历史遗迹文化、宗教文化和名人文化;
旅游资源以中心城市和沿湖相对富集,应予以重点开发,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格局,同时突出中华恐龙园、天宁风景区、太湖湾、淹城、天目湖和茅山六大重点景区;
要重视资源的创新,不断挖掘新资源,开发新产品,增强新活力,要将城市旅游作为常州旅游发展的新视角,积极培育城市旅游的新活力,并要重视“龙文化”文化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观光旅游产品仍然是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要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作为中期旅游产品的重点加以培育,远期要大力发展文化和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注意旅游资源的整合组合,突出群体优势。
第10条旅游市场分析
常州位于发达的江浙沪旅游区,处在环太湖旅游带与沿江旅游带的交汇区,特殊的区位及区内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可为常州市提供重要的客源市场,同时可以得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客源市场辐射,成为来这些城市的旅游者的二级旅游目的地,因而客源市场腹地广阔。
常州市入境旅游市场接待数量小,所占比重低,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入境客源市场呈波动、缓慢的增长态势,但近两年来(2000年以后)客源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预示着常州入境旅游市场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常州入境旅游市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入境旅游市场主要是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
目前旅游者消费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消费水平不高。
国内旅游是常州旅游业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江苏及周边的上海、浙江等省市;
游客来常州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观光、度假游客、探亲访友,其次是会议、商务、公务、宗教朝拜;
目前常州国内旅游发展尚未成熟,市场开发不够,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
第11条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条件
常州是一个以观光、度假旅游和商务活动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已初步形成了由观光、度假、商务、文化和专项旅游的产品体系,但旅游产品还不够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潜力,营造特色;
饭店业已具有较大的规模,但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旅行社目前规模较小,效益较差,规范程度较低;
旅游商品特色较强,但种类单一,经济贡献率低,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娱乐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但类型有待丰富,并要增强地方特色;
旅游信息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尚未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广泛应用;
旅游管理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旅游服务机构(如旅游信息咨询处、车船租赁)等目前还较薄弱,需要大力发展;
旅游人力资源基础良好,基本上能满足日常经营的需要,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需加强;
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旅游经济结构尚不合理,旅游产业的布局也存在地区差异;
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已经制定了一些宏观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旅游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总体看来,常州市旅游产业虽不够完善,但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12条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龙文化、淹城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在江南独具特色;
区位优越,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环太湖旅游带与沿江旅游带的交汇区,与沪宁杭等大中城市有亲和的文化关系和密切的交通联系;
客源市场广阔,位处我国最大的客源地长江三角洲,接受上海、南京等地的辐射,市场优势十分明显;
常州区域经济发达,有发达的产业支持,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旅游投资和建设能力较强;
常州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非常优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优惠政策不断出台,社会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劣势(Weaknesses):
旅游资源与周边城市同质性强、资源整合度不高,拳头产品少、景点分散、旅游线路组织困难;
受到长江三角洲内诸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威胁,一定程度上处在沪、宁经济圈边缘区和苏、锡等旅游城市的“阴影区”中发展;
市场开发投入较少,促销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
长期以来对城市旅游重视不够,使得外地来常人员对常州旅游认可度较低;
旅游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妨碍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旅游购物、娱乐收入所占比重较低;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机遇(Opportunities):
内需的崛起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持续扩张和常州及周边城市居民对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常州将面临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中国加入WTO将推动常州与世界进一步融合,加速常州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的上海都市圈的构建与苏锡常都市圈的建立、“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使常州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环太湖旅游带的建设和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常州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旅游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和旅游发展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常州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常州持续增长的经济,可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
不断优化的旅游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铁路和常泰过江通道的建设,必将极大改善常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对常州市客流量的增加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威胁(Threats):
常州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周边旅游地的激烈竞争;
非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点吸引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体制改革与服务方式变革相对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常州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旅游体制和机制不顺,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配合协调不够,影响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13条旅游发展主导动力
景点旅游、城市旅游、旅游市场区位、区域经济综合活力、旅游地整体形象等是构成常州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目前,常州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类型是“景点和城市旅游综合驱动”的主导动力类型系统。
在常州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培育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不断强化主导动力,优化辅助动力,培育可持续的吸引力。
第14条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常州未来的旅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入境旅游市场的格局依然是以日本、韩国、港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为主,度假旅游、娱乐旅游所占份额将增加,商务会展旅游和公务旅游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购物在消费中的比例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旅游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
国内市场有望大幅度增长,今后几年里常州仍然以江苏省内游客和周边省市(尤其是上海)市场为主,估计在2005年以后,中、远程市场开始有较大增长,主要客源地将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地区等经济发达、出游率高的区域。
从市场需求类型来看,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尤其是城市商务旅游)需求将依然是中远途客人需求的主体;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短途旅游者将表现出对观光度假旺盛的需求;
来常州的城市商务旅游者的观光休闲需求具有可引导性,可将部分城市旅游者转化为观光、度假、购物和娱乐客人;
传统的观光旅游依然深受欢迎,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正在崛起,估计3—5年后,在长三角将出现对休闲度假比较旺盛的需求,8—10年后,对商务会展(会议)需求将有更大的增长;
出境旅游成为新的潮流;
以环境保护为取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性旅游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国内游客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旅游支出也将增加,逗留时间将会延长,旅游者出游次数增多,由团体旅游向个体散客旅游转变,家庭出游和伙伴出游成为主要方式,旅游者对旅游网络化,信息化的需求也将日益普遍。
第三章常州市旅游发展战略
第15条战略思想
围绕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名城的大目标,利用已经形成的工业强势、广泛的经济联系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与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和适合21世纪步入小康社会需求的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发高品位旅游景点,培育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树立“中华龙城”的品牌形象,形成以城市旅游为主体,以“龙城文化”与湖山观光度假为特色,旅游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格局,将常州建成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娱乐、购物、宗教、科普等旅游功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华东地区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在规划中期实现旅游强市目标,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
这一战略思想主要内涵包括:
发展模式要从景点旅游为主转变为以城市商务旅游和景点观光度假旅游并重的模式;
要确立新的发展视角,将城市旅游提到战略高度加以认识,积极实施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战略,大力推行城市功能的旅游化和休闲化;
要从粗放型的外延扩张转变到集约型的内涵发展。
产品开发要从注重自然资源和人造景观的开发转向重视具有高文化含量资源的发掘,从注重单体旅游资源开发转向重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从注重物质性旅游资源开发转向物质与非物质性资源(如龙文化)并重的开发模式;
同时要从重视传统的短程旅游产品转化为重视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创新,尤其要重视生态型、参与型和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并积极开发有利于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的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有利于增加综合收益的商务(会议)旅游产品。
要在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的同时,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重点打造有强大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旅游产品。
市场开发要坚持市场导向营销观念,主要面向江浙沪旅游市场,重点针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市场,重视营销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积极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从单一的旅游产品驱动转向在丰富旅游产品基础上的整体形象驱动,通过旅游市场的培育、开拓和创新,促进常州客源市场的大幅度增长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要素配置在旅游产业要素上,要在完善传统的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同时,重视文(文化)、讯(旅游资讯)、境(环境)、科(科教)、制(制度)、合(综合)等旅游发展要素的建设,构建旅游产业要素完整,行业互补联动的旅游产业体系。
发展动力积极培育常州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六大动力。
深化旅游改革形成体制动力,加快市场化形成机制动力,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一体化形成梯度动力,创新旅游产品形成创新动力,城市功能旅游化形成环境动力,旅游科技和信息化形成技术与传播动力。
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政策,从单纯政府投入和指挥转变为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激活投资机制;
广纳旅游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要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区域旅游共同发展;
要加强行业管理,加强质量监督,规范旅游市场和旅游经营行为;
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要加大旅游环境整治和建设力度,创造更加亲切、友好、优美的旅游环境。
第16条旅游发展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
在规划期内,将常州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和华东地区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
区域定位:
环太湖旅游带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长江黄金旅游轴线和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华东地区的文化、商务、度假胜地和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集散基地。
性质定位:
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会展)为主导,以“中华龙城”为品牌,以龙城文化与江南湖山之旅为特色,以东亚、东南亚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客源市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
第17条旅游发展目标体系
经济目标(表1):
表12005、2010和2020年常州旅游业发展目标
目标成分
至2005年
至2010年
至2020年
数量
增幅
国内旅游者
(万人次)
960—1000
12—14%
1620—1850
11—13%
2650—3100
7—7.5%
入境旅游者
14—14.7
20—22%
29.4—33.6
16—18%
40.5—54
7—8%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97—102
204—233
415—490
9—10%
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12200—12800
26—28%
22480—25750
13—15%
50000—54500
旅游增加值
(亿元)
47.5—50
24—26%
99.8—109.6
16—17%
195—240
10—11%
占GDP比率
4.3—4.5%
6.2—6.5%
7.5—8%
2、社会目标:
改善常州的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常州的知名度,增强常州人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提高居民的素质,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到2005年常州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2—5.8万人,2010年为7.5—9万人,2020年为11.2—13万人。
3、文化目标:
保护常州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常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和强化常州的特色文化。
4、环境目标:
常州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到2006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绿地率达33%,人均公共绿地达9平方米;
到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绿地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
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小于100,滆湖、天目湖、太湖湾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其它地区达到二级标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率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0%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5分贝以下,主要景区白天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0分贝以下,晚上在30分贝以下。
5、品牌目标:
将常州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远期)和华东地区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
塑造“中华龙城”的品牌形象;
将中华恐龙园和天目湖建成5A级旅游景区;
将天目湖、茅山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使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成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组合景区;
将天宁风景名胜区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以南山竹海为核心的溧阳南部山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将淹城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古运河与苏州、无锡、扬州、淮安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第18条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常州市旅游发展应采取“以城市旅游为主体的资源整合和产品形象双重驱动”的总体战略。
即以将常州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城市旅游为核心,加大旅游资源整合的力度,打造旅游精品,营造旅游特色,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形象,促进常州区域旅游的全面升级和快速发展。
(1)以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常州区域旅游的升级
城市旅游是常州旅游的核心产品,要将城市旅游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以常州城市为依托,积极导入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坚持实施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致力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整体形象,大力推进城市功能旅游化、休闲化,不断完善城市的观光功能、商务会议功能、购物娱乐功能、信息与接待服务功能、客流集散功能,促使常州旅游从单一型观光和粗放型的商务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专项旅游综合型、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常州旅游体系的形成。
(2)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资源为依托,以精品旅游项目建设为核心,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意开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常州的旅游资源效应和旅游市场影响力。
旅游资源整合的方式主要有:
根据常州旅游资源的空间聚集度,将常州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开发建设天宁风景名胜区、城北现代旅游休闲区、淹城春秋文化旅游区(遗址公园)、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六大主要旅游区;
以常州城市为核心,以“中华龙城”为主题,以文化观光、商务会展(会议)、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全面整合城市风景资源、文化资源、商务资源、接待设施和社会服务资源,提高城市旅游的影响力;
依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进行旅游资源整合;
依托旅游线路(历史文化、观光游览和专项旅游线路等)将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一些独立的旅游点整合为时空连续、不断演进的动态整体。
(3)开发精品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找准卖点,做出亮点,打造旅游精品,建立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坚持以创新为手段,以项目为支撑,以精品为龙头,促进常州旅游业全面发展。
要在传统的观光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重点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创新型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尤其要重点开发和推广具有龙城文化和湖山休闲度假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积极策划和举办中国常州龙城旅游节等精品旅游节庆活动。
(4)塑造并提升常州的旅游形象
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开发,以江南湖山和千年龙城为形象要素,塑造“中华龙城”的旅游新形象。
挖掘历史文化,建设常州文化名城,提升千年龙城形象;
依托湖山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区,塑造华东休闲度假胜地的形象;
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打造商旅新都形象;
围绕旅游新形象和新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山(茅山)三湖(太湖、滆湖、天目湖)”、“一园(中华恐龙园)三古(天宁古寺、古运河、古淹城)”等精品旅游系列。
第19条战略重点——“2468”工程
◆两大重心
——城市商务与景点观光度假
◆四大主题
——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文化旅游
◆六大重点景区
——天宁风景名胜区、城北现代旅游休闲区、春秋淹城遗址文化旅游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
◆八大旅游产品
——山水风光游、龙城文化游、商务会展游、休闲度假游(养生度假游)、科普修学游、龙城节庆游、宗教朝拜游、自然生态游
第20条旅游发展战略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强化经济驱动
2、提升旅游形象,加强市场促销
3、加强产品创新,实施项目促旅
4、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综合效益
5、加强区域协作,促进联合发展
6、实施文化兴旅,重视人才建设
7、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
8、实行跨越前进,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第21条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开发旅游主导产品和旅游精品,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品位。
即通过“重点驱动,热点带动,新品促动、整体联动”,建立